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暗角(节选)
余秋雨
①冯道原在唐闵帝手下做宰相,公元九三四年李从珂攻打唐闵帝,冯道立即出面恳请李从珂称帝,别人说唐闵帝明明还在,你这个做宰相的怎么好请叛敌称帝?冯道说:我只看胜败,“事当务实”。果然不出冯道所料,李从珂终于称帝,成了唐末帝,便请冯出任司空,专管祭祀时扫地的事,别人怕他恼怒,没想到他兴高采烈地说:只要有官名,扫地也行。
②后来石敬瑭在辽国的操纵下做了“儿皇帝”,要派人到辽国去拜谢“父皇帝”,派什么人呢?石敬瑭想到了冯道,冯道作为走狗的走狗,把事情办妥了。
③辽国灭晋之后,冯道又诚惶诚恐地去拜谒辽主耶律德光,辽主略知他的历史,调侃地问:“你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老东西呢?”冯道答到:“我是一个无才无德的痴顽老东西。”辽主喜欢他如此自辱,给了他一个太傅的官职。
④身处乱世,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主干事,他的本领自然远不止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卖了。被他一次次叛卖的旧主子,可以对他恨之入骨却已没有力量惩处他,而一切新主子大多也是他所说的信奉“事当务实”的人,只取他的实用价值而不去预想他今后对自己的叛卖。因此,冯道还有长期活下去不断转向、叛卖的可能。
⑤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象一个人。与冯道、杜周、费无忌等人相比,许多忠臣义士就显得非常痛苦了。忠臣义士平日也会长时间地卑躬屈膝,但到实在忍不下去的时候会突然慷慨陈词、拼命死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适应反应”,证明他们还保留着自身感知系统和最终的人格结构。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至于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那还是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他们是真正的适应者,把自身的人格结构踩个粉碎之后获得了一种轻松,不管干什么事都不存在心理障碍了,人性、道德、信誉、承诺、盟誓全被彻底丢弃,朋友之谊、骨肉之情、羞耻之感、恻隐之心都可一一抛开,这便是极不自由的封建专制所哺育出来的“自由人”。
⑥这种“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我所说的这些群落不是指穷人,劳苦大众是被物质约束和自然约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一群,不能不循规蹈矩,并无自由可言,他们往往坚守贫穷,贫穷不等于高尚却也不直接通向邪恶;我甚至不是指强盗,强盗固然邪恶却也有自己的道义规范,否则无以合伙成事,无以长久立足,何况他们时时以生命做为行为的代价,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我当然也不是指娼妓,娼妓付出的代价虽然不是生命却也是够具体够痛切的,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方面,她们都要比官场小人贞洁。
⑦与冯道、杜周、费无忌这些官场小人呼应得起来并能产生深刻对位的,是社会下层的那样一些低劣群落:恶奴、乞丐、流氓、文痞。
⑧除了他们,官场小人再也找不到其它更贴心的社会心理基础了。而恶奴、乞丐、流氓、文痞一旦窥知堂堂朝廷要员也与自己一般行事处世,也便获得了巨大的鼓舞,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有资格自称“朝中有人”的皇亲国戚。
⑨这种遥相对应,产生了一个辽阔的中间地带。就象电磁的两极之间所形成的磁场,一种巨大的小人化、卑劣化的心理效应强劲地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上有朝廷楷模,下有社会根基,那就滋生蔓延吧,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呢?人们后来处处遇到的小人,大多不是朝廷命官,也不是职业性的恶奴、乞丐、流氓、文痞,而是中间地带非职业意义上的存在,人数多,范围广,渗透力强,几乎无所不在。上层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下层的社会渣滓可以清除,而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
16.作者在文中谈及封建王朝对忠臣义士的态度时说“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为什么这种表扬是“微小”的补充?作者又说:这种“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这里“呼应”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1)参考:对封建王朝来说,小人更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才是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而忠臣义士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道义上的补充。(应抓住两类人差异进行解释,突出忠臣义士)
(2):抓住第七节的“深刻对位”或者第八节的“找到”“社会心理基础”以及“巨大鼓舞”作答。
1、请借助文章第五节的信息,为文中的“自由人”下定义。
2.“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有何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忠臣义士虽彰显于后世,但活在世上似乎总不得志,而小人行径虽历来为人不齿,但小人横行官场似乎并不是一朝一日的偶然现象,作者以理性的分析独到的眼光探究了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
B.本文以冯道等人为例,提出了官场小人与低劣群落遥相对应而产生的社会恶果“难以阻遏”的看法,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
