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遗憾也美丽
①微笑很美妙,泪光中的微笑呢?美丽很动人,遗憾中的美丽呢?
②我轻轻地叩问人生,怀着几分迷茫。
③人从一个未知来到这美丽的星球,然后又回归另一个未知。人生的短暂与唯一,可能是宇宙间最大的遗憾。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着去拥有,尝试着去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当必然的遗憾终于降临时,能坦然地画上自己生命之歌的休止符。正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正因为我们不能自由决定生命的长度,所以,我们点燃生命的火把,去照亮自己有限的年华,于是,寻常的生命有了些深邃的美丽。
④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难以想像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不愿再去试图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利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却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天生智障的舟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俨然一切生命的主宰。在这两个画面叠加的一瞬间,我忽然领悟了生命中非凡的意义,那就是挫折之后的奋起,重创之后的屹立。
⑤我轻轻地叩问历史,怀着几分敬畏。
⑥1200多年前的一个深秋,书生张继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惆怅中。十年寒窗,功败垂成——他落榜了!钟声绵绵,枫叶瑟瑟,精灵般的渔火在黑暗中跳跃。依偎在寒山寺的落第才子面对此情此景,信口吟诵出流传千古的诗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感谢上苍,如果不是有落第之痛,那么诗的百花园便少了这一缕独特的芳香,张继这个普通的名字也不会如此的响亮。
⑦遗憾包含着苦痛,遗憾也孕育着美丽。因为浸润了泪水与忧愁,这美丽便多了几分慑人的魅力。
⑧陆游的爱情悲剧铸成了“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柔肠寸断;李煜的亡国之痛化作了“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哀哀深愁;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如果没有冰海沉船的情节,它承载的爱情还会如此凄婉动人吗?也许遗憾才是它最适宜的归属吧,虽然这遗憾大得仍令人心痛。
⑨我常常仰望星空,幻想着彗星在天际款款走动,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一块石头或是一粒尘岩,随着庞大的团体在无垠的空间遨游。多年的聚集与等待,为的就是一瞬间的灿烂;因为这份灿烂,哈雷慧星寒冷寂寞的旅行才变得温馨浪漫。
⑩既然遗憾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就应该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它,用自己的智慧驾驭它,将遗憾带给我们的痛楚化作舒筋活血的良药,用遗憾的丝带编织成庄严夺目的彩虹,彰显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理智与笑对坎坷的从容。
14、作者为何而迷茫?又为何而敬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在第6段和第8段分别举了张继和陆游等人的事例,试分析叙述两个事例的不同特点及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全文内容,依照作者思想,从文本中提炼出三个关于“遗憾”的立意。
答:遗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语言很有抒情性。试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选取其中的两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彩虹
梁晓泉
男人进屋往床上一扑就睡着了。
惯力挺大,双人床抗议似的响了好几声。床是他们俩口子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便宜,才二十元钱。房东不管床,就这房子,爱住不住,明儿个就要来收下月的房租了。
儿子嘟了嘴跟母亲回来了,老师动员学生报兴趣班,母亲没给报。
一进屋,儿子就嚷起来,你看哪,老爸的鞋!他老爸睡觉不文明,躺大床上,一只脚却搁在小床上,没脱鞋。
女人不恼,却笑了。她瞧见了男人手里的营生,弯腰,把男人攥的三张十元的人民币弄下来。在解决了儿子提出的问题。一切都轻柔,她知道丈夫累了,怕整醒他。可儿子似乎不太体谅人,又抱怨上了,这回是嫌他爸呼噜太响,影响他做作业了。
拿板凳,到门口做去。母亲把儿子赶外边去了。
儿子在老家不好好上学,他爷爷前不久才把他送来,儿子来了后心情一直不太好。原因挺多,首先,是对他老爸的诚信有怀疑。那晚,房子漏雨,儿子说,老爸,你怎么说你住在高楼大厦里……父亲有力地摆手,说,儿呵,你现在小,大了就明白了,干啥都要有发展的眼光……爸在盖高楼大厦,这你看见了吧?那么,为什么没领你住高楼大厦呢?我有我的安排,你妈知道,你不知道。我跟你透露透露。
归纳一下,老爸的安排是,“想要知道春天的温暖,先要经历冬天的严寒。”现在有意先“严寒”一下;再具体讲是,夜里能享受喷泉音乐,白天能欣赏彩虹。儿子反驳说,老家也有彩虹。父亲说,人和人能比吗?同理,农村的彩虹咋能和城里的比呢。
母亲的心态永远是平和的,她听了只是点头。而现在,她刚给丈夫盖了件衣服,就一时怔在那了,心里盘算着其余的二十元钱从哪来?每月房租一百五,凑到一百三了。女人叹口气,听见儿子在外面嚷,出来看是落雨点了,帮儿子搬了板凳回屋。
板凳碰着床了,把男人弄醒了,男人伸一个懒腰,说,钱,拿去了吧?又说,今天点高,碰上刘老板弄到工地一汽车大理石,急用,卸车给现钱,每人三十元,还管一顿饭,嘿嘿,六个小时搞定,爽!
