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三字经》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于沦陷区的一种手抄本。据说出自抗日名将张自忠之手。全文如下:“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祖国,务当先。……七月七,卢沟桥,日本鬼,开了炮。姚子青,守宝山,一营兵,只余三。……此数将,军人魂,青史上,美名存。”文中主要描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其中的“姚子青,守宝山”是在正面战场的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枣宜会战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 B.农业化过程 |
C.工业化过程 | D.汉化过程 |
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他主要说明的是
A.汉族非常颓废,要学习少数民族的“野蛮精悍”,才能“扩大恢张” |
B.唐朝建立者李渊父子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后裔,具有大胆开创精神 |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
D.汉族在历史上应该不断融入少数民族血统,才能够走向辉煌鼎盛 |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劳动积极性 |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
“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文中“人说惠王”中的“人”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