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25—27题。
9月6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迎来了倒计时两周年。
在这个令人期待和感慨的日子里,第十三届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发布仪式在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隆重举行,“福牛乐乐”第一次向世界展露出它可爱的面容。
“‘福牛乐乐’体现了奥运精神与北京残奥会的理念,也充分展现了广大残疾人积极向上奋发有办的精神风貌。”中国残联副主席、理事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汤小泉认为:其一,牛勤勤恳恳、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品格反映了广大残疾人运动员和残疾人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精神;其二,牛身上所蕴涵的乐观、积极、健康、奉献的生活态度,与奥林匹克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与北京残奥会所倡导的“超越、融合、共享”理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三,年与人的关系密切而悠久,具有极其强烈的亲和力,体现了人类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追求。
“这无疑是一件高水准的作品,较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此次吉祥物评审委员会成员庞邦本认为,“福牛乐乐”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巧妙地吸收了中国版画、年画等的创作手法,比如颜色上就能看出中国民间传统年画的痕迹,鲜亮而协调。同时,作品也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充分借鉴了现代卡通的表现方式,童真而生动。
社会各界也对残奥会吉祥物能予了积极肯定,认为这个吉祥物简洁、明快,有活力、有个性。一些残疾人亲眼看到“福牛乐乐”后,纷纷表示了由衷的喜爱。
一位曾被邀提出修改意见的残疾人代表感慨地说,最直接的感受是可爱、亲切、好看、好懂,第一眼瞧见就如同见到老朋友似的,“我感觉‘福牛乐乐’是有生命的,它与我们残疾人的感受、情绪、气质等相通相融。”
在古老的万里长城脚下,可爱的“福牛乐乐”迈开了走向2008的第一步,它将用自己踏实、沉稳的脚步声告诉全世界——2008年,北京将为全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夏季奥运会,也将为全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残奥会。
7.请给上述新闻拟一个标题。
8.请概述“福牛乐乐”的设计特色凸现的文化内涵。
(1)设计特色(20字左右):
(2)文化内涵(30字左右):
9.文中提到“福牛乐乐”“这个吉祥物简洁、明快,有活力、有个性”,“最直接的感受是可爱、亲切、好看、好懂”,请从加点词语中任意选择一个做主旨,仔细观察文章开头的图片,以“福牛乐乐”为开头写一段话。(不超过3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过去,生产国卖、消费国买是全球能源格局的特点。这种局面其实非常危险——消费国容易受到价格高涨的影响,价格低廉又危及生产国——而谁都意想不到这种局面会在近期内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先进钻井技术——“水力压裂法”的问世所致。水力压裂法又称液压破裂法,这是一种用炸药、化学品和数百万加仑的水通过特殊手段使处于地下数千英尺的页岩产生裂缝,达到天然气增产目的的技术。长期以来,开采天然气困难重重且成本高昂,“水力压裂法”的问世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的难题。在美国,“水力压裂法”改变了天然气工业开采状况,给国内钻探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欧洲和中国的页岩气(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总储量是美国估计储量的两倍以上,他们将投资数十亿美元开采页岩气,这些投资有可能改变全球能源格局,减少世界对中东和非洲资源的依赖。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说:“页岩气是美国送给国际能源的一份大礼。”
国际能源署预计世界可能很快进入天然气的黄金时代:价格低廉的天然气取代煤,成为首选发电燃料。但是,有页岩气并不意味着就能开采。在美国,页岩气开采已经放慢脚步,因为有人担心“水力压裂法”造成环境污染——主要是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在政界更加推崇环保、国家密度更大的欧洲,这种担心只会加剧。英国的夸德里拉资源公司最初在英格兰西北部钻井,但于去年春天暂停作业,因为在钻井地点附近发生了两次小地震。该公司后来发表报告说,这两次地震可能与水力压裂有一定关系。在中国,开采页岩气面临的问题更多。中国的页岩气埋藏较深,开发成本较高,且中国的国企缺乏水力压裂技术。尽管页岩气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人口较少,但这些地区往往缺少采用“水力压裂法”所需的水和管线。
然而,欧洲和中国有理由继续采用“水力压裂法”开采页岩气。页岩气可以使波兰、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等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前苏联集团国家摆脱莫斯科的束缚,因为莫斯科一直将能源当作一种政治武器。波兰的页岩气蕴藏量居欧洲首位,该国政府已向国外某些大型的能源公司提供了超过100项的页岩气开采特许权。俄罗斯显然对此感到非常担忧,以至于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一直像环保人士那样,大谈采用“水力压裂法”带来的种种危险。国际能源署资深天然气专家安妮·索菲·科尔博说:“波兰希望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与其他国家相比,波兰民众对开采页岩气的支持程度要大得多。”为使页岩气产量从目前的几乎为零提高到2020年的600亿立方米,中国则鼓励国有石油公司与壳牌等经验丰富的国际公司合作。
显然,“水力压裂法”会持续下去,从而打乱似乎很久以前就已尘埃落定的全球能源格局。虽然无法保证其前景有多美好,但无疑我们正在进入天然气时代。下列对于“水力压裂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力压裂法”能通过某种特殊手段,使地下深处页岩产生裂缝,实现天然气增产。 |
B.“水力压裂法”的问世,解决了天然气开采技术上的难题并降低了开采成本。 |
