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奇异的闪电
在闪电家族中,“球状闪电”和“黑色闪电”都不常见。
球状闪电当然不是通常所见的电闪雷鸣(尽管常常以雷雨天气为背景),而是颜色多为红色或橙黄色的发光体(俗称“火球子”)。球状闪电在空中形成时,直径可达几十米,当它移近地面时,其直径会逐渐变小,颜色也有所变化。球状闪电行走的路径极不规则,当它“飘”过来的时候,能听到一种神秘的“吱吱”声,可往往人还没来得及躲避,它已轻盈绕过,“蹦蹦跳跳”地跑到前面去了。所以很容易被目击者误认为是飞碟。值得注意的是,球状闪电在像飞碟那样具有观赏性的同时,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湖南古丈县岩托村曾出现过一次球状闪电,闪电劈开了一家房间的立柱,霎时,一个碗大的红色火球在房间内四处乱窜,造成火花四溅,触到它的人无不纷纷倒地。球状闪电在空中爆炸后,会留下一大团对人体特别有害的气体,所以它的危害也有一定的隐蔽性。
提及黑色闪电,有人可能会不太理解,因为人们心目中的闪电,是一种空中放电现象,一般都伴有耀眼的光芒,不发光的闪电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有黑色的闪电。然而,科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证实,黑色闪电是存在的。前苏联天文学家B·契尔诺夫就曾看到过一次黑色闪电:一开始是强烈的球状闪电,紧接着,后面飞过一团黑色的东西看上去像雾状的凝结物。分析表明,黑色闪电是由分子气溶胶聚集物产生出来的,而这些聚集物则产生于太阳、宇宙光、云电场、条状闪电以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在大气中的长期作用。这些聚集物是发热的带电物质,容易爆炸或转变为球状闪电。观察表明,黑色闪电一般不易出现在近地层,但倘若出现了,则往往落在树、桅杆、房屋及金属附近,一般呈瘤状或泥团状,看上去像一团脏东西,由于黑色闪电的外形、颜色和位置客易被人忽视,而它本身却载有大量的能量,因而它是“闪电族”中危险性和危害性都较大的一种。黑色闪电体积较小,雷达难以捕捉,而它对金属又比较“青睐”。因而被飞行人员叫作“空中暗雷”,飞机飞行过程中,倘触及黑色闪电,后果当然不堪设想。当黑色闪电距地面较近时,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只鸟或是其它什么东西,倘若用物击打触及,则会立刻发生爆炸。此外,和球状闪电一样,一般的避雷设施(避雷针、避雷球、避雷等)是不起作用的。“灵活多变”的黑色闪电,常常很顺利地落到防雷措施很严格的储油罐、储气罐、变压器、炸药库附近。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接近它,更不可碰它,因为黑色闪电被人接近时。客易变成球状闪电,而球状闪电爆炸的可能性更大。(《百科知识》2003年第9期) 
球状闪电有哪些“观赏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不超过50字的一句话给“黑色闪电”定义。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球状闪电的危害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它到来时,人们来不及躲避。
B.黑色闪电往往落在树、桅杆、房屋及金属附近,因而容易被人忽视。
C.黑色闪电体积虽小,但能量却很大,在所有闪电中是危害性最大的。
D.一般的防雷措施对其他类型的闪电都有作用,只有黑色闪电是例外。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色闪电很少出现在近地层,十分少见,因而人们也不太理解。
B.在以往有关发现飞碟的报道中,有些看到的可能就是球形闪电。
C.在前苏联天文学家B·契尔诺夫之前没有人真正见过黑色闪电。
D.人们由于对这两种闪电缺乏认识,因此,也就难以有效地防范。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汉语,我想对你哭
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辨认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普遍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大多听讲者也明白在那种狂热的气氛里,是难以学到什么新东西的,但他们认为,即使花费时间、金钱换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因为,英语对于考研者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这点。
然而,我们对英语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我们真的重视英语吗?2000年武汉大学博士生录取的英语线,划为:应届、往届的文科考生分别是55、50分,而理科应届、往届考生分别只需50、45分。也就是说大家同是博士生,在英语卷面分只有100分的情况下可以相差10分之巨。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个研究空间物理的博士生与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究竟哪一个更需要英语?
