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一2010)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根据图l、2、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l)一(5)题。
图1中部六省位置示意图
图2三大地区GDP比重增幅图
图3六省面积、人口、耕地及主要农产品占全国比重图
(1)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根据图2,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有哪些?
(2)导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
A. |
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
B. |
与东部地区比,城市群带动能力弱 |
C. |
劳动力丰富 |
D. |
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 |
E. |
"中部崛起"战略尚未实施 |
(3)下列关于各省工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 |
B. |
位于湖北的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
C. |
河南、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 |
D. |
湖南、江西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5)分析该区域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读“一带一路”示意图回答问题。
(1)某海轮从广州到阿曼运送货物。为节约燃料,请建议其出发季节为_________季,并说明理由。
(2)航行途经的印度尼西亚地震多发,请分析其成因。
(3)7月,索马里海域流经的洋流的性质为____________,并分析该海域此季节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4)为建设陆上丝绸之路,在修建铁路过程中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
(5)从资源、交通、工业、农业等方面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选修6—环境保护】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被忽视的致命“杀手”。PM2.5指数已经成为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数。
材料二:我国四个监测点PM2.5月平均值与高空遥感影像数据分析(面积%)对比
监测点 |
PM2.5月平均值 (单位:tig/rn3) |
高空遥感影像数据分析(面积百分比) |
||||
林地 |
草地 |
建筑用地 |
裸地 |
水体 |
||
S1 |
52 |
38.6 |
14.13 |
12.33 |
11.25 |
23.69 |
s2 |
47 |
47.7 |
11.81 |
9.33 |
5.43 |
25.73 |
S3 |
51 |
51.8 |
10.65 |
9.86 |
7.75 |
19.94 |
s4 |
64 |
31.7 |
24.83 |
16.95 |
12.37 |
14.15 |
(1)根据材料,指出S1、S2、S3、S4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那个点,并分析该监测点空气质量最好的原因。
(2)试分析降低PM2.5浓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涝渍包含涝和渍两部分,涝是雨后农田积水,超过农作物耐淹能力而形成,而渍主要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水状态,农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而形成渍灾。下图所示为我国南方河流R河中游某段,该河段雨季水位常在40米左右。此时,该地河谷平原易发生涝渍灾害。
(1)简析R河河谷平原雨季易发生涝渍灾害的原因。
(2)提出治理该地涝渍灾害的措施。
【选修2—海洋地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海水温差发电是海洋热能利用的一种新方式,它是利用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差进行发电,目前,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选择我国海南的某公司进行试验性商业开发。下图为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1)简述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特点。
(2)简述在海南的建设海水温差发电站的有利条件,指出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气象灾害,并分析防御的主要措施。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以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整个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也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千米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云集,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
材料二下图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简图”。
(1)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工业在资源方面的优势条件。
(2)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措施。
(3)试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发展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
(4)环渤海沿海地区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试分析这一做法可能对转入地带来的有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