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甲表示某种蔬菜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表示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B点表示 ;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CO2浓度降低,B点往 (左、右)方向移动。
(2)乙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的意义是: 。
(3)当温度是40℃时,蔬菜的CO2吸收量相当于甲图的 区段,
此时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_ 。
(4)如果在塑料大棚内种植该种蔬菜,则请你结合相关因素,提出两项使蔬菜增产的方法: 。
某科学家用含3H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甲细胞,并利用显微镜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放射性最早出现在细胞器(填标号)中。在合成抗体的过程中产生了3H2O,H2O中的3H来自于氨基酸的和(基团)。
(2)若为口腔上皮细胞,想观察⑤结构,常用(染色剂名称)染色。
(3)若想分离细胞中不同种类的细胞器,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与抗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uo
下图是某种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试据图回答:
(1)图中[1]结构的主要成分是。
(2)图中[2]结构的主要成分是和。
(3)太阳光能通过图中结构[ ]的光合作用后,才能被生物利用。
(4)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由[ ]供给,该结构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完成上述生理过程所需的酶是由[ ]合成的。
(5)若该细胞是西瓜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如果是植物的根毛细胞,则图中不应有的结构是[ ]。
下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
(1)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基础是 。
(2)细胞融合是随机的过程,在HAT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需要添加无机盐,但要注意无机盐的,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为选育出能产生高特异性抗体的细胞,要将从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细胞稀释到7~10个细胞/mL,每孔滴入0.1ml细胞稀释液,其目的是。
(4)若用15N标记的氨基酸培养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科研表明,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细胞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对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现利用黄花豌豆幼苗切段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乙烯对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抑制作用。(1)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分别提出如下设计方案,最合理的是。
甲: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烯处理实验材料。
乙:用最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及某一浓度的乙烯处理实验材料。
丙:用最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及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烯处理实验材料。
丁:用任意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及某一浓度的乙烯处理实验材料。
戊:用任意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及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烯处理实验材料。
(2)请根据你选择的最佳方案,完成具体的实验。
Ⅰ实验器材:黄花豌豆幼苗若干、剪刀、刻度尺、培养皿、烧杯、5种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其中含最适浓度,但未标注)、、适宜浓度的培养液、清水、滤纸等。
Ⅱ实验步骤:
①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从豌豆幼苗的同一部位切取等长的茎段若干段,平均分成
组;
②取标号为A、B...的几只培养皿,分别加入和,将各组豌豆茎切段分别放入各培养皿内,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
③3天后,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曲线,找出 。
④另取实验材料重复上述步骤,只是培养皿中加入的溶液是和,并将各组装置分别加入。
Ⅲ实验结果:请用坐标曲线图表示实验结果:
(一)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如下左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利用如下右图所示的计数室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
(1)无菌空气出口设计成长而弯曲胶管的目的是。
(2)在其他培养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的情况下,若关闭培养液出入口流速控制阀,则装置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型曲线。
(3)在对取出的样液用无菌水进行稀释时,为什么不考虑酵母菌细胞会膨胀破裂?
(4)图示计数室为边长为1mm的正方形,刻度为25中格×16小格,装入液体后,液体高度为0.1mm,则应计数哪五个中格中的酵母菌?。为清楚观察到计数室网格,显微镜下的视野亮度应调。计数时应调节显微镜的______以便观察到不同深度的酵母菌菌体。
(5)如果经过计数与计算,求得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已知稀释倍数为B,则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可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