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也美丽
①微笑很美妙,泪光中的微笑呢?美丽很动人,遗憾中的美丽呢?
②我轻轻地叩问人生,怀着几分迷茫。
③人从一个未知来到这美丽的星球,然后又回归另一个未知。人生的短暂与唯一,可能是宇宙间最大的遗憾。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着去拥有,尝试着去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当必然的遗憾终于降临时,能坦然地画上自己生命之歌的休止符。正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正因为我们不能自由决定生命的长度,所以,我们点燃生命的火把,去照亮自己有限的年华,于是,寻常的生命有了些深邃的美丽。
④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难以想像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不愿再去试图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利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却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天生智障的舟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俨然一切生命的主宰。在这两个画面叠加的一瞬间,我忽然领悟了生命中非凡的意义,那就是挫折之后的奋起,重创之后的屹立。
⑤我轻轻地叩问历史,怀着几分敬畏。
⑥1200多年前的一个深秋,书生张继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惆怅中。十年寒窗,功败垂成——他落榜了!钟声绵绵,枫叶瑟瑟,精灵般的渔火在黑暗中跳跃。依偎在寒山寺的落第才子面对此情此景,信口吟诵出流传千古的诗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感谢上苍,如果不是有落第之痛,那么诗的百花园便少了这一缕独特的芳香,张继这个普通的名字也不会如此的响亮。
⑦遗憾包含着苦痛,遗憾也孕育着美丽。因为浸润了泪水与忧愁,这美丽便多了几分慑人的魅力。
⑧陆游的爱情悲剧铸成了“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柔肠寸断;李煜的亡国之痛化作了“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哀哀深愁;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如果没有冰海沉船的情节,它承载的爱情还会如此凄婉动人吗?也许遗憾才是它最适宜的归属吧,虽然这遗憾大得仍令人心痛。
⑨我常常仰望星空,幻想着彗星在天际款款走动,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一块石头或是一粒尘岩,随着庞大的团体在无垠的空间遨游。多年的聚集与等待,为的就是一瞬间的灿烂;因为这份灿烂,哈雷慧星寒冷寂寞的旅行才变得温馨浪漫。
⑩既然遗憾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就应该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它,用自己的智慧驾驭它,将遗憾带给我们的痛楚化作舒筋活血的良药,用遗憾的丝带编织成庄严夺目的彩虹,彰显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理智与笑对坎坷的从容。
14、作者为何而迷茫?又为何而敬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在第6段和第8段分别举了张继和陆游等人的事例,试分析叙述两个事例的不同特点及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全文内容,依照作者思想,从文本中提炼出三个关于“遗憾”的立意。
答:遗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语言很有抒情性。试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选取其中的两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
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
“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
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宋末元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比作算盘珠,也表明此物当时已很常用。此外,宋代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因此,许多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而唐代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极有可能。珠算因计算工具简便、数理内涵独特而被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25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6秒,这样精确的计算就是利用珠算完成的。我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时只有一台计算机,为应付庞大的计算工作,就出现了众多算盘高手齐聚一堂演算原子弹数据的场面,最后的计算结果准确无误。但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在当今社会似乎已无用武之地。尽管在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珠算方兴未艾,连美国都要引进珠算作为新文化;但我国学珠算的人却越来越少,算盘也越来越罕见。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评选出“50个最伟大发明”,中国算盘也入选其中,并被评价为“第一批能够提高人类智力的工具之一”。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认为,看待珠算,不要仅限于其计算功能,而应看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心算对幼儿和青少年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对特殊儿童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对老年人健脑和延缓衰老也能发挥作用。很多珠算“粉丝”也相信,就像有了飞机、汽车,照样还需要自行车甚至步行一样,珠算与电子计算器并不矛盾,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相得益彰。
(摘编自《指尖的文化:算盘的历史》)下面各项中不能支持“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A.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木制算珠与现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算盘也类似现代算盘,可见宋代算盘的形制已较成熟。 |