C.“水力压裂法”使用的炸药和化学品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并可能引发小型地震。 |
D.“水力压裂法”可能带来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使某些国家减少对他国能源的依赖。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力压裂法”是一种先进的钻井技术,它能够使消费国不受价格高涨的影响,也能使生产国不受价格低廉的波及。 |
B.欧洲比美国更担心“水力压裂法”的负面影响,英国的夸德里拉资源公司暂停在英格兰西北部的钻井作业,即源于此。 |
C.与欧洲和美国相比,中国在页岩气开采上面临埋藏深、缺技术的难题,蕴藏量丰富的地区常常缺少必需的水和管线。 |
D.波兰民众比其他国家人民更支持开采页岩气,其原因除了希望能源不被别国控制外,还应该有政治方面的考虑。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力压裂法”给美国钻探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了天然气工业的开采状况,价格低廉的天然气可能很快成为世界首选发电燃料。 |
B.欧洲和中国的页岩气的总储量远远超出美国的估计,这些页岩气一旦被开采出来,将成为美国送给国际能源的一份大礼。 |
C.普京总统从环保的角度大谈采用“水力压裂法”带来的负面效应,目的是不想让波兰等国家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
D.中国开采页岩气困难重重,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影响中国开采页岩气的决心和行动,与有经验的国际公司合作证明了这一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散尽千金济英才
——追忆邵逸夫先生
1月7日中午,站在写有“逸夫楼”三个字的大楼前,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多亏了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教学楼,经受住了芦山强烈地震的考验。”这一天,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7岁。
“逸夫楼”见证慈善一生
虽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邵逸夫的长相与生平,但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见过“逸夫小学”、“逸夫楼”等由他捐助的设施,这些见证了邵逸夫慈善为怀的一生。
苏州大学姜礼尚教授曾与邵逸夫先生有一面之缘。时任苏州大学校长的姜礼尚教授回忆说,1992年自己随受捐赠学校代表团前往香港参加捐赠仪式,和邵逸夫有了一面之缘。“邵逸夫先生虽然做了这么多慈善,也有很高的社会威望,但为人十分低调。”姜礼尚说,但邵逸夫先生的亲和力很强,在晚宴上主动与代表团代表们合影。
邵逸夫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内地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据教育部消息,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邵逸夫奖”媲美诺贝尔奖
邵逸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也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举之一是设立了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该奖项成立于2002年,设有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以及数学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足以媲美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邵逸夫奖”自2004年起已颁奖10次。有人拿了“邵逸夫奖”之后就拿了诺贝尔奖。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省身先生于2004获得首届“邵逸夫数学奖”。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与高校合办艺员培训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初,邵逸夫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希望在内地选择一所大学创办电视演员艺训班,吸收内地人才,进行培训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TVB)工作两年。这一设想得到国家教委的支持,最终将合作点定在了邵逸夫先生曾经捐赠过的华南理工大学。
据参与该项合作的鄢秋萍老师回忆,艺员培训中心面向内地招生,由香港无线电视提供资金支持,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授课,双方邀请艺术专家对学员进行授课与培训,经过培训的艺术人才以及电视技术人员可以进入TVB工作。一直到1996年共举办了近10期培训班,培养出邵兵等一大批演艺人才。
逸夫先生一路走好
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先生在故乡浙江多次捐助过的浙江大学,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韦路说:“邵逸夫的名字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向邵老致敬!”
淮阴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朱延华翻出了一份20年前的校报,上面在显眼的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我校“逸夫图书馆”落成》,编辑是朱延华。朱延华说:“‘逸夫图书馆’建成,从校长到学生精神都为之一振,这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东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小男表示,斯人已逝,福泽后人,东南大学师生将永远感念这位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慈善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景泰教授说:“2007年,我亲自参与了逸夫基金投资我校300万元港币的项目,沈航师生会永远铭记这个名字。”
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说:“近20年来,‘逸夫楼’一直是同济利用率最高的建筑之一。”网友“啖月忽律”说:“我在‘逸夫楼’里扯过皮,拿过奖,看过毕业典礼,读过书。愿老人家走好!”
