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幼明敏,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
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凯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二人之情,理正相似。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
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又缘女宠,来往无节。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又元妃暴薨,道路籍籍,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徒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苏息,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及太子废,高祖追忆之曰:“向遣裴政、刘行本在,共匡弼之,犹应不令至此。”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恨:遗憾,不满意
B. 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案:审查,审理
C. 令行禁止,小民苏息禁:不准,不许
D. 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讼:诉讼,打官司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审其曲直,以定是非
作师说以贻之B. 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www.jk.zy.w.com
C. 此于太子非令名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 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
因击沛公于座
11.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裴政“善于断案”的一项是()。
①用法宽平,无有冤滥②多所匡正,见称纯悫
③察情既敌,须以证定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⑤所受秩奉,散给僚吏⑥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
A. ①③④B. ②④⑤C. ②⑤⑥D. ①③⑥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裴政小时候就很聪明敏锐,了解当时社会的治理情况,很受人们称赞;步入仕途后,熟悉典章制度,执法宽仁公正,为官清正廉明,善于断案,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B. 裴政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难,一方面坚持根据情理进行合理推断,一方面又重视旁人的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太子虽没有怪罪刘荣,却称赞裴政断案公平正直。
C. 裴政执法理民恩威并重,对于将处死刑的犯人,允许家属到狱中和他们团聚;对那些初次犯法的人也尽量给予改正的机会;而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才依法严惩不贷,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D. 裴政刚正不阿,曾因犯颜直谏被太子疏远,外放为襄州总管,但高祖皇帝还是很看重他,在他死后还怀念他,认为如果他和刘行本还在,让他们辅佐太子,太子就不至于被废
黜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2)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
(3)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顾:回头看 |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把:抓住 |
C.秦王惊,自引而起引:伸直身子 |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用手提起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线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乃以手共搏之
A.以次进 | B.以故荆轲逐秦王 |
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赈” |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 |
C.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 D.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
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官职的任免无直接关系的一项是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 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
C.除臣洗马 | D.过蒙拔擢 |
对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 ②谨拜表以闻
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④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A.①和②同,③和④同 |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同 |
C.①和②同,③和④不同 |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文字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表达对君王赏识厚遇自己的感激之情。 |
B.李密以前做过蜀汉的官,“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几句,也想让昔日同僚对他目前的尴尬处境有所理解。 |
C.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以“尽孝”抗衡“尽忠”,为下文“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作铺垫,机智巧妙。 |
D.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催逼得紧,他就在这个“孝”字上大做文章,于是气息奄奄的祖母成了挡箭牌,可谓吉人自有天相。 |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照,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②,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昊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④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参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③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孕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用斜线为文中划线部分断句。
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少厉清节厉:通“砺”,磨炼 B.滂执公仪诣蕃执:捉拿,拘捕
C.请署功曹署:代理,暂任 D.滂死则祸塞塞:消弭,平息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滂憎恨邪恶的一组是()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②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④滂在职,严整疾恶
⑤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如存有私心,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而且曾在休息时候拒绝召见为乡人所不齿的外甥。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3分)
②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4分)
③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诣,起而径出,遂以愤卒。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迎丧而葬之迎:迎丧,接丧 | B.今钟会躬为叛逆躬:自己,自身 |
C.假赤幢、曲盖、鼓吹假:给予 | D.齐王攸将归藩攸: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 | B.法立于上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 |
C.与谈宴而遣之 | D.古之君子进人以礼 |
帝闻而大怒遂以愤卒
以下题中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②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
A.①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②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到哪里了 |
B.①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 ②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 |
C.①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②我如果再宽容你,又把王法放在哪里 |
D.①又因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 ②你又同情他,把王法放在哪里 |
①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②退人若坠诸川
A.①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②退掉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 |
B.①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枯骨 ②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 |
C.①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②退掉一个人像落到水里一样 |
D.①从前先王将骨头肉埋在地下,仁心传布到枯骨上②摒退一个人如同把他推入深渊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向雄重义的一组是()
①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②假赤幢、曲盖、鼓吹③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④会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⑤安复为君臣之好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⑤ | D.②④⑤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帝司马昭在向雄为钟会收殓安葬后责备他,向雄却说“我为道义所感化而收葬他,没有过错。” |
B.武帝曾下令让向雄与刘毅恢复君臣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访他,说:“我们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怎么样?” |
C.齐王打算回到封国时,向雄曾向天子进谏说:“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能不考虑。” |
D.对于向雄的进谏,天子并没有采纳。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径自出宫,后因愤懑而死。 |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谢:歉意 | B.此乃李将军遗惠也遗:遗留 |
C.值年谷不登登:庄稼成熟 | D.每至春秋二社社:古代祭拜土神的活动 |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②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
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所谓阴德者何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也相同 |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也不同 |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不同 |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相同 |
下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 |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
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 D.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 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②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A.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
B.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
C.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
D.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下列不能表现李士谦“阴德”的一项是()
A.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
C.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 D.亲宾来萃,辄陈樽俎 |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事母极孝,李玚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 |
B.母亲去世后,李士谦不轻易喝酒,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作客才喝。 |
C.李士谦乐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民粟数千石。 |
D.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也不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