B.宋末元初学者刘因有一首《算盘》诗,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的元代谚语以算盘珠来比喻资历渐老的奴婢,这些都说明算盘在宋元时已很普及。 |
C.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较为滞缓,算盘不大可能诞生于此时;而唐末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
D.在元世祖忽必烈时,科学家测定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25天,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6秒,能利用珠算完成这样精确的计算,说明宋元之交珠算已很发达。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筹算是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一种方法,从《老子》《孙子》《管子》等著作中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就已被广泛使用。 |
B.文中的“珠算”和“算盘”并非一个概念。珠算是一种计算方法,算盘则是珠算的工具。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比“算盘”一词更早见于文献。 |
C.从北周甄鸾对“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句话的注解来看,当时的算珠计数法已经与现代珠算相同,都是上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五,下面部分的一珠作数一。 |
D.中国珠算申遗成功以后,迅速传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甚至美国;但在中国,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却日渐衰微。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盘发明之初可能没有“档”,算珠也没有穿在档上,而后来的“穿档算盘”都是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这种改进使算盘在携带和使用时更加方便。 |
B.筹算演变为珠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珠算产生之后,又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发也有它的功劳。 |
C.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入选《大西洋月刊》“50个最伟大发明”,这表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得到了国际认可。 |
D.在电子时代,算盘计算迅速、携带方便的优势已很难体现,因此我们不应再关注其计算功能,而应开发其在教育启智等方面的价值。 |
材料概括分析题
“财产公开新任先行”让制度运转起来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一直是舆论吁求的焦点,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成为公众观察政府改革诚意和反腐决心的试金石。中央纪委最新的举措,让公众看到了高层在推进这一制度上的努力。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指出:要着力健全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的试点,建立健全对国家工作人员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的管理制度。
让新提任的领导干部在财产公开上先行,这一制度并非新事物,前几年就有地方试行过。不过,就各地情况来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依然遭遇现实瓶颈。
面对财产公示制度巨大的改革阻力,中央党校专家曾提出过“新提拔干部先行公示”的设想,建议应以“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率先公示财产为契机,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推进一步。从当时的舆论反应看,公众并不满意这样的妥协和退让,因为选择性地财产公示,会让被公示者心不甘情不愿,地方官员也很难有底气和动力去监督执行这一制度。
这些质疑有一定道理,但可能忽略了现实。财产公开制度遇到了巨大的利益阻力,这种阻力会让改革陷入僵局,当务之急是寻求突破口,最务实的选择是尽可能地先让这一制度运转起来,也许行动起来了,阻力就能慢慢减弱。与“领导干部全部公示”相比,“新提任领导干部先行”虽然作出了很大的妥协让步,但相比此前的停滞不前,还是前进了一大步。就像反腐败一样,当难以治本时,治标未必不可,为治本作制度准备。财产公示制度的推进,也许无法一蹴而就,却可以一步一步地走,先让制度运转起来。全国每年新提任的领导干部并不少,这种改革对制度的推进是有益的。
在财产公示上,新提任的领导干部是阻力最小的群体,选择这些人为改革突破口很务实。乐观地看,这种“新提任先行”的改革,也许会对全面的改革起到一种倒逼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同样,财产公示制度也是如此。与其陷入僵局去等待“全部公开”这个无法企及的理想结果,不如先行动起来,然后以“新提任先公开”去倒逼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节选自2013年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依然遭遇现实瓶颈”一句如何理解?
对“财产公开新任先行”的新规,公众和作者的态度或认识分别是什么?
作者认为选择新提任的干部实行财产公示制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各题。
别了,“部长”龙应台
台湾地区选战中国民党惨败,马英九长期倚重的“文化部长”龙应台宣布辞职,在辞职声明里大大自我表扬了一番。立刻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如果龙应台“文化部长”的工作做得好,让台湾民众有了更多的文化共识,并成为国民党的优秀政绩之一,国民党还会有这次惨败吗?
龙应台是台湾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父母是大陆人,随蒋介石前往台湾,龙应台在台湾出生。正在思想形成阶段,遇到中国大陆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席位这个历史剧变,她这一代台湾人由此普遍产生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即身份焦虑:自己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罗大佑经典之作《亚细亚的孤儿》表达的就是这种焦虑和彷徨。比龙应台更老一辈的人,这种焦虑要淡得多,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比较认可的。而龙应台在这个问题上明显游移不定。她比一般台湾人还有更多一层焦虑:由于前夫与孩子是德国籍的原因,龙应台还时常有把自己当成“外国人”的恍惚。这样一种深层的焦虑,对于龙应台这样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掌握权力的文化官员会产生什么影响?
