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12、13题各2分,14题5分,共9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师说》)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之不传也久矣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
B.其闻道也先乎吾
君臣守以窥周氏
C.令其智乃反不能
向时之士也
D.吾从而

道也
下面各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生吾前
其皆出于此
B.其闻道已先乎吾
师道之不传久矣
C.师不必贤弟子
青,取之
D.三人行,必有我师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庭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谴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有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3)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古诗文阅读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丰贾致富,有子二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赀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B.益跅弛,不问生产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也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⑤吾愧吴翁、焦翁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B.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
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D.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遂大困,寻死富阳。

⑵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孤贫力学,有远志。太祖①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及还,语太宗曰:“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汝为相也。”
太宗擢进士,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自荆渚至桂州,水递铺夫数千户,困于邮役,衣食多不给,论奏减其半。
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冬,改右补阙,加正使。齐贤至官,询知饶、信、虔州土产铜、铁、铅、锡之所,推求前代铸法,取饶州永平监所铸以为定式,岁铸五十万贯,凡用铜八十五万斤,铅三十六万斤,锡十六万斤,诣阙面陈其事,敷奏详确,议者不能夺。
先是,诸州罪人多锢送阙下,路死者十常五六。齐贤道逢南剑、建昌、虔州所送,索牒视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自是江南送罪人者为减太半。
先是,江南诸州小民,居官地者有地房钱,吉州缘江地虽沦没,犹纳勾栏地钱,编木而浮居者名水场钱,皆前代弊政,齐贤悉论免之。
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既内附,皆放归农。至是,言者以为此辈久在行伍,不乐耕农,乞遣使选充军伍,并其家属送阙下。齐贤上言:“江南义军,例皆良民,横遭黥配,无所逃避。克复之后,便放归农,久被皇风,并皆乐业。若逐户搜索,不无惊扰。法贵有常,政尚清净,前敕既放营农,不若且仍旧贯。”齐贤居使职,勤究民弊,务行宽大,江左人思之不忘。召还,拜枢密直学士,擢右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
归洛,得裴度午桥庄,有池榭松竹之盛,日与亲旧觞咏其间,意甚旷适。薨,年七十二。
            (选自《宋史·张齐贤传》,有删改)
【注】①太祖:宋太祖赵匡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内四说称旨称:赞许   B.太宗擢进士擢:选拔
C.时州鞫劫盗,论皆死论:判罪   D.久被皇风,并皆乐业被: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齐贤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 )
①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
②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③推求前代铸法,取饶州永平监所铸以为定式
④索牒视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
⑤皆前代弊政,齐贤悉论免之
⑥齐贤居使职,勤究民弊,务行宽大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齐贤出身贫苦,从小有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时凭平民的身份献策,陈述了十项事件,其中四项得到宋太祖的肯定,并把他推荐给宋太宗。
B.张齐贤为官敢于担当。他担任江南西路转运正使时,了解到饶州、信州等地出产铜、铁等金属。就制定新的铸钱方法,并使别人无话可说。
C.张齐贤为官关心百姓。各州罪犯大都押送京城,途中常死亡十分之五六,在他的建议下,朝廷采取措施,严格审问,从此江南的犯罪减少大半。
D.张齐贤为官正直。李氏占据江南时,设立了义军,李氏归附后,这些义军都回乡务农,但有官员要求把他们编人军队,张齐贤上书据理力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诣阙面陈其事,敷奏详确,议者不能夺。(5分)
(2)有池榭松竹之盛,日与亲旧觞咏其间,意甚旷适。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内臣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曰:“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李籓、裴垍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官名)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元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及往来中贵,无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公侯之器器:才能 B.宰臣不能夺夺:争夺
C.及穷按之按:查办 D.因疾固让固:坚决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
①尽脱其械纵之
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
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
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体恤囚犯思家之苦,允许他们春节回乡与家人团聚,当地的盗贼因此而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反对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致使出兵无功而返,险些被贬到同州,后因正气直言受赏识,才又留在皇上身边。
C.吕元膺除了能尽心规谏外,还具有军事才能,曾在平定李师道叛乱时表现出色。
D.吕元膺在任河中节度使等职时,地方掌权的军官处理政务多不守原则,只有他坚持正道,因此监军使及往来办事的宦官都很敬畏他。

翻译下列句子。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安帝)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寄: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⑥作:激发。

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痛斥
B. 以恣寇之出没恣:任凭
C.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矜:夸耀
D. 至于文词之工与不工工:工巧
2.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沈青霞是“古之志士之遗”的一组是( )
①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③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讥刺
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⑤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⑥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②③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青霞先生敢于直谏,受人尊重,后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 沈青霞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C. 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并使之流传。
D. 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译文:
(2)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译文:

(3)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