C.作者举“下层社会的群落”与“官场小人”作比时,先提到了三个群落,在作者看来,这三个群落固然可憎,但官场小人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他们。(末两句有误) |
D.本文意境深邃,融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忧患意识及灵心慧悟于一文,其任务不仅是探求真理,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有误) |
E.本文虽是学者散文,但作者倾向于使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达文化意味与道德概念,把深奥之伦理、繁复之考据转化为生动之述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肩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动物;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下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了一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下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再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圆,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榴川端康成
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得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
“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那是仅仅半个月以前的事,表亲家的孩子来玩时,很快就注意到了石榴。7岁的男孩莽莽撞撞地爬上了石榴树。纪美子觉得他很生龙活虎,便站在廊道上说:“再往上爬,有大个的。”
“唔,有是有,我摘了它,就下不来啦。”
的确,两手拿着石榴是无法从树上下来的。纪美子笑起来了。孩子非常可爱。
孩子到来之前,这家人早已把石榴忘了。而且,直到今早也不曾想起石榴。
孩子来时,石榴还藏在树叶丛里,今早却裸露在半空中。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纪美子走出屋子,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10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说着话。
“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找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
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
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的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
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
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
“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启吉,你更要……”
纪美子话未说完,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
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
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目光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
母亲在厨房里把这个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我不要,太脏了。”
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
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
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
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
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
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
“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
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吃剩下的东西。
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
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了吧。
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喜悦,可面对母亲,又感到难为情了。
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满意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
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
对纪美子来说,她再也不敢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了。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2)简析“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答:
