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顾:回头看 |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把:抓住 |
C.秦王惊,自引而起引:伸直身子 |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用手提起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线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乃以手共搏之
A.以次进 | B.以故荆轲逐秦王 |
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赈” |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 |
C.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 D.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
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选自《论语·为政篇第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母唯其疾之忧。
(2)曾是以为孝乎?思考下列问题。
(1)请完整叙述孔子对“孝”的理解。
(2)课文中“子曰:色难”,请问难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功业)始皇既没(死) |
B.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锋利)才能不及中人(普通人) |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认为)自以为关中之固(认为) |
D.收天下之兵(兵器)崤函之固,自若也(险要的地势)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A.……蒙故业,因遗策 |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D.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下列各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
B.“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
C.最后一自然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义。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之地;复取视者再,卒多施行。寻被谗下狱。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胁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闇①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
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时勉为祭酒六年,列格、致、诚、正四号,训励甚切。崇廉耻抑奔竞别贤否示劝惩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
(《明史·李时勉传》)
【注】:①谅闇:也作“凉阴”,指帝王居丧。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相值值:遇到 |
B.缚以来,朕亲鞫鞫:审问 |
C.帝闻言,色稍霁霁:消散、缓和 |
D.疏何语?趣言之趣:知趣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多中时病,抵之地 |
B.复取视者再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 |
C.以衾裹足纳桶中命武士扑以金瓜 |
D.帝乃太息候舟发乃去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 / 诸生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 / 督令读书 / 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
B.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诸生 / 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 / 为赡给督令读书 /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
C.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诸生 / 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 / 读书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
D.崇廉耻 / 抑奔竞 / 别贤否 / 示劝惩 / 诸生贫不能婚葬者 / 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 / 读书灯火达旦 / 吟诵声不绝 / 人才盛于昔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时勉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
B.李时勉上书言事,惹怒了仁宗皇帝,又不屈服,因此被打得几乎死去。 |
C.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
D.宣帝继位命令李时勉详细陈述触犯先帝的事情,可李时勉只陈述了六件事就因为过于恐惧记不清其他事了。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
②是第难言耳,草安在?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时勉“性刚鲠”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 不 出 于 自 然 而 有 意 于 繁 简 则 失 之 矣 当 日 《进〈新唐书〉表》 云 其 事 则 增 于 前 其 文 则 省 于 旧 《新唐书》 所 以 不 及 古 人 者 其 病 正 在 此 两 句 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责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能受《易》受:传授 |
B.因石曼卿致之曰因:通过 |
C.曼卿报师鲁曰报:上报 |
D.丁母忧,甫除丧丁:遭逢 |
下面与李挺之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挺之恭敬地侍奉经常怒斥他的师长河南穆伯长。 |
B.李挺之被邵尧夫成功劝说学习关于万物的“性命之学”。 |
C.范忠献被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一人赶到洛阳见他。 |
D.刘仲更的历法远出古今,跟李挺之传授有密切关系。 |
第④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2)或病之,谢曰:“故事也。”
(3)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