(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材料二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自《国史大纲》
材料三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摘自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前“丝—银”贸易形成的国际条件。(6分)
(2)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欧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原因。(4分)
(3)据材料四,归纳英国贸易政策与工业革命的关系。(2分)
材料一:(一战前)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摘自《圣彼得堡来客》
材料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摘自《丘吉尔的一生》
(1)在材料一、二中,丘吉尔均称俄国为“魔王”,为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是怎样同“魔王”打交道的。。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古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在17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起被称为17世纪的“双元革命”。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科学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科学革命如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大破大立”的。启蒙运动的“创新”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录
第一章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
第二章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
第三章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
第四章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
第五章企业集团发展途-----------------------------李源朝
第六章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
第七章 --------------------------------------------------李克强
第八章 ---------------------------------------------------厉以宁
结束语:-----------------------------------------------------厉以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选区调整和各选区议员名额重新分配简表
选区 |
议席分配 |
56个不到2000人口的选区 |
取消111个议席 |
31个有2000—4000人口的选区 |
取消32个议席 |
新兴工业城市选区 |
获得65个议席 |
北方郡选区 |
获得65个议席 |
苏格兰和爱尔兰选区 |
获得13个议席 |
(注:表中取消的143个议席分配给了新兴工业城市、北方郡及苏格兰和爱尔兰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访谈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的“重要理念”。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政治影响。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例,多角度论述“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这一主题。(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300字左右。)
历史研究过程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从中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以下是一些史料的整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
主张君主立宪 |
主张民主立宪 |
未表明态度 |
篇数 |
11 |
2 |
3 |
材料二 2006年,俄罗斯的尤里一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态度 |
持相应人态度的人数比例 |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
30% |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30% |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
10% |
是一场灾祸 |
16% |
其他 |
14% |
材料三 1949—1960年中国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
年份 |
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 |
|
自然增长率 |
死亡率 |
|
1949 |
16‰ |
20‰ |
1958 |
17.24‰ |
11.98‰ |
1960 |
负增长 |
25.43‰ |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哪些合理的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基本态度。结合1917—1991年苏联的史实,分析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及上述问题,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