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给后面问题。共20分。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仲山甫之后也。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其白狼、槃木、唐菆、邛、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卒后遂绝;暠至,□复举种①向化。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暠、承□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暠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后司隶校尉举暠贤良方正,不应。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羌虏先时有生②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入为大司农。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注】①举种:举众,全体。②生:生口(俘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交通:交际、往来 |
B.暠素慷慨 ,好立功立事慷慨:大方、爽快 |
C.暠与相揖谢谢:道别、辞别 |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暠至,□复举种向化
②驰传上言,□二府畏懦
③暠、承□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
A.①而②以③以 | B.①乃 ②以 ③则 |
C.①而 ②而③则 | D.①乃 ②而 ③以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
B.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
C.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
D.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暠一生轻虚名轻财物,一向不爱结交追名逐利的人,但喜欢“立功立事”。 |
B.种暠为人为官谨慎小心,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
C.种暠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暠,种暠被免官。 |
D.种暠担任地方官深得民心,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暠而感念朝廷,臣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
②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
(2)作者评价种暠为“好立功立事”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路伯达,字仲显,冀州人也。性沉厚,有远识,博学能诗,登正隆五年进士第,调诸城主簿。由泗州榷场使补尚书省掾,除兴平军节度副使,入为大理司直。大定二十四年,世宗将幸上京,伯达上书谏曰:“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书奏,不报。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时章宗初向学,伯达以文行知名,选为侍读,居无何以忧去。会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伯达行义,起为同知西京路转运使事,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
先是,右丞相襄奏移贺天寿节于九月一日,伯达论列以其非时,平章政事张汝霖、右丞刘玮及台谏亦皆言其不可,下尚书省议,伯达曰:“上始即政,当行正信之道,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因陈正名从谏之道。升尚书刑部郎中。上问群臣曰:“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伯达对曰:“布德流化,必自近始。请罢畿内采猎之禁,广农郊以示敦本,轻币重谷,去奢长俭,遵月令开籍田以率先天下,如是而农不劝、粟不广者未之有也。”是时,采捕禁严,自京畿至真定、沧、冀,北及飞狐,数百里内皆为禁地,民有盗杀狐兔者有罪,故伯达及之。累迁刑部侍郎、太常卿,拜安国军节度使,未几,改镇安武。
尝使宋回,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其妻傅氏言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仍以金银还之,傅泣请,弗许。傅以伯达尝修冀州学,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有司具以闻,上贤之,赐号成德夫人。
(《金史·列传第三十四》,有删节)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阅岁:过了一年 |
B.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务:致力于 |
C.如是而农不劝劝:劝说 |
D.傅以伯达尝修冀州学修:兴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路伯达“远识”和“忠诚”的一组是()
A.因陈正名从谏之道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 |
B.伯达论列以其非时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 |
C.布德流化,必自近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 |
D.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伯达以文章才华出众、品行高洁而出名,所以当时在章宗刚刚开始学习时,就被选为侍读,但是任职不久不知因为什么而离去了。 |
B.路伯达有高尚的品行和忠贞的义节,因而被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荐。于是皇上起用路伯达为同知西京路转军使事,征召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并命令他和张行简进读上奏的文字。 |
C.路伯达处理政事时见解高远而深刻。当皇上问他如何才能国富民强时,他回答说:应该首先解决眼前最突出的主要矛盾。请求废除京畿内打柴打猎的禁令,扩大农民可以耕作的田土,轻钱重粮,除去奢侈培育节俭,遵从时令,开垦田地,做天下的表率。 |
D.路伯达的妻子傅氏哭着请求不要把捐赠给边用的钱退回来,这是从侧面表现路伯达忠诚的节操,并通过傅氏之口补叙了路伯达开学教民的远识和良苦用心,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
(2)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自抚养躬自:亲自 | B.慈父见背见背:长辈去世 |
C.门衰祚薄祚薄:福分浅薄 | D.矜悯愚诚矜悯:夸耀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密奉事以孝谨闻密以祖母年高 |
B.有暇则讲学忘疲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C.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D.齐桓得管仲而霸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下列各项中为例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以抒发对祖母的孝情。 |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
翻译下面语句。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译文: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
(3)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陂阤(pō tuó):险阻的山,阤,同“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子瞻至,幅巾迎笑幅巾:裹着头巾 |
B.俯视大江,仰瞻陵阜陵阜:高山 |
C.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睥睨:轻视,瞧不起 |
D.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褰裳:提着衣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相携徜徉而上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
B.①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
C.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D.①有废亭焉 ②置杯焉则胶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至黄州谪居期间,苏辙曾去看望他,这也可见兄弟间的友爱。两人同游武昌西山,苏辙写下了这篇游记。 |
B.文章首段主要叙写苏轼谪居齐安期间,喜游武昌西山,放情山水以自适。这一段已暗含下文的“适意为悦”的意思。 |
C.文章第二段主要写苏轼命令当地人士营建武昌九曲亭的情形。着意写苏轼在亭子修建过程中和建成之后的苦与乐。 |
D.文章最后一段以抒情的方式,称赞苏轼以开阔的胸襟应对仕途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安慰劝勉之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2)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3)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共荐竑堪大用。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竑简阅十二营军士。竑以择兵不若择将,共奏罢营职八十余人,而慎简材武补之。
后引疾求退 ,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巡行、巡视 ②捽:揪,抓。 ③坌:聚积,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族振。族:灭族,刑及全族 |
B.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与:赞同,赞许 |
C.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赍:赠送 |
D.而慎简材武补之简:选择,选拔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
①竑愤怒,捽顺发呼曰 ②督毛福寿、高礼军
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 ④ 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⑤竑乃自劾专擅罪 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
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
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
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
(2)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 |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已:停止 |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 | 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 B.①⑤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
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
C.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 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
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