(3)小说为什么以“石榴”为题?请简要分析。
答: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爱情,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战。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怀念牛
申平
一路上,我恨不能把大黄牛打死……
这是30多年前的一天,亘古不变的太阳照耀着内蒙古一个农业县的乡村土路,17岁的我赶着一辆破牛车,进山拉柴去。
那时我家成份高(我爷爷是地主),所以像我这样一个“地主羔子”,在村里受欺凌仿佛就是天经地义。昨天娘带着我去找生产队长申请用车时,生产队长的脸从头到尾都是黑的。早晨我套车出发,生产队长又特意赶来说:“就给你一天时间,今天天黑以前必须回来,牛不能少半根毛,车不能有半点损坏,否则,你就是破坏生产!”听听,这叫什么话,我心里真是恨死了他。
因为心里有气,我便拿驾车的大黄牛出气,没想到它却跟我捣起蛋来。他开始不走正道,一会往左拐,一会往右行,还不断地想走回头路。我用鞭子使劲抽它,也许因为我人小力不够,它好像根本就不在乎。直到我把鞭子打烂,它也根本不听我的指挥。看我手里没了家什,它变得更加嚣张,居然往路边一靠,梗起牛脖子不肯走了。我跳下车来,恶毒地咒骂它,用脚踢它,可它就是不走。(1)它的一双牛眼不断地斜视着我,我分明在那里面看到了轻蔑和嘲笑。联想到村上人对我的欺辱,我真的是被气急了。我看到车上有一根绞柴车用的木棒,就把它抽出来,抡起来就往大黄牛身上猛打。我边打边骂:狗日的,让你们欺负我!让你们欺负我!这回它大概被打疼了,居然狂跳起来,拖着车子下了便道,没命地往前狂奔,直到车被树挂住。
我从后面追上来,脸上流的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我和大黄牛面对面地喘着粗气,互相怒视着。如果当时我手上有刀,我真想马上宰了它。宰了它我就自杀,这个世界真是太冷酷了!后来我冷静下来,我把木棒放回到车上,上前去摸大黄牛的脑袋,我带着哭腔对它说:大黄牛,我求求你了。我知道你不愿意进山,刚才也是我不好,可我家连一点烧柴也没有了。我还得活下去呀!你可怜可怜我,行吗?说也奇怪,不知大黄牛是闹够了还是听懂了,接下来它竟开始听我指挥,重新上路出发。
由于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所以到林场装上柴禾以后,太阳就压山了。林场的一个职工对我说:“小伙子,你干脆等明天再走吧。出山这么远,小心碰上狼啊!”我何尝不想如此,可我想起了生产队长的话,只好摇摇头,咬牙上路。临行前,我在林场选了一根小臂粗的柞木棍防身。
回家的大黄牛根本不用吆喝,它拖着一大车柴禾还有我,大踏步地朝前走着;但无论它怎样快走,没出山天就黑透了。路上空空荡荡,不见一个人影。天越来越黑,我越来越怕。我忽然觉得,大黄牛成了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依靠。
真是怕啥来啥。忽然,大黄牛的脚步慢了下来,接着它又停住了。我往前面一看,头发不由得直立起来。狼!前面的路上站着几条黑影,它们的眼睛闪动着蓝光。我一下子觉得浑身发麻,几乎就要从车上栽下来。大黄牛这时回头看了看我,好像在问我怎么办。我声嘶力竭喊了一声:“大黄牛,全看你的了!”话音未落,只听大黄牛“哞”地一声大叫,它把脑袋贴近地皮,拖起车快速向前冲去。几条狼先还在路上不动,等到大黄牛走近,它那两支锋利的犄角向它们晃动的时候,它们才不得不跳开,但随即它们便开始从两侧向大黄牛发起进攻,跳跃着去咬大黄牛的肚子和腿。这时我被大黄牛的气势所鼓舞,几乎忘了害怕。我两脚分别站到两边车辕上,抡起柞木棍开始打狼。柞木棍极其坚硬,打到狼身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我听到了狼的哀叫声。这样一来,大黄牛的犄角和我的柞木棍便形成了一张强大的火力网,车上的柴又是树杈荆条,所以狼们只有跟着车跑,不敢靠前。但它们并不放弃,继续穷追不舍,在车的两边蹦跳嚎叫。
前面突然出现了两支火把,接着听见马蹄声响,跟着的狼立刻不见了。啊,有人!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见到了救星!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来人竟是生产队长,还有几个村里人,他们是专门来接我的。(2)我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霎时觉得生产队长的黑脸也是那么可爱。
生产队长看了看我,问了一下情况,淡淡地说了一句,没事就好。随后他又说了一句:“大黄牛真是好样的”。我从车上跳下来,上前抱住了大黄牛的脖子,使劲地亲吻着。大黄牛也伸出舌头,舔着我的脸。在这一瞬间,我和大黄牛成了生死至交的好朋友。
此后我经常到牛栏里去看大黄牛,送青草给它吃。为此,村里人也开始对我友好起来,说我是个有良心的人。是啊,我怎么能忘记大黄牛呢。如果不是大黄牛的勇敢忠诚,我也许早已葬身狼腹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多年,大黄牛也早已不知所终,但我依然深深地怀念它。请简要概括文中怀念的“牛”有怎样的特征。
赏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1)它的一双牛眼不断地斜视着我,我分明在那里面看到了轻蔑和嘲笑
(2)我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霎时觉得生产队长的黑脸也是那么可爱。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牛与狼的对抗?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牛的感情变化,并谈谈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领导能答对的问题
孙 勇
元旦将至,A局又要举办职工趣味知识竞赛,A局每年元旦都会举办这种竞赛,但今年与以往不同的是,局里的领导也参加了竞赛。
宣传科小王把本次知识竞赛的题目递交给了科长,科长看后语重心长地说道:“小王啊,你要知道今年的竞赛不同于往年,局里的领导可都参赛了,你这些题目是怎么出的?欧洲最大的半岛在哪?宋朝的代表性刑罚是什么?这些题目你是怎么搞出来的?”
小王:“科长 ,这些题目是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里选出来的。”
科长看着小王认真地说道:“小王啊,领导平时都很忙,根本没时间看电视,你说这些题目领导们能答出来吗?怎么说这也是领导第一:次参加竞赛,不取得好成绩怎么行?”