女人打男人脸一下,说,天天有这事就好了,给现钱哪。省得求爷爷告奶奶的要钱了。她春节要钱时跟人打了一仗,也没弄回来,想到这儿,她又来气了,倒好像咱欠了他似的?
可是,还差二十元房租?女人撞男人胳膊。
男人没搭腔,钱?钱?俩口子也不是没合计过回家。可老家的教学质量不行,再说了,俩人大张旗鼓地跑出来,要是灰头土脸地回去,脸往哪放。男人终于冒出句,睡觉,睡觉,知道不?天塌下来有老爷们顶着。
外边的天黑下来了,雨越下越大。
到半夜。小床上的儿子嘟囔有水,揉着眼睛爬这床上了。
女人急忙起来,这工夫,丈夫也醒了。俩大人一阵忙碌,接下来睡不着了,于是,男人搂了儿子又在讲他的安排。
儿子小床上的被褥掀开卷到一头,露出床扳的地方摆上俩脸盆,雨水自棚顶划出轻盈的流线,叮咚、叮咚地响——确乎有那么点音乐的意思。现在,对于父亲的一再坚持,儿子有些同意了,儿子说,嗯,就是往外溅水不好。父亲说,这好办哩。让女人下地,扔盆里俩手巾。女人下去却立马上来了,说:“妈呀!看见老大一只耗子。”
下雨搬家嘛。男人淡淡地说,闭了灯就看不见了。
关了灯,三个人往一起挤,挤着挤着,女人忽然乐了,用头顶男人,说,老鬼!女人一高兴就愿意这样叫,老鬼,那二十元钱不给她了。
男人应承说,对呵,大耗子也在屋住,那二十元得让大耗子交。
贫嘴,女人说,这脸盆不要动。明儿个,让老女人看看,漏得可比她说的大多了。一个盆扣十元。男人笑了,说,反正是你们老娘们的事儿。
上午。女人把要房租的老女人引到儿子的床铺前,一个劲儿地连说带比划。
老女人不示弱,也一个劲又说又比划。半小时后,俩人达成了一致意见。各让一步,这月缓交二十元,下月交。
老女人撑着伞走了,这边的男人、女人眼睛乐成了缝。
雨停了,太阳露出笑脸。工地远方的沼泽地那边,天际间,升起了一道美妙的彩虹……父亲怪声地喊儿子,说,看见没?看见没?不经风雨,咋见彩虹。儿子说,嗯!是和老家的不一样。女人也嘬嘴说好……另侧的高楼浴在春天的阳光里,一切都那么可爱、迷人。望了好一会儿,女人把脸盆里的水倒了,拿出被褥挂在院落的铁丝上晾。
男人说,我立马到工地看看,兴许还有昨天那样的好事。
女人说,赶紧去吧。
第五段画线的部分表现了女人怎样的心理?
