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
|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
|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 A.“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 C.“立嫡以长不以贤” |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下列说法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表述不正确的有
| A.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
| B.它确立于秦朝,汉至元不断发展,明清强化。 |
| C.其核心是皇权至上,它贯穿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基本矛盾 |
| D.明清时期治理国家积极作用明显大于消极作用,它使中国更加富强 |
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
|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
|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是最高统治者任免 |
|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