“我们会永远感谢邵先生捐资助教的千秋功业,勤勉求是,严谨治学,为国为民,前行不辍。”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顾玉林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传记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主标题“散尽千金济英才”突出主题,副标题“追忆邵逸夫先生”补充传主,两者结合,塑造了捐资助学的邵逸夫先生的伟大形象。 |
B.文章开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这段文字既引出下文对邵逸夫先生的介绍,有统领了全文,点出主题。 |
C.邵逸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立了“邵逸夫基金”和“邵逸夫奖”,迄今捐款金额达到了47.5亿元。 |
D.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逸夫故乡的浙江大学,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这是因为邵逸夫先生曾多次捐助过这所大学。 |
E.本文叙述了较多人物对邵逸夫先生的评价,这是对传主的侧面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邵逸夫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6分)
文章中的四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的内容,做简要分析。
古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豪迈,今有邵逸夫先生“散尽千金济英才”的慈悲为怀。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就“千金散尽”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过去30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国有13.5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先看看劳动人口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5.5:1。到了2035年,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2.5:1。
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很重要。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30岁到40岁的工作人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1979年改革以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2015年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到2035年将有1.5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到64岁)对一个年轻工人(15到29岁)。这一趋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1995年的2500万下降到了2008年的1670万。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1980年中国的人均寿命不到65岁,目前是75岁;1980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63个孩子,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1.5。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中最低的。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现在,中国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是建国初期人口大爆炸和过去30年预期寿命急速上升的共同结果。但我们不能将这样的困境完全归咎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施行的经济政策虽然帮助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却忘记了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
实际上,只以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有很大误导性的。首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主导的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以平均每年20%至30%的速度上升,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国内储蓄约有一半来自国有企业。相比之下,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3%。此外,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全世界里都是很高的,但存下来的钱对绝大多数指望靠这个养老的人来说基本是不够用的。其次,人均GDP并不能体现实际的财富分配情况。现实中,需要考虑到财富分配指数,如基尼系数,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从全亚洲收入最平均的国家成了最不平均的国家。很明显,收入增长不平等和赢弱的家庭储备意味着中国普通居民对人口老龄化准备不足。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的居民,在退休后将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中。长期的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的有失公平,结果是中国家庭收入严重滞后于GDP增长速度。还有一个事实加剧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即只有大约15%的退休工人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工作,他们享有某种形式的养老金。拥有退休金的人里只有大约10%至15%的人仍然依靠子女养老,但对于那些没有退休金的人,这个数字跃升至超过50%。 (摘编自《未富先老的中国》,有删节)下列关于老龄化对中国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家庭来说,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这是富裕群体人均寿命增加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
B.“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将会动摇,30岁到40岁的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工作入口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 |
C.中国总人口目前已有13.5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有所下降。 |
D.退休金的有无以及退休工人所处的企业性质的不同,造成养老方式的不同,使得老龄化后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与人口和寿命的快速上升有关,也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
B.从2015年开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会快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低龄人口数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短时间里很难改变。 |
C.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令人咋舌的老龄化问题,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 |
D.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多数人的储蓄是不够用来养老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寿命显著增加,生育率却急速下降,这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 |
B.如果我们不能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就不能持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
C.长期地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压制普通中国居民,使得一些居民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退休后将处于糟糕的财务困境。 |
D.不能用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因为收入的增长是不平等的,财富的分配是不平均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永远的门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位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5年7期,有改动。)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的标题“永恒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永恒”,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永远地被隔断开来,也可理解为作品更深刻的含义——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 |
B.本文是以小院人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的:起头,热烈恳切盼愿郑、潘二人能发生感情;接着,对二人的缺乏温情暗示缺憾与同情;最后,许多人看见隔墙上的门,为郑潘二人黑暗“私下勾结”而倍感愤激。 |
C.小说结尾以“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戛然而止。从写法上可见其简约含蓄之妙,从主题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 |
D.有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诗剧中,要是咱们看见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肯定是会在后面的戏剧的情节入耳到这支枪响”。《永恒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即是这样一支“枪”。 |
E. 小说最后写许多人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插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傲然怒放。我们根据作品内容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这是潘雪娥迟来的表白。作品结局安排这样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于有情人的祝愿。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归纳。
文章的最后“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揭示了郑潘二人的感情,你觉得意外吗?为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结尾设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