画线句子“外边的天黑下来了,雨越下越大”,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雨停了,太阳露出笑脸。工地远方的沼泽地那边,天际间,升起了一道美妙的彩虹……”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以《彩虹》为题有什么深刻含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的责任是反映社会生活,描绘时代巨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亘古未有的跃迁,尤其是最近三十年,中国社会更是发生了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历史巨变,一个波澜壮阔的崭新时代正在中国人民手中被无限展开。伟大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壮举,为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当代作家应该大有作为。与个人化的小爱小恨、一己悲欢相比,这样的沧桑巨变更值得作家去热情歌唱,更值得大书特书。与关注现实相比,许多作家更愿意让自己的创作沉浸在虚构的历史想象中。近年来大量历史主义题材作品的涌现即是佐证。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但问题是,大量此类作品中所谓的“历史”并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更没有人民创造历史的影子。刀光剑影,快意恩仇,既有悖于历史的真实,也无助于以史为鉴、以古观今。充其量只能是作家自己图个热闹。显然,放弃了对社会生活的观照,放弃了对时代巨变的关注,文学必定是“盲”掉了的文学,将难以面对历史的拷问。
文学的责任是审美,是用对美的张扬来感染人。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文学之所以为“学”,是因为她代表着一种理念,一种情感,负有为人类精神世界代言的使命。作家只有凭借作品呈现出的深刻的美去影响读者,他的创作才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美是一个渗透个人主观意向的概念,审美是由人的价值取向所左右的选择感悟过程。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感受不同,这是正常的。但是美与丑是有终极界限的,不能够颠倒。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文学与美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美成为文学的魅力所在、力量之源。但在今天的一些作品中,“丑”与“恶”似乎成为文学的主题,越是尽情展露人性的阴暗面越是被赞为深刻,甚至将人等同于动物,放大人性中原始和粗俗的一面。低迷、麻木代替了朝气和希望,颓废和欲望代替了理想和崇高,仿佛只有切开伤口,撕烂肌肤,直至悲惨地死去才是真实的生活。失去了美和情感,失去了引导和提升,文学就失去了人民大众的选择和欣赏。读者无法从这里看到希望、价值、心灵的力量,不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和生活,最终只能远离文学。
文学的责任是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引领人生。自古以来,各民族的文学都在发挥着强大的教化作用,为历史留箴言,为时代树标杆。文学在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理念、社会风俗上,发挥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五四时期,新文学打破了旧道德的束缚,将科学和民主传递给民众;抗日救亡时期,文学成为革命的号角,激发中华民族图存救亡的激情;新中国建立以后,文学更是成为建构社会主义文化理念、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鼓与呼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初期,文学成为解放思想,改天换地的强大推动力量。在这样的状态下,文学身处时代的话语中心,影响并感染着人民大众,同时也为人民大众推崇和热望。应该说,正因为文学传达了时代的声音,履行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发挥了精神导向的作用,所以才被人民大众所选择和欣赏。当更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和更具冲击力的媒介出现时,文学要想继续赢得大众的青睐,需要的不是随波逐流,放弃责任,而恰恰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坚守责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大众提供精神的蕴藉和引领。反之,逃避责任,自我放逐,必将失却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失却人民大众的期待,失却自己在时代进程中的位置。
下列关于为什么文学应负有责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责任是审美,是用对美的张扬来感染人。
B.对于社会来说,需要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观照,对时代巨变的关注。
C.对于人民大众来说,需要文学提供美的享受,需要文学挖掘人生的意义,需要文学提供精神的蕴藉和引领。
D.文学如果逃避责任,必将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失去人民大众的期待,失去自己在时代进程中的位置。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代作家应该去热情歌唱和大书特书伟大的时代变革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壮举。
B.文学的责任是审美,作家想要他的创作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只有凭借作品呈现出的深刻的美去影响读者。
C.文学失去了人民大众的选择和欣赏,那么作品也就失去了美和情感。
D.文学的责任是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引领人生。因此,文学在各个不同时

期,都发挥了精神导向的作用。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今天的一些作品中,“丑”与“恶”似乎成为文学的主题,这就失去了美和情感,失去了文学的魅力。
B.文章认为,读者如果从宣扬低迷、麻木、颓废和欲望的作品中看不到希望、价值和心灵的力量,最终可能会远离文学。
