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都是独立经营的商品生产者,他们都生产布匹,当时绝大部分布匹都用织布机生产。甲、乙、丙用织布机,丁用手工织布,生产同样一匹布,甲耗费10小时,乙耗费12小时,丙耗费8小时,丁耗费20小时。试问: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据内蒙古电视台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根据资源优势,将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草饲料确立为六大主导产业,全区乳品加工企业已有110 家。全区现有140万农户加入产业链,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来自于农产品加工转化。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2)运用所学哲学道理,对上述事实加以分析说明。
据《人民日报》报道,云南省开展了“不良标语”整治行动,大量含有强制性、威迫性内容的宣传标语被清除。诸如“宁添一座坟,不添一个人”、 “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等等。标语虽小,影响不小,它伤害了干部群众的感情,也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而好的标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达到宣传政策、规范行为的效果。
(1)不同的“标语”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这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党在总结过去扶贫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确立了“扶贫先扶志”的扶贫工作方针。
请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扶贫先扶志”?
在IT行业有个“摩尔定律”,每18个月主频速度就要翻一番。因此,在业内就流行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