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孙宝字子严,颖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①。宝自劾去,忠固还之,心内不平。后署宝主簿,宝徙入舍,祭灶请比邻。忠阴察,怪之,使所亲问宝:“前大夫为君设除大舍,子自劾去者,欲为高节也。今两府高士俗不为主簿,子既为之,徙舍甚说,何前后不相副也?”宝曰:“高士不为主簿,而大夫君以宝为可,一府莫言非,士安得独自高?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礼有来学,义无往教,道不可诎,身诎何伤?且不遭者可无不为,况主簿乎!”忠闻之,甚惭,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议大夫。
鸿嘉中,广汉群盗起,选为益州刺史,广汉太守扈商者,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姊子,软弱不任职。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渠率②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春秋》之意,诛首恶而已。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商征下狱宝坐失死罪免。益州吏民多陈宝功效,言为车骑将军所排。上复拜宝为冀州刺史,迁丞相司直。
时帝舅红阳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略皆开发,上书愿以入县官。有诏郡平田予直③,钱有贯一万万以上。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尚下狱死。立虽不坐,后兄大司马卫将军商薨,次当代商,上度立而用其弟曲阳侯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会益州蛮夷犯法,巴、蜀颇不安,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秩中二千担,赐黄金三十斤。蛮夷安辑,吏民称之。
【注】①储偫(chǔ zhì):储备、存备之意。②渠率:匪首。③予直:给与报酬。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 辟:征召
B.何前后不相副也 副:符合
C.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 坐:获罪
D.遣丞相史按验 按:依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A.而大夫君以宝为可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 耳得之而为声
C.言为车骑将军所排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孙宝“经明”和“质直”的一组是(B )
A.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 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
B.礼有来学,义无往教 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
C.一府莫言非,士安得独自高 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
D.道不可诎,身诎何伤 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是州,恒惴栗恒:常常。 |
B.日与其徒上高山徒:徒弟。 |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交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B.不知日之入/固一世之雄也 |
C.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醉则更相枕以卧 |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游于是乎始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
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唯 读 书 一 事 止 须 一人 可 以 尽 日 可 以 穷 年 环 堵 之 中 而 观 览 四 海 千 载 之 下 而 觌 面① 古 人 天 下 之 乐 无 过 于 此 而 世 人 不 知,殊可惜也!
(选自明·张岱《快园道古·言语》)
【注释】①觌(dí) 面:面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 盖 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毅严,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十》,有删节)
【注释】①擐:huàn,穿。②擿:tī,挑出,揭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孝廉,辟公府辟:征召 |
B.诸山越不宾 宾:成为宾客 |
C.初皆怖威,夙夜恭职 夙:早 |
D.自春讫夏,冠乱尽平讫:通“迄”,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属皆且为所虏 |
B.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
C.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D.加偏将军,病卒于官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以下四组句子,全都直接表现黄盖“作战有谋略”的一项是()
①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②乃署两掾,分主诸曹
③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 ④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⑤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⑥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A.③④⑤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第Ⅰ卷《黄盖传》文段表现了黄盖哪些性格特征?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用“/”给下列划线的文段断句。(只断8处,4分)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六 国 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率先,领先 |
B.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 |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
D.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 |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然秦以区区之地 |
B.斯用兵之效也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吾尝终日而思也 |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句话“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 |
C.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
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