C.文章强调,只有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坚守责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大众提供精神的蕴藉和引领,文学才能赢得大众的青睐。
D.文章强调,文学必须负起应有的责任,去反映社会生活,用美去感染人,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引领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校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朱丹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们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的曲子。”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答:“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答:“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着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不知不觉地,朱丹穿过鼓楼广场,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孩子们排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
这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雪白,手中也擎着一根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概括小说主人公朱丹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细节做简要分析。
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的汉字书法
杨键
蒋勋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汉字的象形是建立在视觉会意的基础上,而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也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是拼音文字。汉字靠视觉,图像思考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很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不同。
书法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蒋勋对此的理解非常到位,他说,“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汉字隶书里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同样强调水平飞扬的“飞檐”,是同一个时间完成的时代美学特征,而欧洲的建筑则与此完全不同,它追求那种垂直线的上升,比如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用尖拱使得建筑本体不断拉高,观赏者的视觉也因此震撼于垂直线的陡峻上升,而在中国汉代水平美学影响下的建筑,两千年间没有发展垂直上升的野心,却用屋檐下一座一座斗拱,把水平屋檐拉长、拉远,在尾端微微拉高起翘,如同汉代隶书,完成流动飞扬漂亮的一条水平“波磔”。《诗经》里也有“作庙翼翼”,形容巨大建筑有飞张的屋宇,如同鸟翼飞扬。
谈到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蒋勋说,《兰亭》真迹虽不在人世了,但是《兰亭》确立了汉字书法“行草”美学的本质——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保留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在此意义上,被称颂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实际是一篇草稿!而唐代中期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祭悼安史之乱中丧生的侄子,泣涕淋漓,涂改圈划更多,同样也是一篇没有誊录以前的“草稿”。最后一篇,北宋苏轼被贬黄州,在流放的苦闷中写了《寒食帖》,诗中也有错字别字的涂改,线条时而沉郁,时而尖锐,变化万千,《寒食帖》同样也是一篇“草稿”。三件书法名作都是“草稿”,但却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也许可解开行草美学的关键,那就是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
蒋勋一再谈到汉字书写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比如山海关的城楼上有一块匾,大字正书“天下第一关”。如果少掉这几个字,也许就会失去气壮山河的雄强气派。欧洲的城堡宫殿建筑上很少看到文字,凡尔赛宫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地方适合题字,然而文字书写在中国或东方的建筑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他说,台南孔庙大成殿里,孔子不是一尊人像,是用汉字书写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与希腊以降西方的人像纪念完全不同。长久以来,汉字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历史的核心命脉。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五千年前看到黎明日出写下的“旦”字,和我们今天庆祝一年第一个日出的“旦”是同一个字。
蒋勋说,每次看到弘一法师的书法会起大震动,尤其是法师晚年刺血写经,字迹只是血痕。一句“慈悲喜舍”,安详静定,仿佛千万劫来的沧桑化成一痕淡淡微笑,仍然使人对汉字书写有真正敬意。

1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汉字是建立在视觉会意基础上的表意文字,受汉字影响的韩文,也是“象形”的文字。
B.汉字隶书的“波磔”特点与中国建筑“飞檐”的美学特征都是汉代形成的。
C.中国建筑之所以具有“飞檐斗拱”的特征,欧洲建筑之所以追求垂直线的上升,分别是源于隶书书写的美学特点和拼音文字的书写特点。
D.汉字可以输入电脑,证明汉字具有取代拼音文字的优势。

