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庭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谴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有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3)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24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史记•刺客列传》)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
B.则虽死不恨恨:仇恨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责备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尝:曾经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去而事智伯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C.襄子乃数豫让曰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D.且吾所为者极难耳且公子纵轻胜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2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齐让伯夷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国人立其中子 B.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张 平 传
张平,青州临朐人。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都虞候。太宗尹京兆,置其邸。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后数年,有诉平匿府中钱物,秦王白太宗鞫之,无状,秦王益不喜,遂遣去。太宗怜其非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平叹曰:“吾命虽蹇,后未必不为福也。”
太宗即位,召补右班殿直,监市木秦、陇。平悉更新制,建都务,计水陆之费,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山名)以集于京。期岁之间,良材山积。太宗嘉其功,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旧官造舟既成,以河流湍悍,备其漂失,凡一舟调三户守之,岁役户数千。平遂穿池引水,系舟其中,不复调民。有寇阳拔华者,往来关辅间,为患积年。朝廷命内侍督数州兵讨之,不克。平遣人以好辞说之,遂来归。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平好史传,微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及贵,聚书数千卷。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给以缗钱,且戒从式善视之。未几,遇赦得原,时人称其宽厚。
论 曰 太 宗 居 潜 左 右 必 求 忠 厚 强 干 之 士 及 即 位 修 旧 邸 之 功 陈 从 信 张 平 等 六 人 者 咸 备 任 使 又 皆 畀 以 兵 食 之 重 寄 而 各 振 举 其 职 焉 有 足 称 者 矣 然 平 不 修 旧 怨 庶 几 进 于 士 夫 之 度。从信所进邪佞以术蛊惑上心,犹不免于近侍之常态欤!
(选自《宋史·张平列传》)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白太宗之鞫:审问 B.秦王不喜益:渐渐
C.时遇异书微:年幼 D.平子从式适其役董:督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河流湍悍申之孝悌之义
B.系舟皆出于此乎
C.计水陆费是谁过与
D.设馔劳之何以伐
7.下列各句中补充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句是
A.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张平)为亲吏 B.秦王益不喜,遂遣(张平)去
C.(阳拔华)为患积年 D.后(张平)悉被罪配京窑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平曾在秦王手下供职,最初应该是颇受信任的。后来有人指控他暗中贪污,可是查无实据,但张平还是被秦王遣离了。
B.张平在采办秦、陇林木时改革了旧制,在造船场想办法减轻百姓的劳役,用和平方式解决盗贼问题,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C.张平为人宽厚,曾经有郡吏侮辱他,后来这些郡吏犯了罪被发配去做苦力,张平知道后以德报怨,并嘱咐儿子善待他们,想方设法赦免他们。
D.作者在最后一段议论中,扬张抑陈,是就其人品而言的,但从他们的工作能力来说,评论者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论 曰 太 宗 居 潜 左 右 必 求 忠 厚 强 干 之 士 及 即 位 修 旧 邸 之 功 陈 从 信 张 平 等 六 人 者 咸 备 任 使 又 皆 畀 以 兵 食 之 重 寄 而 各 振 举 其 职 焉 有 足 称 者 矣 然 平 不 修 旧 怨 庶 几 进 于 士 夫 之 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
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 5-9题。(22分)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风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钟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又言:“近奉诏募人佃官民荒田,官田准民田起科,无人种者除赋额。昆山诸县民以死徙从军除籍者减税。其他官田没海者,赋额犹存,皆如诏书从事。臣所领七县,粮税轻重不均。乞敕所司处置。”帝悉报许。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良善,民奉之若神。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钟。钟欲荐之,或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钟尝丁母,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钟之后李从智、朱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钟矣。
(选自《明史》第一六一卷·况钟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知苏州提升官职
B.锄豪强,良善培植,帮助
C.皆如诏书从事应该
D.钟尝丁母忧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立奏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久,能以足音辨人
B.有邹亮者,献诗钟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C.或匿名书毁亮非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D.命部、院臣举属之廉能者补之汝善抚之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为民“兴利除害”的一组是: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②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③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④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⑤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⑥锄豪强,植良善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宣德五年,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而苏州等九府又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况钟担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B.况钟刚到苏州的时候,装着办事无主意的样子,僚属都认为他容易对付,他摸清情况后,严厉惩治了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员。
C.况钟做了苏州知府时为民“兴利除害”,上疏为160人免去了平民改为军籍之事,为1240人免除了身负的军役。他锄豪强,植良善,做了很多对民有利之事。
D.况钟任满时,当地百姓都 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泣,并为他立祠。
9.翻译与断句。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②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权势),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法。
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后汉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富宗闻延名,召功曹  署:任命
B.车服器物,多不节    中:符合
C.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之  置:处置
D.于是外戚敛手,莫敢法  干:触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延率吏卒突入家捕之赖全者甚众
B.约失之者鲜矣外戚小侯每豫朝会
C.信阳侯阴就诉帝帝临御道之馆
D.衍惭退由是以延为明容姿趋步有出于众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虞延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一组是( )
①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②婴甲胄,拥卫亲族,扦御钞盗③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④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⑤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⑥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莽时期,年轻的虞延虽官职低微,却敢于抓捕放纵为乱的贵戚门客,因此得罪了贵戚,官职老不得升迁。
B.建武初年,虞延被免去细阳县令返回乡里。太守富宗听闻虞延的名声,于是把他请到郡府,负责功曹一职。
C.阴氏门客马成,依仗权势,为非作歹,虞延不畏权贵诬告,秉公执法,处置了马成,使作恶的贵戚有所收敛。
D.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的赏识,召入朝中任职,但虞延认为邓衍品行不好,因此对邓衍并不以礼相待。
9.断句与翻译。
(1)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最后一段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帝 既 异之 乃 诏 衍 令 自 称 南 阳 功 曹 诣 阙 既 到 拜 郎 中 迁 玄 武 司 马 衍 在 职 不 服 父 丧 帝 闻 之 乃 叹 曰 知 人 则 哲 惟 帝 难 之 信 哉 斯 言 衍 惭 而 退 由 是 以 延 为 明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


②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