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海楼①
米芾
云尖铁瓮②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
2. |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
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②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检校:核查。②床头:指酿酒的糟架。这首词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
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定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①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齐州①送祖三②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③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①齐州:今山东济南。②祖三即祖咏,是王维诗友。③祖:出行之前祭祀路神。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①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②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一直未仕。②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南宋的上元节,都城临安热闹非凡。③梅发:白发。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后人认为“与君犹对当时月”中的“犹”字用得很妙,请赏析其妙处。
联系全词看,刘辰翁的“悲”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