E.匾额、楹联和斗拱等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几次对东西方文字和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目的是突显汉字书法的独特之美。
B.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它的传承一直是东方文明史的核心命脉。
C.文章第三段里,“草稿”一词有三处用了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表否定。
D.汉字靠视觉,拼音文字靠听觉,不同的文字决定了文化思维的不同走向。

诗人杨键在写作《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时应该先拟写了一个写作提纲。请将《美丽的汉字书法》一文压缩提炼成一个提纲。(要求:(1)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按文章的顺序分条写出分论点;(3)100字左右。)
中国最伟大的三件行书作品都是草稿这一现象,包含了什么样的美学规律?(可用原文回答)请你举一个书法以外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规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也如跨栏
人生也如跨栏。
毫无疑问,曾经的“跨栏王”刘翔一路跑来可谓顺风顺水,意气风发。
13岁时他获得上海市少年田径锦标赛乙组冠军,19岁打破男子 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和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平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2006年7月12日,他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金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2007年8月31日,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上,他又以12秒95获得冠军,从而成为首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然而,当古巴田径运动员戴伦·罗伯斯2008年6月13日在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跑出了12秒87,打破了刘翔创造的12秒88原世界纪录,人们满怀期望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罗伯斯一决雌雄卫冕冠军时,刘翔却因伤退出了比赛,冠军由罗伯斯夺得。
雄鹰折翅,刘翔一下子从“神坛”跌落下来。懦夫!骗子!装病!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虽然大部分人满是宽容、同情和理解,但谩骂、质疑和轻视仍长期弥漫。
其实,刘翔的脚伤已积重难返,北京奥运会前的一些比赛他是咬牙硬挺着的。北京奥运会在候场时他狠狠地用右脚踹墙壁,以痛止痛。在休息室里,师傅、指导和队医,三个人摁住他的脚,在他右脚跟腱处不停敲打,让疼痛处麻掉。当时他鬼哭狼嚎地叫,整个身体都在发抖,浑身直冒冷汗。
这些外人怎能知道。期望愈高,失望愈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谁让你是英雄。
接下来是治疗脚伤,远赴美国。
他躺在手术台上,主刀医生克兰顿惊呼:“你是怎么坚持的!?翔,你知道吗,跟腱处的伤势,就等于你的鞋底里藏着很多小沙子,你天天踩着他们训练、比赛,你,太不可思议了,你太幸运了,否则早就可能倒下了……”
其实,刘翔本来早就要“倒下”,“刘翔加油”、“刘翔哥哥加油”, 及至“刘翔叔叔加油”,让他很感动,他不想大家失望,所以他一直在勉强坚持。
经过治疗和康复,2009年9月20日,黄金联赛上海站,刘翔以13秒15拿到亚军,但他心中的那口气还是顺不过来。他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进一步突破了,“我脚不行了,我不想比赛了,我只想混到退役算了……”
“我们也不要求你太多,你还年轻,要学会珍惜。你现在退役我们也没意见,但是这个结,只有你自己去解开。你要记住,人的一生要跨过无数的栏,你现在所经历的只是其中的一个……”
那一夜,父子俩泪眼相对。父亲的这些话,刘翔牢牢地铭记在心间。
2010年5月23日晚,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只跑出了13秒40,名列第三,甚至还排在史冬鹏之后。
对此,刘翔并不沮丧。他深知,他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他现在不是在和别人比,是在和自己跑。于是,他与师傅孙海平开始了一段从零开始的真正复兴。他们又两次赴美进行康复治疗。20多天的美国训练,刘翔瘦了8斤。之后是科学的、系统的、大剂量的训练,刘翔也跑到过13秒以内。师傅说:“重夺世界冠军,这不是白日做梦。”
2010年11月24日,经过27个月的沉寂和洗礼,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有保留地以13秒09打破110米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外界齐声高呼“王者归来”。 刘翔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刘翔豪气十足地向罗伯斯下战书,要把世界纪录抢回来。
人生是在跨栏,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选自《哲理》2011年第四期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打破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出了比赛,虽然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但大部分人仍能以宽容、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他。
C.因伤退赛的刘翔,面对挫折、责难、误解曾经情绪低落,甚至不想参加比赛,这样写更显内容客观、真实,刘翔的形象也更为丰满。
D.“父亲”的话有理解,有安慰,有疏导,也有期待,正是这番话,解开了刘翔的心结,使他彻底地战胜了自己。

E.作者采用“卒章显志”的笔法,于结尾处点明了文章主旨: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结合传记内容,简要分析刘翔能够在挫折中“跃上辉煌之巅”的原因。
刘翔为什么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