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之后,最初只是几个文明据点,但都依傍在大的江河流域或海岸边。后来成区成片,也先后出现过几个地域极为辽阔的大帝国。但那只是军事征服的结果,并没有内在的经济纽带相连结。而且,尽管有的大帝国能够地跨两洲、三洲,究竟还是限于那个地域之内,无法左右整个世界。只有资本主义产生之后,才第一次将世界连成一体。这是人类文明的大进步,大突破。
——《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欧;1890年以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这些新大国总有一天会对世界军事形势和各国领土施加决定性影响。
——《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2001年10月17一1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3届部长会议在上海举行,该组织21个成员国均派部长或代表与会。代表们围绕“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主题,就推动贸易与投资、从全球化和新经济中受益以及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达成广泛共识。
——《时事资料手册》
请回答:
(1)用事实概括说明“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将世界连成一体”。(3分)
(2)根据材料二,16世纪以后新崛起的大国有哪些?举例说明1890年崛起的大国对世界的影响。(4分)
(3)除APEC外,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形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还有哪些?(2分)
(4)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思想。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 |
![]() |
图示一 |
图示二 |
(1)图示一所表现的是什么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图示二,写出该图反映的是近代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该图反映出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什么原则?
(3)分别指出图中A、B、C三个机构的名称和行使的权力。
A、
B、
C、
(4)请简要指出:图中A和B的相互关系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图二所示朝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比图一有何进步性?
(3)概述图二所示朝代创建的一整套制度的历史意义。
国家记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集体记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既有被迫融入世界的屈辱记忆,又有找寻中国发展道路的革命记忆,还有追求国家富强的改革记忆。
(1) 请列举能体现以上三种记忆的历史事件。
(2)选择其中一种记忆,论述它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国际格局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20世纪先后形成了四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格局。
问题:
(1)在方框中依次填出20世纪先后形成了四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格局。
(2)结合史实叙述二战后至今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