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______,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______。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怠而欲出者怠:懈怠 |
B.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
D.此余之所得也得:心得 |
对下面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
C.②③相同,①④不同 |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得 |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而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C.至于忧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C.而其见愈奇 | D.火尚足以明也 |
对上面两段文言语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详细地记述了自己游览褒禅山前洞和后洞的情形,突出了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
B.第一段末,作者在懊悔自己未能尽游览之乐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怠而欲出者”畏难怕苦思想的批评。 |
C.第二段由“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强调了在“志”、“力”、“物”这三个成功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 |
D.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则躬樵汲樵:砍柴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催促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俾:有益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学士词人无所取求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①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定附身衾衣,乃卒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9.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①久之,始归故里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④请贰之,弗许
⑤吾以尽吾年耳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D.①②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2)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
公姓陈氏,自颍川来,讳京。(大历元年)举进士,为太子正字、成阳尉、太常博士、秘书少监。自考功以来,凡四命为集贤学士。德宗登遐①,公病痼,舆曳就位,备哀敬之节,由是滋甚,遂以所居官致仕。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妻党之室。无子。
大历中,公始来京师,中书常舍人衮,杨舍人炎读其文,惊以相视曰:“子云之徒也。”常以兄之子妻公,由是名闻。游太原,太原尹喜曰:“重客至矣。”授馆致饩,厚以泉布献焉。公曰:“非是为也,某尝为《北都赋》未就,愿即而就焉。其宫室城郭之大,河山之富,关闬之壮,与其土疆之所出,风欲之所安,王业之所兴,苟得闻而睹之足矣。若曰受大利,是以利来,盖异前志也。吾不能,敢辞。”遂逆大河,逾北山,仿佯而归。《赋》成,果传天下。为咸阳尉,留府廷,主文章,决大事。
泾人作难,公徒行以出,奔问官守。段忠烈之死,上议罢朝七日②。宰相曰:“不可,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公进曰:“是非宰相之言。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上用之。
巡狩所至,上行罪己之道焉,曰:“凡我执事之臣,无所任罪。予惟不谨于理而有是也。”将复前之为相者。公曰:“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③焉,德至厚也,而为相者复,是无以大警于后,且示天下。”率其党争之。上变于色,在列者成凶而退。公大呼曰:“赵需等勿退!”遂进而尽其辞焉。不果复。
初礼部试士,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及公则否,卓然有有司之道,不可犯也。
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慕司马相如、扬雄之辞,而其诂训多《尚书》《尔雅》之说,纪事朴实,不苟悦于人,世得以传其稿。
注:①登遐:特指帝王之死。②建中四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犯京师。戊申,德宗幸奉天。庚戌,朱此杀司农卿段秀实。③引慝:承认罪过。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馆致饩饩:赠送
B.愿即而就焉就:完成
C.遂逆大河,逾北山逾:越过
D.将复前之为相者复: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是为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在列者咸凶而退渔父莞尔而笑
C.厚以泉布献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常以兄之子妻公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焉
B.常以兄之子妻公
C.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
D.上行罪己之道焉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德宗大历年间,陈京来到京师,中书舍人常衮、舍人杨炎读了他的文章后,惊讶地赞叹说:“是子云的徒弟。”常衮因此把哥哥孩子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
B.陈京曾经游太原,太原百姓非常高兴,他们对他进行了丰厚的馈赠。陈京表示,他不是为这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完成《北都赋》,因此没有接受礼物。而他的《北都赋》写成后,果然天下传扬。
C.忠烈公段秀实牺牲,皇上建议罢朝七天,宰相坚决反对。陈京严厉驳斥了宰相的说法,高度肯定了皇上的做法。最后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D.陈京写有文章若干卷,其功力深厚,不同时俗。他的文章中多处指出了《尚书》《尔雅》中的错误。其文因记事朴实,不随便取悦于人,而得以世上流传。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3分)
(2)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地名)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曾祖父褒,成、哀间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有名前世。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丹之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穆闻,复驰遣使持前资物追范,范又固辞。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京兆、陇西二郡更请召,皆不应,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因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吏以闻,显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帝曰:“怪卿志胆敢尔!”因贳之。由是显名。
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中初,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肃宗崩,范奔赴敬陵。时庐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俱会于路。麟乘小车,涂深马死,不能自进,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不告而去。麟事毕,不知马所归,乃缘踪访之。或谓麟曰:“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穷急,今奔国丧,独单是耳。”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世伏其好义,然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卒于家。
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鸿慷慨有义节,位至琅邪、会稽二郡太守,所在有异迹。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竟:完毕
B.吏以闻,显宗大怒闻:使……听到
C.世伏其好义伏:佩服
D.谢而归之谢:谢绝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 B.故因仕焉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置杯焉则胶
C.命从骑下马与之 D.欲以权相济
失其所与,不智乃入见。问:“何以战?”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廉范“情深义重”“乐于助人”的一项是()
A.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
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
B.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
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
C.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
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
D.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2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范孝顺重情、乐于助人、有勇有谋、善于治民,常常为人称颂。
B.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百姓都躲在家里,但火灾每天都会发生。
C.廉范后来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
D. 廉范一生都在边境做官,广泛开垦田地,囤积粮食财物,全部接济了宗族、朋友。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
(2)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武昌九曲亭记①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③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此文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蹇(qiān)裳:提起衣服。③洒然:惊异的样子。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仰瞻陵阜,旁瞩溪谷瞩:注视,观望。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验证,证明。
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斥:开拓。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其久也其皆出于此乎
B.而姑寓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扫叶席草 B.子瞻杖策载酒
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苏轼面对废弃的九曲亭“睥睨终日”,表现出对败落的九曲亭的痛惜以及对“遗址甚狭”、难以重建的无奈;这和后文“子瞻于是最乐”形成对比,趣致盎然。
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但也流露出一丝为人处世的消极情怀。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译文: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1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者适至,血偶涴衣涴:弄脏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贷:借给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贫无以为养臣无祖母,无以终余年
B.奎出俸钱与之失其所与,不知
C.匪独臣不然也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励精万机而简宴幸吾尝跂而望矣
19.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③④ | B.①②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虽然已经主动认罪,但薛奎仍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丁夫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⑵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