文化既是思想的权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当龙应台带着深深的身份焦虑出任台北文化局长、台湾“文化部长”后,她所执行的文化政策必然也带上她强烈的个人色彩。龙应台曾对“中国梦”表达了她的看法,清晰地体现出她在中国人、台湾人、世界人之间如浮萍般飘荡。中国的整体价值、台湾的地区价值与普世价值以及个人价值、文学价值等多种价值判断,在龙应台那里始终没有摆正关系,显得颇为凌乱。这在她的文章中经常能被读者轻易察觉,她也时常因某种需要而随意变动价值判断的底线。例如,出于家庭原因,她对二战期间德国与苏联关系的判断模糊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出于台湾身份,她认为国民党、共产党的成败都没有意义,无视当年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她还欣赏汉奸胡兰成,也许仅仅是因为胡兰成的文学才华,龙应台便把国家利益、民族大义这样更重要的价值判断轻轻放下。她在辞职声明中显示出的自鸣得意,更使人相信在任文化官员期间她将这种文化分裂带给了整个台湾社会。
由于多重身份焦虑,龙应台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加剧全台湾民众的身份困惑。龙应台自身的文化认同分裂,往大里说,加剧了台湾社会的文化对立;往小里说,妨碍了国民党内部的凝聚与团结。马英九对龙应台的认可与重用,在我看来是导致台湾和国民党文化分裂、凝聚力涣散的重要原因。
从积极的角度看,国民党这次惨败以及马英九辞职,说明文化认同游移不定必然失败;从消极的角度看,我们不知道未来台湾能否清晰地意识到这个深刻的文化命题,也不知道台湾要花多少时间才能修补这种文化身份认同的分裂与焦虑。龙应台辞职是个好消息。但如果不能认清龙应台对文化认同分裂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消息也没多大价值。(作者刘仰,是北京知名学者)结合全文,概括龙应台“这一代台湾人”所具有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认同分裂”现象的形成原因。
文章称“龙应台对文化认同分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试分析作者这一说法表达的意思有哪些。
探究文章最后的句子中的加点词“价值”的深层含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各题。
我另外的一生已经开始
刘亮程
①我说不出有四个孩子那户人家的穷。他们垒在库车河边的矮小房子,萎缩地挤在同样低矮的一片民舍中间。家里除了土炕上半片烂毡,和炉子上一只黑黑的铁皮茶壶,再也没有什么。没有地、没有果园、没有生意。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十二三岁,小的几岁,都呆在家里。母亲病恹恹的样子,父亲偶尔出去打一阵零工。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生活。快中午了,那座冷冷的炉子上会做出怎样一顿饭食,他们的粮食藏在哪里。
②我同样说不出坐在街边那个老人的孤独。他叫阿不利孜,是亚哈乡农民。他说自己是挖坎土曼的人,挖了一辈子,现在没劲了。村里把他当“五保户”,每月给一点口粮,也够吃了。但他不愿呆在家里等死,每个巴扎日他都上老城来。他在老城里有几个“关系户”,隔些日子他便去那些人家走一趟,他们好赖都会给他一些东西:一块馕、几毛钱、一件旧衣服。更多时候他坐在街边,一坐大半天。看街上赶巴扎的人,听他们吆喝、讨价还价。看着看着,他就瞌睡了,头一歪睡着了。他对我说,小伙子,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来,喊醒你。这个老人把死亡都说出来了,我还能说些什么?