小王领会了科长的意思,于是说道:“科长,那我就重新搞一份竞赛的题目。”
科长点了点头:“嗯,记住,一定要出那些领导能够答对的问题。”
领导能够答对的问题,什么问题领导能答对呢?小王突然想到最近领导一直在开会学习“两会”精神,对了,就在“两会”上做文章,于是小王重新拟定了一份竞赛题目递交给了科长。
科长边看边皱眉头:“小王,你的这些题目也太冷门了,今年的‘两会’与以往不同的是什么?百姓最关心的热点话题是什么?这些题目领导怎么能答对?”
小王一愣,悄声说道:“领导最近不正在学习‘两会’精神嘛。”
科长看了看小王说道:“小王啊,你要知道,领导平时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难免会忘记一些,万一这些问题领导忘记了呢?这岂不是说明领导没有认真学习‘两会’精神?影响多不好,况且我们这是趣味知识竞赛,题目要出得有趣味才好,不要把工作上的问题扯进来才好。”
无奈,小王只好重新拟定题目,可是什么样的问题既有趣味领导又能答对呢?想来想去,小王也没想出结果,只好去求助领导的司机大刘,大刘平时总跟着领导,他一定知道什么样的问题领导能答对。
大刘拍着小王的肩膀说道:“老弟,你出题得从领导的爱好人 手啊,比如局长喜欢看足球,你就出一些关于足球的问题,副局长喜欢钓鱼,你就出些关于垂钓的问题。这样领导不就能答对了?”
对啊,小王一拍脑门,立刻回去赶出一份新题目信心十足地交给了科长,科长看后说道:“看来你这次真的用心了,不过这些题目难保局里的职工不会啊,尤其是新来的那几个大学生,平时也喜欢看看球钓钓鱼什么的,他们又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手又快,万一他们抢先答对了怎么办?让领导输给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可不行,我看你还得重新搞份题目,既要让领导能答对,又得让别人答不出才行。”
既要让领导能答对,又得让别人答不出!这题怎么出?小王愁得吃不下睡不好,实在是想不出好题目,无奈只好又去求助大刘,大刘听后沉思了片刻说道:“老弟,这事就交给我吧,我给你出一份题目,保管既能让领导答对,别人又答不出来。”
小王看着大刘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大刘把一份竞赛题目给了小王,小王一看大吃一惊,这样的题目也太离谱了,没有一道题自己知道答案,这样的题目领导能答对吗?
大刘见小王一脸疑惑,便拍着胸脯说道:“老弟,你放心好了,我拿脑袋担保,这些题目领导绝对能答对。”
小王忐忑不安地把这份题目递交给了科长,科长看后露出笑容:“好,就用这份题目了。”听到领导拍板,小王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A局职工趣味知识竞赛开始了,主持人甜甜地念出大刘出的题目:“请问下列哪种食物不是佛跳墙里的原料?A火腿,B冬笋,C鲍鱼,D山药。”
问题一出,领导立刻按响抢答器:“山药。”
主持人微笑道:“回答正确!请听下一题,希腊著名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在各地都有复 制品,请问我市哪里有断臂维纳斯这一雕塑的复制品?A帝王洗浴中心,B皇家商务会馆,C梦巴黎洗脚城,D丽都大酒店。”
就在众人思考时,领导又一次按响了抢答器:“帝王洗浴中心。”
“回答正确!”主持人带头鼓起掌来,“请听下一题,法国名酒路易十三的酒瓶材料是什么?A玛瑙,B玻璃,C水晶,D陶瓷。”
“水晶,是水晶的。”领导又一次答对了,大刘可真有两下子,他出的这些题目还真是领导能够轻易答对的。
半个小时的竞赛结束,领导们顺利地夺得了冠军,据说当天晚上领导们去丽都大酒店聚餐庆祝了一下,吃的就是没有山药的佛跳墙,喝的就是水晶瓶装的路易十三,据说吃完饭后还去了帝王洗浴中心看了看那尊断臂的维纳斯。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的“元旦,A局”,既点明了故事发生时间,也为人物的活动设置了场景,同时为局里的领导将参加竞赛埋下伏笔。 |
B.小说用大刘的身份告诉了读者他有机会了解领导,也通过大刘所出的竞赛题目透露了局里的领导平时工作和生活的一个侧面。 |
C.小王对科长不满意的竞赛题目一改再改,直至两次去请教领导的司机大刘,这表明了小王的左右逢源和逐渐深谙了官场之道。 |
D.小说最后一段写领导们去丽都大酒店庆祝,既回答了上文大刘为何出那样离谱的竞赛题目,也交待了领导们夺得冠军的原因。 |
E.小说描写了在元旦来临之际围绕趣味知识竞赛A局里的众生相,既写出了他们平日的生活,也写出了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
(2)小说具体描写了三次竞赛的题目,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科长这个人物形象特征。
(4)有人说,小王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小人物,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无神论思想。从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考察中华传统文化,合理汲取其中的无神论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中华文明具有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如果说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惊奇感”,希伯来文明起源于对上帝的“敬畏感”,那么,中华文明则起源于对人之为人心性丧失的“忧患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先贤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也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性、人性、生命、社会、人生。
