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节选自《史记》)
注释: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岁不得调调:升迁 |
B.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超:破格,越级 |
C.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属:牵连 |
D.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阿:迎合,偏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观其能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B.释之久之前曰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振长策而御宇内 |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谨慎。 |
B.文帝对啬夫能详细回答他的询问感到非常满意,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
C.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
D.张释之认为作为廷尉就要公平执法,如果执法有所倾斜,大小官吏的用法都将任意轻重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民安所措其手足?翻译下列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
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也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
(1)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2)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译文:
阅读下面的课内和课外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一)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五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河内人李好德得心疾,妄为妖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蕴古贯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按事不实。”上怒,命斩蕴古于市,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但未有著令。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上皆赦之。——《资治通鉴》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年,天下大稔稔:谷物成熟。 |
B.臣请就汤镬就:受,接受。 |
C.故令人持币归,间至赵矣间:间隙 |
D.上尝与侍臣论狱狱:案件,官司。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乃敢上壁仍三覆奏乃行刑 |
B.不如因而厚遇之既而悔之,因诏 |
C.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
D.命斩蕴古于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
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①命斩蕴古于市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
B.①竟不敢执奏②乃谓秦王曰 |
C.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②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 |
D.①见应死者,闵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蔺相如在朝廷上要求秦王斋戒五日才能献璧,私下派人将璧送回了赵国。 |
B.唐太宗一怒之下错杀张蕴古的事件直接促成了死刑五覆奏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
C.五覆奏指的是死囚刑前二日两覆奏,行刑当天还要三覆奏,以保证不错杀人。 |
D.唐太宗慎施死刑一则是吸取亡隋滥杀无辜的教训,一则也说明他有怜悯之心。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为空格)(每小题3分,共12分)
薛季昶,绛州龙门人也。则天初,上封事,解褐拜监察御史。频按制狱称旨,累迁御史中丞。
万岁通天元年,夏官郎中侯味虚统兵讨契丹不利,奏言“贼徒炽盛,常有蛇虎导其军”。则天命季昶按验其状,便为河北道按察使。季昶先驰至军,斩味虚□闻。又有藁城尉吴泽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季昶又杖杀之。由是威震远近,州县望风慑惧。然后布以恩信,旌扬善吏。
有汴州孝女李氏,年八岁,父卒,枢殡在堂十余载,每日哭临无限。及年长,母欲嫁之。遂截发自誓,请在家终养。及丧母,号毁殆至灭性,家无丈夫,自营棺椁,州里钦□至孝,送葬者千余人。葬毕,庐于墓侧,蓬头跣足,负土成坟,手植松柏数百株。季昶列上其状,有制特表门闾,赐以粟帛。
久视元年,季昶自定州刺史入为雍州长史,威名甚著,前后京尹,无及之者。俄迁文昌左丞,历魏、陕二州刺史。长安末,为洛州长史,所在皆以严肃为政。
神龙初,以预诛张易之兄弟功,加银青光禄大夫,拜户部侍郎。时季昶劝敬晖等因兵势杀武三思,晖等不从,竞以此败,语在《晖传》。季昶亦因是累贬,自桂州都督授儋州司马。初,季昶与昭州首领周庆立及广州司马光楚客不协。及将之儋州,惧庆立见杀,将往广州,又恶楚客,乃叹曰:“薛季昶行事至是耶!”因自制棺,仰药□死。
睿宗即位,下制曰:“故儋州司马薛季昶,刚干义烈。早承先顾,驱策中外,绩誉昭宣;有庄、汤之推举,同汲黯之强直。属丑正操衡,除其异己,横加窜责,卒至殂亡。言念忠冤,有怀嘉悼。可赠左御史大夫,仍同敬晖等例,与一子官。”
(选自《旧唐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频按制狱称旨按:按照 |
B.家无丈夫,自营棺椁营:置办 |
C.横加窜责,卒至殂亡窜:放逐 |
D.言念忠冤,有怀嘉悼嘉:褒扬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是
①斩味虚□闻②州里钦□至孝③因自制棺,仰药□死
A.①以②之③而 |
B.①以②其③而 |
C.①而②之③以 |
D.①而②其③以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有藁城/尉吴津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 |
B.又有藁城尉吴泽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 |
C.又有藁城尉吴泽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 |
D.又有藁城/尉吴泽者/贪虐纵横/尝射杀驿使/截百姓子女发以为髢/州将不能制甚/为人吏所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征讨契丹的将领出兵不利并欺骗朝廷后,薛季昶奉命去调查,他毅然处决了统军将领侯味虚并上报朝延。 |
B.薛季昶担任雍州长史后,声名卓著,前后的长官没有人能赶上他。他任职时行政严谨清肃,备受称道。 |
C.在参与策划并诛杀张易之兄弟后,薛季昶劝告主事者敬晖等乘势铲除武三思的建议未被采纳,他因此而被害。 |
D.薛季昶后来受到朝廷的平反和嘉奖,皇帝亲自下诏,把他同古代的一些忠臣相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季昶劝敬晖等因兵势杀武三思,晖等不从,竟以此败,语在《晖传》
(2)及将之儋州,惧庆立见杀,将往广州,又恶楚客,乃叹曰:“薛季昶行事至是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①又乡人也,未尝以私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②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川。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③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④,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⑤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注释】①座主:主考官。 ②珰:宦官。③时行:指申时行,明代官员。④一贯:指沈一贯,明代官员。⑤赓:指朱赓,明代官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西去已而:不久。 |
B.益无所假借假借:宽容。 |
C.鲤力言非故事故事:先例 。 |
D.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致使:退休。 |
下列对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贯将去虑 / 鲤在贻己 / 后忧欲与俱去 / 密倾之帝 / 亦嫌鲤方鲠 |
B.一贯将去 / 虑鲤在 / 贻己后忧 / 欲与俱去 / 密倾之帝 / 亦嫌鲤方鲠 |
C.一贯将去虑 / 鲤在贻己 / 后忧欲与俱去 / 密倾之帝 / 亦嫌鲤方鲠 |
D.一贯将去 / 虑鲤在 / 贻己后忧 / 欲与俱去 / 密倾之 / 帝亦嫌鲤方鲠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鲤很有远见和谋略。师尚诏作乱,攻占归德又向西逃去后,沈鲤估计贼人还会再来,于是告诉驻守大臣严加防守,后贼人果然返回。 |
B.沈鲤很有才学。他曾非常详尽地解释《太子颂》的大义。神宗即位,讲官中只有他的陈说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 |
C.沈鲤关心百姓疾苦。在皇帝因担心旱灾而想要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祷时,沈鲤怕增加百姓负担而向皇帝进谏。 |
D.沈鲤忠君爱国。八十岁的时候,皇帝派遣官吏探望他,他不仅上奏答谢,而且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 |
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
(2)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