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室中悬挂着一弹簧振子和一单摆,弹簧振子的弹簧和小球(球中间有孔)都套在固定的光滑竖直杆上.某次有感地震中观察到静止的振子开始振动4.0 后,单摆才开始摆动.此次地震中同一震源产生的地震纵波和横波的波长分别为10 和5.0 ,频率为1.0 .假设该实验室恰好位于震源的正上方,求震源离实验室的距离.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吸收光子向外释放电子的现象
B.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
C.放射性元素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
D.汤姆生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如图所示,滑块A质量为2m,滑块B质量为m,滑块C的质量为0.5m,开始时,A、B分别以v1,v2的速度沿光滑水平轨道向固定在右侧的挡板运动,现将C无初速度的放在B上,并与B粘合不再分开,此时A与B相距较近,B与挡板相距足够远。若B与挡板碰撞后以原速率返弹,A与B碰撞后粘合在一起,为使B能与挡板碰撞两次,v1、v2应满足什么关系?
(1)2011年4月17日,我国首架歼—20隐形战机再次成功试飞,其最大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2马赫(即2倍音速)。隐形飞机外形设计采用多棱折面,同时表面还采用吸波涂料,使被反射的雷达信号尽可能弱,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战机采用了隐形技术,不能反射电磁波,因此用肉眼不能看见 |
B.涂料隐形技术利用了干涉原理,对某些波段的电滋波,涂料膜前后表面反射波相互抵消 |
C.战机速度超过音速,不能用超声波雷达来探测 |
D.当敌机靠近时,战机携带的雷达接收的反射波的频率小于发射频率 |
(2)如图所示,一不透明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满折射率n =的透明液体,容器底部正中央O点处有一点光源S,平面镜MN与底面成45°角放置,若容器高为2dm,底边半径为(1+
)dm,OM = 1dm,在O点正上方离容器底部3 dm 处水平放置一足够长的刻度尺,求光源 S 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射到刻度尺的长度。(不考虑容器侧壁和液面的反射)
(1)位于坐标原点的波源S产生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波速v =" 40" m/s ,已知t = 0时刻波刚好传播到x =" 13" m处,部分波形如图所示.则波源S起振时的振动方向沿y轴方向(“正”或“负”)其振动的周期为s.
⑵ 如图所示,玻璃棱镜ABCD可以看成是由ADE、ABE、BCD三个直角三棱镜组成。一束频率5.3×1014Hz的单色细光束从AD面入射,在棱镜中的折射光线如图中ab所示,ab与AD面的夹角。已知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3×108m/s,玻璃的折射率n=1.5,求:
①光在棱镜中的波长是多大?
②该束光线第一次从CD面出射时的折射角。
(1)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继而福岛核电站(世界最大的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关于核电站和核辐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核反应堆发生的是轻核聚变反应
B.核反应堆发生的是重核裂变反应
C.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由核内部本身决定,与外部条件无关
D.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与地震、风力等外部环境有关
(2)如图所示,A、B两木块靠在一起放于光滑的水平面上,A、B的质量分别为mA=2.0kg和mB=1.5kg。一个质量为mC=0.5kg的小铁块C以v0=4m/s的速度滑到木块A上,离开木块A后最终与木块B一起匀速运动。木块A在铁块C滑离后的速度为vA=0.4/m/s。求:
①铁块C在滑离A时的速度;
②最终木块B的速度。
(1)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ab传播,ab=2m,a、b两点的振动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波沿直线ab向右传播,波速可能是![]() |
B.若波沿直线ab向右传播,波长可能是![]() |
C.若波沿直线ab向左传播,波速可能大于![]() |
D.若波沿直线ab向左传播,波长可能大于8m |
(2)如图所示,由某种透明物质制成的直角三棱镜ABC,折射率为n,。一细束光线在纸面内从O点射人棱镜,光线与AB面间的垂线夹角为
,通过观察发现此时无光线从AC面射出,有光线垂直于BC面从棱镜射出。稍稍减小
,则可以观察到AC面有光线从棱镜射出。求:
①该透明物质的折射率n。
②光线与AB面间的夹角。(结果可以用夹角
的三角函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