我们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态度冷漠、了解浅陋。我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2000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以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抑的世界趋势。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吗?多数时间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时候,开始打算应学生要求用英语,但法国领事馆坚持要他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几十年前,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致答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决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而在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最近惊闻武汉某著名大学也要实行双语教学,据说其中文专业也不能幸免。如果这消息确实,那么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使用英语讲授汉语言文学,将成为世界教育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观……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最后一课》。我想这篇体验一种语言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是因为那位老师在最后一课上,表达了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可以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最美丽的。遗憾的是这种美丽往往只有在危及语言存亡的时候,才体会得出。我们非 得要扮演一回那个 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英语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狼来了”。来了一匹我们不能赶走也无法赶走的“狼”。但我想,即使我们没有气度、勇气、胆识、能力与之共舞,也不至于要把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其撕咬吧?
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第一自然段中,在武汉大学某教授讲演时,为什么先是"学子们一片哗然",然后又"全场寂然"?(4分)
文章引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为了说明什么?根据文意,简要作答.(4分)
文章的题目是《汉语,我想对你哭》,而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 段却说"汉语,我只有对你哭",措辞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作答.(6分)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如果一个民族陷入了对英语的畸形崇拜,会危及本民族文化生存的前景。
B.文中谈到“我们对英语的态度是矛盾的”,意在说明对英语的学习、考试都要从应用的实际出发。
C.文中举了丁肇中先生的例子意在说明对待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方面。
D.作者怀着极大的责任感呼吁:要加强对汉语的重视程度,让汉语能够取代英语的现有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火驹 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的图片。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整天,唯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我多么虚弱、衰老呀!他想。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一天,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一匹马。”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出的声音。”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得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儿子倒出砂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他担心门没撞上锁。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他甚至想象室内践踏得乱糟糟的情景,他受不了。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只是,现在,他身不同己,无力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象出那匹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
  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己把它赶出院门外了。”[甲]
  他舒了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怎么可能?”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了,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
  “我嘴里发苦。”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起来,他指指壁上的画,“揭下来。”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怎么处理?”
  “随你。”他说,“我曾经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儿子默默看着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乙]儿子想。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飞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小说写他“独爱马”,所以他的居室贴满了马的图片。在年老病卧不起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欣赏壁上的马。可是,他后来又要求把画都“揭下来”。看似矛盾的描述中,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请根据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甲]处:儿子并不相信院子里进来了一匹马,但他为什么要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30字之内)
  ②[乙]处:这时儿子心目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0字之内)
两次“吃药”的细节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他”虽然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但内心同样有执著、强烈的追求,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表现了作者对许许多多平凡的小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
B.小说中的“他”也曾是意气奋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但是由于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晚年是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的。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批评,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C.小说以“他”病重、去世前的心理活动为表现重点。通过对马的想象,表现了他理想的执著和理想最终没能实现的痛苦,又通过他与儿子的对话将“他”内心为摆脱困扰所做的抗争生动地外化,构思巧妙。
D.小说用了荒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挤压下扭曲的病态精神世界。情节表现上虽然离奇怪异,本质上却是符合生活真实的。

E.小说的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点燃的图片化为“火驹”,表现了“他”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应有自己的坐标轴
●[日]池田大作/文
①大地有地图,海洋有海图,在纵向坐标轴及横向坐标轴中,可以找出自己的位置,决定准确的方向。那么人生之旅又如何呢?
②斯托夫人写出刻画农奴制悲惨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在她四十岁的时候。但创作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据说是她二十一岁的时候。
③那是她从东部迁到与南部搭界的辛辛那提来时的事。当时她实际看到了买卖奴隶的可怕景况,这个体验成了她写作的动机。
④“奴隶法,对我来说,是难以置信的、令人吃惊的和可悲的。如能把这个罪行和不幸沉入大海,那么我会愿意和它一同沉入海底。”
⑤“一想到我国的人们在对待奴隶问题上的残酷和非正义,我的心就痛苦得几乎破碎……”从这样深刻的思想出发,她终于在四十岁时拿起了笔。这样,她给反对奴隶制的美国舆论点燃了熊熊烈火。作品引起了极大反响,甚至被认为是造成后来决定美国社会结构的南北战争的起因。据说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也接见了斯托夫人,并说过这样的话:“构成那次巨大战争(南北战争)导火线的,想不到竟是这位身材矮小的可爱的夫人!”
