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帝嘉叹,悉付所司。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啙窳:zìyǔ,疏懒。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奉使遄行, 遇亢旱    适:恰好 B. 差役频烦, 派重叠。   科:分派
C. 然诏旨频降,章疏 陈    毕:全,都 D. 供役军士财力交       殚:竭,尽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事关内廷、贵戚者,动 掣肘窃 大王不取也
B.关津都会大张市肆慧褒始舍 其址
C. 伏闻陛下 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其无礼于晋
D. 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当其欣 所遇,暂得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弘治十七年,李东阳奉命祭祀阙里庙返回后,给皇帝上疏报告途中见闻的严重灾情,对时局可能发生变故表示深深的忧虑。
B. 李东阳在报告灾情的同时,也慨叹自己以前未能深入如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认为各级官府都有包庇犯罪,蒙蔽朝廷的弊端。
C. 李东阳路上调查问询,发现朝廷人浮于事、租税太多,大兴土木,导致国家财力亏空;权贵豪族、皇亲国戚、内廷官员争相危害百姓,非常严重。
D. 李东阳认为国家陷入困境的原因是皇上受到官员的蒙蔽,请求皇上言广开言路,采纳忠臣的良好建议,皇上高兴的采纳了他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北地啙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
(2)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康王继位,飞上书数千言,大略谓:“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
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1),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
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及绍兴末,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1):踬,跌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徇:巡行示众。
B.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朔:正月。
C.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卤:通“掳”,抢取。
D.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 蹙额:皱眉头。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

A.

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C.

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岳飞治军严谨和抚恤士卒的一组是 ( )

A.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卒有疾,躬为调药
B.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C.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
D.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飞从小就很有志气,话不多,家中贫困,却很爱学习,尤其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B.岳飞很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派人去寻觅探访,把她迎接回来。母亲患了经久难以治疗的疾病,岳飞就亲自煎药熬汤。母亲死了,岳飞三天水米不进。
C.岳飞擅长用少数人攻击很多人。军事行动前先召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他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按兵不动。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岳飞和关羽一样,都是西汉以来,历代鲜有的文武双全、智勇齐备的全才。宋高宗和秦桧杀害他,是自毁长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珍国,字德重,沛国相人也。珍国起家冠军行参军,累迁虎贲中郎将、南谯太守,治有能名。时郡境苦饥,乃发米散财,以拯穷乏。齐高帝手敕云:“卿爱人治国,甚副吾意也。”永明初,迁桂阳内史,讨捕盗贼,境内肃清。罢任还都,路经江州,刺史柳世隆临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乃叹曰:“此真可谓良二千石也!”还为大司马中兵参军。武帝雅相知赏,每叹曰:“晚代将家子弟,有如珍国者少矣。”复出为安成内史。迁巴东、建平二郡太守。还为游击将军,以父忧去职。
建武末,魏军围司州,明帝使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拔涡阳,以为声援,起珍国为辅国将军,率兵助焉。魏将杨大眼大众奄至,叔业惧,弃军走,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永泰元年,会稽太守王敬则反,珍国又率众距之。敬则平,迁宁朔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将军如故。
义师起,东昏①召珍国以众还京师,入顿建康城。义师至,使珍国出屯硃雀门,为王茂军所败,乃入城。仍密遣郄纂奉明镜献诚于高祖,高祖断金以报之。时城中咸思从义,莫敢先发,侍中、卫尉张稷都督众军,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要稷,稷许之。十二月丙寅旦,珍国引稷于卫尉府,勒兵入自云龙门,即东昏于内殿斩之,与稷会尚书仆射王亮等于西钟下,使中书舍人裴长穆等奉东昏首归高祖。以功授右卫将军,辞不拜;又授徐州刺史,固乞留京师。复赐金帛,珍国又固让。敕答曰:“昔田子泰固辞绢谷。卿体国情深,良在可嘉。”后因侍宴,帝问曰:“卿明镜尚存,昔金何在?”珍国答曰:“黄金谨在臣肘,不敢失坠。”
五年,魏任城王元澄寇钟离,高祖遣珍国,因问讨贼方略。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高祖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讨焉。十四年,卒。
(选自《梁书》,有删节。)
〖注〗①东昏:萧宝卷,齐明帝萧鸾第二子,南齐的第六代皇帝,在位4年,被杀,谥号“东昏侯”。萧宝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虎贲中郎将累:多次,屡次
B.罢任还都,路经江州罢:停止,完成
C.珍国又率众距之距:通“拒”,抵挡
D.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要稷要:要挟,挟制