③我只有不停地走动。在我没去过的每条街每个巷子里走动。我不认识一个人,又好似全都认识。那些叫阿不都拉、买买提、古丽的人,我不会在另外的地方遇见。他们属于这座老城的陈旧街巷。他们低矮的都快碰头的房子、没打直的土墙、在尘土中慢慢长大却永远高不过尘土的孩子。我目光平静地看着这些时,的确心疼着在这种不变的生活中耗掉一生的人们。我知道我比他们生活得要好一些。我的家景看上去比他们富裕。我的孩子穿着漂亮干净的衣服在学校学习,我的妻子有一份收入不菲的体面工作,她不用为家人的吃穿发愁。可是,当我坐在街边,啃着买来的一块馕、喝着矿泉水,眼望走动的人群时,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一样的,尘土一样多地落在我身上。我什么都不想,有一点饥饿,半块馕就满足了。有些瞌睡,打个盹儿又醒了。这个时刻一直地延长下去,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在老城的缓慢光阴中老去。我的孩子一样会光着脚,在厚厚的尘土中奔来跳去,她的欢笑一点儿不会比现在少。
④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
⑤我清楚地看见另一种生活中的我自己:眼神忧郁,满脸胡须,背有点驼。名字叫亚生,或者买买提,是个木工,打馕师傅,或者是铁匠,会一门不好不坏的手艺。年轻时靠力气,老了靠技艺。我打的镰刀把多少个夏天的麦子割掉了,可我,每年挣的钱刚够吃饱肚子。
⑥我没有钱让我的女儿上学,没有钱给她买漂亮合身的衣服。她的幸福在哪里我不知道,她长大,我长老。等她长大了还要在这条老街上寻食觅吃,等我长老了我依旧一无所有。
⑦你看,我的腿都跑坏了,还是找不到一个好的归宿,我的手指都变僵硬了,还没挣下一点儿养老的粮食。我会把手艺传给女儿,教她学打铁,像吐迪家的女铁匠一样,打各种精巧耐用的铁器,挂在墙上等人来买。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这种叮叮当当的生活,不喜欢又能去做什么。如果我什么手艺都没有,我就教她最简单简朴的生活,像巴扎上那些做小买卖的妇女,纱巾蒙面,买一把香菜,分成更小的七八把,一毛钱一把地卖,挣几毛钱算几毛。重要的是我想教会她快乐。我留下贫穷,让她继承;留下苦难,让她承担。我没留下快乐,她要学会自己寻找,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把自己漫长的一生度过。
⑧我不知道这种日子的尽头是什么。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学会唱歌,把快乐唱出来,把忧伤唱出来,唱出祖祖辈辈的梦想。如果我们的幸福不在今生,那它一定在来世。我会教导我的孩子去信仰。我什么都没留下,如果再不留给她信仰,她靠什么去支撑漫长一生的向往。
⑨如果我死了——不会有什么大事,只是一点小病,我没钱去医治,一直地拖着,小病成大病,早早地把一生结束了。那时我的女儿才十几岁,像我在果园小巷遇到的那个叫古丽莎的女孩一样,她12岁没有了父亲,剩下母亲和一个妹妹。她从那时起辍学打工,学钉箱子。一家人靠她的收入维持生活。古丽莎长得清秀好看,一双水灵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她这个年龄女孩子少有的忧郁。那个下午,我坐在她身旁,看她熟练地把铜皮包在木箱上,又敲打出各种好看的图案。我听她说家里的事:母亲身体不好,一直呆在家,妹妹也辍学了,给人家当保姆。我问一句,古丽莎说一句,我不问她便低着头默默干活,有时抬头看我一眼。我不敢看她的眼睛,那时刻,我就像她早已过世的父亲,羞愧地低着头,看着她一天到晚地干活,小小年纪就累弯了腰,细细的手指变得粗糙。我在心里深深地心疼着她,又面含微笑,像另外一个人。
⑩如果我真的死了,像《古兰经》中说的那样,我会坐在一颗闪亮的星宿上,远远地望着我生活过的地方,望着我在尘土中劳忙的亲人。那时,我应该什么都可以说出来,一切都能够说清。可是,那些来自天上的声音,又是多么地遥远模糊。
(选自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新疆》,有改动)⑤-⑩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另外的一生”?简要概括。
联系全文,说说尾段中“亲人”这—形象的内涵;作者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试简要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来,喊醒你。
(2)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此句话不仅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而且揭示了文章写法上的创意。请联系全文,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拉加德:金融世界里的香奈儿
2011年6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宣布,法国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被选为该组织下一任总裁,任期将自7月5日开始,为期5年。这也是IMF自1944年成立以来,诞生的首位女总裁。“她就像是金融世界里的可可·香奈尔,”英国《每日电讯》
报如此评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因为她们拥有一样的勇气、坚定和优雅。”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1956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中产阶级之家,她在法国西部港口城市长大。拉加德的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母亲则从事与古典文学出版相关的工作,拉加德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女孩。
17岁那年,拉加德父亲去世。但彪炳独立精神的母亲,并没让拉加德和她的三个弟弟感到末日来临。在参加完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后,拉加德得到一笔奖学金留学美国。拉加德后来说:“世界从那时向我敞开了大门。”她说:“这段经历让我更好地了解了美国人,也让我了解了澳大利亚人、加纳人、丹麦人……”这段令人难忘的留学经历,开阔了拉加德的视野,也令她接纳了美国的社会文化。从美国马里兰州一所女子学校毕业后,拉加德重回法国,入读巴黎第十大学法学院和法国政治研究学院,获得法学、政治学硕士学位。
