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
| A. | 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 B. |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
| C. |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 D. |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
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 A.顺治时期 | B.康熙时期 | C.雍正时期 | D.乾隆时期 |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
| C.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
|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
|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
|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
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是
| A.中书省、 中书省 | B.中书门下、中书省 |
| C.尚书省、 中书省 | D.门下省、中书省 |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
|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
|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
|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