古人云:“思以其道易天下”。就是说,中国古人思考的是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就是“道”来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培育人格。这一境界和状态,儒家谓之“至善”,道家谓之“上善”,佛家谓之“般若”。所以,“明心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共同的价值取向。儒家强调“存心养性”“止于至善”,道家强调“心斋坐忘”“性命双修”,佛家强调“即心即佛”“明心见性”。“心性之学”关乎“成圣”“成道”“成佛”,一句话,关乎“成人”的问题。诚如孟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中国天人之学中的“天”,涵义是多样的,主要有“神灵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等诸说,它们的共同主张是天人合德。
神灵之天及其天(神)人合一论为周人所立。天(神)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表明天(神)人是相关的。也正是这一“相关性”“合德性”体现出周人的天(神)人之学的最终指向是人而不是神。周人的“天命论”的重心与其说是神,毋宁说是人。“天视之我民视,天听之我民听”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周人的这种天(神)人观具有原始的无神论倾向。
在儒家看来,“命运”代表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对人有一定制约作用的力量。对于这一存在,儒家提醒人们要给予充分尊重,乃至敬畏。我们可以将儒家这一“天命”思想看作对人可能出现的盲目自大行为的告诫。而在处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上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表明儒家从没放弃重人事的基本立场。
道家老庄的“天”“自然”等概念,表征着万物本来存在的状态。这一“天”(自然)是无为的存在,是没有意识和目的性的存在。这些观念都集中表现在“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中。可见,道家独特的天人之学有着浓郁的无神论意味。道家的“自然为本”与儒家的“人事为本”一起成为中国无神论发展历史的两条主线。以荀子为代表建立的以现实的自然之天为基础的天人之学,更是直接而明快地承认“自然之天”的物质性、客观性以及自然性。
从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考察中华传统文化之后,我们还应对无神论彰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加以挖掘。主张“无神”,其实是对“人”这一主体而言的。“无神”的主张所要肯定的首先是“人”。因此,无神论的精神首先就表现在伸张“人”的精神和价值或者说人的主体价值。而人的主体性又是通过一些具体方面展现的,主要是有为精神、创造精神与自由精神。这些精神,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应得到肯定和颂扬。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7月8日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先贤最关注的不是自然、天国以及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性、人性、生命、社会、人生。 |
B.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虽然其中“天”的涵义是多样的,但天人合德是其共同的主张。 |
C.周人的天(神)人观具有原始的无神论倾向,因此周人的天(神)人之学的最终指向是人而不是神。 |
D.以荀子为代表建立的以现实的自然之天为基础的天人之学,承认“自然之天”的物质性、客观性以及自然性。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性命双修”、佛家的“明心见性”虽然强调各不相同,但它们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儒家在处理“天命”与“人事”关系上的主张,它说明儒家没放弃重视人事的基本立场。 |
C.道家老庄的“天”(自然)等概念是无为的存在,是没有意识和目的性的存在,有着浓郁的无神论意味。 |
D.“无神”的主张是对“人”这一主体而言的,它首先肯定的是“人”。因此,伸张“人”的主体价值是无神论的精神首要表现。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无神论文化,合理汲取有助于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
B.中华文明的起源可视为对人之为人心性丧失的“忧患感”,中华文明具有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
C.儒家的“至善”、道家的“上善”、佛家的“般若”是它们各自“思以其道易天下”所追求的境界和状态。 |
D.儒家的“天命”思想可以看作是对人可能出现的盲目自大行为的告诫,对于“天命”儒家认为要给予充分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