拉加德的第一份实习工作起点挺高。1973年,精通英语、法语的拉加德在当时的美国共和党议员、后成为美国国防部长的威廉·科恩办公室实习,负责为科恩在缅因州的法语选区回信,解答有关水门事件的问题。
1981年,年仅25岁的拉加德加入大名鼎鼎的贝克·麦肯西国际律师事务所,并为其效力长达25年,直至成为该事务所首位女性主席。其间,因在处理劳工、反垄断与企业收购等一系列法律事务上的突出成就,拉加德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职场飞跃:最初,拉加德加入的是该事务所的巴黎办事处;后来,她一路升迁,调往事务所位于美国城市芝加哥的总部;2004年,43岁的拉加德成为该事务所全球战略委员会主席。
也正是那一年,拉加德获得《华尔街日报》“欧洲商业女强人”称号。2005年,拉加德的才干引起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的注意。德维尔潘邀请她入阁,担任法国政府部长级外贸代表,从此告别律师身份而步入政坛。2007年6月,萨科齐改组内阁,拉加德成为法国首任女财长,一举打破G8经济体内无女性经济部长的历史。
拉加德的斡旋能力,在G20财长峰会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时,德国反对创立欧元区的救援机制,中国反对G20订立全球经济失衡指标,她都在中间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
拉加德在各国政策制定者之间穿针引线、游刃有余。拉加德接掌法国财政事务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降临,但她有惊无险地经受住考验。2009年她被《金融时报》推为“欧元区最佳财长”。在金融危机之后,她创建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时,及时有效地弥合了各方矛盾,也获得了欧洲同行的普遍认可。
现在,尘埃落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面临最严重的挑战,就是解决希腊的危机。虽然目前IMF和欧盟给希腊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因为涉及到希腊国内的经济政策,希腊政府当局也面临严重的反对派的罢工和抗议。
拉加德靠有尊严的沉默,度过了最初的风浪。如今她的形象极为独特,对于法国在国际社会的公信力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性。萨科齐的冲动和表现欲经常令欧洲的伙伴们火冒三丈,然而拉加德凭借她在法律工作中磨炼出的谈判技巧,使得各国在欧洲为债务危机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时刻能够继续讨论。
这一点在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中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努力克服互相厌恶的情绪之时,“拉加德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一位德国官员如是说,“她在国际谈判中促成妥协的能力被认为是一个很强的长处。”
拉加德将她娴熟的管理技巧和团队精神归功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是家里四个子女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女孩;以及她选择的体育项目:花样游泳。“我无论是与兄弟们在一起时,还是在生活中,从不曾单独处事。”有一次,拉加德这样说。“在花样游泳里,你要做到完美地垂直,但同时还必须与其他人完美地协调。”
竞选期间,拉加德曾经来到中国,她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将支持中国在IMF获得更高的投票权,另外还会协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但她同时重申,首要任务仍然是处理好威胁希腊、葡萄牙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欧元债务危机。有一句话,体现了她一贯的战斗力,“我要像法网战中的李娜一样,充满信心。”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拉加德的母亲在拉加德的人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她的影响下,拉加德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业,留学美国,开阔了视野;重回法国,获得了法学、政治学硕士学位。 |
B.加入国际律师事务所之后,她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职场上的飞跃,这也使得她能有机会在处理劳工、反垄断与企业收购等一系列法律事务上有突出表现。 |
C.法国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拉加德被称为“金融界的可可•香奈儿”,是因为英国民众认为她们拥有同样的勇气、坚定和优雅。 |
D.本文撷取拉加德人生中的若干片段,重点表现了她在经济领域中的卓越才干,进而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坚强、执著、自信的精神。 |
E.萨科奇已经让欧洲的伙伴们火冒三丈,但拉加德凭借出色的谈判技巧,使得债务危机问题得以解决,这足以看出她在维护法国在国际社会的公信力上的重要性。拉加德最终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位女总裁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叙述拉加德竞选期间访问中国的经历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要成就一番事业应该具备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