下列各组中,全都能表现王珍国“治有能”或有“为将才略”的一项是()
①发米散财,以拯穷乏②讨捕盗贼,境内肃清
③柳世隆临渚饯别,见珍国还装轻素④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
⑤珍国潜结稷腹心张齐⑥授徐州刺史,固乞留京师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在治理政事方面王珍国颇有才能名声。当时郡内苦于饥荒,于是发派米粮财物,来救济穷困缺乏的人,因此齐高帝亲为下令,表示鼓励。
B.王珍国不仅体恤百姓,而且治政严明。永明初年,他任桂阳内史的时候,派人四处抓捕盗贼,于是境内被整顿得非常清明。
C.建武末年,魏军围困司州,明帝派刺史裴叔业迎战,派王珍国助战。魏将杨大眼率军来到,裴叔业丢下军队逃跑,导致军队惨败。
D.因功高王珍国被授予右卫将军,没有接受;又授予徐州刺史,他请求留在京师,后来又赐予金帛,又推让。皇帝下诏,用田子泰推辞绢谷财物之事,表彰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师至,使珍国出屯硃雀门,为王茂军所败,乃入城。
(2)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高祖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讨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①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②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更改
B.庶几偿其夙愿焉庶几:差不多
C.聊以志吾之乐尔志:记述
D.累于此者既佚矣通“逸”安逸、安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又更号六一居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心未老而先衰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累于彼者已劳矣月出于东山之上
D.此吾之所以志也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吾其何择哉”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王问:“何以知之”
C.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D.余是以记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
B.本文题目虽然是“传”,其实不是一篇记叙性的传文,而是一篇借议论以抒情的散文,作者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逐层推进作者思想感情。
C.文中之“客”指出作者企图“逃名”,并引《庄子•渔父篇》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终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这实际上是从侧面反映了欧阳修辞官归田的愿望。
D.欧阳修与陶渊明有着共同之处:不管是爱好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好柳树,都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一种高雅的艺术情趣,也表现了他们对于功名利禄的淡薄。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朝隐,字光国,京兆三原人。明法中第,调临汾尉,擢至大理丞。武三思构五王,而侍御史郑愔请诛之,朝隐独以不经鞫实,不宜轻用法,忤旨,贬岭南丑地。宰相韦巨源、李峤言于中宗曰:“朝隐素清正,一日远逐,恐骇天下。”帝更以为闻喜令。
迁侍御史、吏部员外郎。时政出权幸,不关两省而内授官,但斜封其状付中书,即宣所司。朝隐执罢千四百员,怨诽哗腾,朝隐胖然无避屈。迁长安令,宦官闾兴贵有所干请,曳去之。睿宗嘉叹,后御承天门,对百官及朝集使褒谕其能,使遍闻之。进太中大夫一阶,赐中上考、绢百匹,以旌刚烈。成安公主夺民园,不酬直,朝隐取主奴杖之,由是权豪敛伏。为执政所挤,出通州都督,徙绛州刺史。开元初,迁吏部侍郎,铨叙明审,与卢从愿并授一子官。久之,降滑州刺史,徙同州。玄宗东幸,召见慰劳,赐以衣帛。擢河南尹,政严清,奸人不容息。太子舅赵常奴怙势横闾里,朝隐曰:“此不绳,不可为政。”执而悟辱之,帝赐书慰勉。
入为大理卿。武强令裴景仙丐赃五千匹,亡命,帝怒,诏杀之。朝隐曰:“景仙,其先寂有国功,载初时,家为酷吏所破,诛夷略尽,而景仙独存,且承嫡,于法当请。又丐乞赃无死比,藉当死坐,犹将宥之,使私庙之祀无馁魂可也。”帝不许,固请曰:“生杀之柄,人主专之;条别轻重,有司当守。且赃惟枉法抵死,今丐赃即斩,后有枉法,亦又何加?且近发德音,杖者听减,流者给程,岂一景仙独过常法?”有诏决杖百,流岭南。
朝隐更授岐州刺史,母丧解。召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固辞,见听。时年已衰,而笃于孝,自致毁瘠,士人以为难。明年,诏书敦遣扬州就职。还为大理卿,封金城伯,代崔隐甫为御史大夫。天下以其有素望,每大夫缺,冀朝隐得之。及居职,不争引大体,惟先细务,由是名少衰。进太常卿,出为岭南采访处置使,兼判广州。卒于官,赠吏部尚书,官给车槥北还,谥曰贞。
(《旧唐书》)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官闾兴贵有所干请干请:请求托付
B.政严清,奸人这容息容息:姑息迁就
C.岂一景仙独过常法常法:正常的法度
D.天下以其有素望素望:清白的声望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但斜封其状付中书对百官朝集使褒谕其能
B.不关两省而内授官诛夷略尽,而景仙独存
C.赐中上考、绢百匹,以旌刚烈天下以其有素望
D.久之,降滑州刺史生杀之柄,人主专之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朝隐清正、刚烈品格的一项是()
①不经鞫实,不宜轻用法
②玄宗东幸,召见慰劳,赐以衣帛
③朝隐执罢千四百员,怨诽哗腾
④迁吏部侍郎,铨叙明审
⑤而笃于孝,自致毁瘠
⑥及居职,不争引大体,惟先细务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朝隐对政令被权臣把持极为不满,罢免了不经两省部门办理而被任命的一千四百名官吏,对于诽谤中伤,他毫不回避,无所屈服。
B.成安公主夺取百姓的田园,却并不给应有的报酬,李朝隐对公主的奴仆行杖刑以示惩罚,长安的权贵豪门非常震惊,都有所收敛。
C.皇帝对武强县令裴景仙贪污五千匹布并逃亡之事非常恼怒,面对李朝隐的据理力皱紧更加不满,最后下诏将李朝隐重责一百棍,并欲将其流放岭南。
D.李朝隐为母亲治丧结束后,坚决辞掉做扬州大都督长史,这时他虽已年迈,但仍执著行孝,大家都认为这很难做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捐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源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乃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工,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主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守仆,居列卿位,布衣蔬菜,禄赐散之旧故宗族。恭俭自守,卒官。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渊典其事典:主管  
B.渊屡陈捐益捐:舍弃  
C.百姓竞劝乐业劝:劝勉  
D.其简开解年少简:简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C.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D.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说明国渊“恭俭自守”的一组是( )   
①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②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③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④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⑤收摄案问,具得情理⑥居列卿位,布衣蔬食  

A.①②④ B.①⑧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B.国渊决狱断刑公平宽恕。在处理田银、苏伯等反贼的余党时,国渊劝谏太祖因人量刑,对其余党从轻发落,终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C.国渊据实上报斩杀捕获贼兵的数量。他认为,过去的奏报常常“以一为 十” ,夸太战绩,这是弄虚作假的做法。对此,他感到十分羞耻。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他并不太张旗鼓,而是先暗中寻找能读解《二京赋》的人,然后套取笔迹,最后根据笔迹捕获写信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