⑥的确,斯托夫人在社会上只是一个藐小的存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但是,她的人道主义的勇敢信念,构成了那次壮烈的历史大变动的原动力。这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
当一个人的真挚的一念,捕捉到成为时代底流的“心”的时候,该发挥出多么大的力量
⑧在人生遭遇到的事件中的某一场面,有时会像用照相纸洗印出来的一张照片一样,鲜明地刻印在胸中超越时间的流逝,决定人生旅途的方向。当人们沿着某一信念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的时候,通过与世俗价值观的对抗以及与种种考验的搏斗,就会加深原初的体验,升华成为从深层推动自己的“原动力”。在介于历史变动之间的人的行动的轨迹上,那经常构成原动力的“信念之核”,就会闪烁出光芒。
⑨那种为世上的评价或名声等等飘浮不定的价值观所左右的人生,总会有一天衍变为索然寡味的空虚的结局。而那种尽管经受着人生狂涛的播弄,但却始终凝视着自己的坐标轴──那宛如在苍穹中始终不动的北极星一样的坐标轴,径直按自己所信的道路前进的人生,肯定会获得真正满足的充实的荣冠。
⑩一个具有人生坐标轴的人是强者。遇到什么情况也不会迷惑,也不会失败。不具备坐标轴的人,当他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就会变得软弱,是十分靠不住的。
11现代是容易为浮华所动的时代。而且任何人都有颗憧憬华丽世界的心。但是缺少标轴,就好像奔向漫长的人生幸福之路时没有指南针一样。我想,这种坐标轴,在真挚求有意义的人生的道路当中,是会被发现的,是会被深深刻印在心底的。
通读全文,概括人生坐标轴的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5个字。(4分)
“当一个人的真挚的一念,捕捉到成为时代底流的‘心’的时候,该发挥出多么大的力量!”从上下文看,“时代底流的‘心’”指什么?(不超过16个字)(4分)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本文开头一段是用什么方法提出问题的?其好处是什么?(3分)
(2)本文第⑨段的议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请举出能体现这一方法的两个关键词语。(3分)
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如能把这个罪行和不幸沉入大海,那么我会愿意和它一同沉入海底。”体现了斯
托夫人年轻时就愿意为推翻奴隶法而献身的精神。
B.林肯总统赞美斯托夫人的话运用了映衬的手法:一场巨大战争的导火线竟然是一
位身材矮小的女人,因为这位身材矮小的女人有着伟大的信念。
C.“在人生遭遇到的事件中的某一场面,有时会像用照相纸洗印出来的一张照片一
样,鲜明地刻印在胸中。”说明这个印象是清晰的,多彩的,美好的。
D.“那宛如在苍穹中始终不动的北极星一样的坐标轴”,这个比喻极为生动形象地赞

美了一种伟大的人生信念。
E.作者认为“现代是容易为浮华所动的时代”,任何人如果“有颗憧憬华丽世界的 心”,就一定会迷失方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风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自然现象。人类对风的认识,更多的是止于它的破坏力,至于说到对风的利用,只好用屈指可数来形容了。
1978年的夏天,在加利福尼亚的海滩上,绿色和平国际的前总干事斯蒂文•索耶和他的朋友立起了一只实验用的风力发电机,居然使风能成为世界上成长最快的能源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风电平均每年以约30%的速度增长。截至2004年底,世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总和为4602.8万千瓦。其中德国名列榜首,总装机容量1650万千瓦;美国第二,总装机容量680万千瓦。风力发电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风电这个词在很多国家是能源领域具有“越前意识”的代名词。尽管在电力专家眼里尚无任何一种能源利用方式是纯粹环保的,比如说,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污染空气,核电站的核废料存在安全隐患,水力发电影响渔业,风力发电则会影响到鸟类的生存,等等。但在环保主义者眼中,风能发电堪称是近乎完美的能源利用方式了,它不存在任何污染,可以大量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根据欧洲风能协会2005年6月30日发布的《风力12》报告,到2020年,全球风电装机总容量预计可以达到1250百万千瓦,风力发电可占到全世界用电总量的20%。这个数字意味着全球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将减少110亿吨。从这个角度讲,风电的俗称“绿电”,确也名副其实。
如果说“绿电”的概念还只是停留在环保的层面,对风能的另一个特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却是可以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的。同油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风能资源丰富且不受储量的限制,特别是在当今油价飞涨、全球性能源危机凸显的时代,这一特点更显出其独特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把风能的开发利用已经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据透露,欧盟的风电产业政策已经出台,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风电产业配套政策甚至已经做到了2050年。
在风电发展的20多年里,价格偏高一直使它饱受反对者的抨击。另外,风电还存在着性能、市场不稳定等因素。目前,风力发电在各国电力来源中所占比例很低,即使在比例最高的丹麦,也不过占到20%,德国大约是6%,美国只有1%。至于中国,风电装机容量仅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0.14%,至今也没有跨过产业化这道坎儿。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风力发电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都还不够成熟,它的产业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和应用,的确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对于这样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保、有利于能源战略安全的能源方式,除了政府的鼓励引导、专家和业界的努力,目前更需要人们的耐心和信心。
(选自200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对风能发电优势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风能发电既不污染空气,又无安全隐患。
B.从环保的角度看,风能发电是最完美的能源利用方式。
C.风能发电可以大量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D.风能不受储量限制,从战略上看,它是最新的替代能源之一。

造成“风力发电在各国电力来源中所占比例很低”的原因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A.各国还没能将风力发电产业化。
B.风力发电因价格偏高而受到反对者的抨击。
C.风力发电在世界范围内还只是起步阶段,技术与市场还不够成熟。
D.各国人民对风力发电还缺乏耐心和信心。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界风力发电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丹麦。
B.风能发电是目前惟一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保、有利于能源战略安全的能源方式。
C.欧盟出台风电产业政策,是他们千方百计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的结果。
D.当风力发电占到全世界发电量12%时,全球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110亿吨。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文后问题
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
冰心
白发的老医生对我说:“可喜你已大好了,城市与你不宜,今夏海滨之行,也是取消了为妙。”
这句话如同平地起了一个焦雷!
学问未必都在书本上。纽约、康桥、芝加哥这些人烟稠密的地方,终身不去也没有什么,只是说不许我到海边去,这却太使我伤心了。
我抬头张目的说:“不,你没有阻止我到海边去的意思! ”
他笑道:“是的,我不愿意你到海边去,太潮湿了,于你新愈的身体没有好处。”
我们争执了半点钟,至终他说:“那么你去一个礼拜罢! ”
他又笑说:“其实秋后的湖上,也够你玩的了! ”
我爱慰冰,无非也是海的关系。若完全的叫湖光代替了海色,我似乎不大甘心。
可怜,沙穰的六个多月,除了小小的流泉外,连慰冰都看不见!山也是可爱的,但和海比,的确比不起,我有我的理由!
人常常说:“海阔天空。”只有在海上的时候,才觉得天空阔远到了尽量处。在山上的时候,走到岩壁中间,有时只见一线天光。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着天末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
海是蓝色灰色的。山是黄色绿色的。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蓝色灰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黄色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方一些。固然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但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神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四围是大海,与四围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比如说海上山上看月出,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读了不使人生快感。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
原也是的,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等美丽的小鸟。然而野花到秋冬之间,便都萎谢,反予人以凋落的凄凉。海上的朝霞晚霞,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这一片花,却是四时不断的。说到飞鸟,蓝雀红襟自然也可爱,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飘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忆到“山禽自唤名”,而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在海上又使人有透视的能力,这句话天然是真的!你倚阑俯视,你不由自主的要想起这万顷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珊瑚,什么龙女,什么鲛纱。在山上呢,很少使人想到山石黄泉以下,有什么金银铜铁。因为海水透明,天然的有引人们思想往深里去的趋向。
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以为海比山强得多。说句极端的话,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争论真有意思!我对于山和海的品评,小朋友们愈和我辩驳愈好。“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这样世界上才有个不同和变换。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脸,我必不愿见人。假如天下人都是一样的嗜好,穿衣服的颜色式样都是一般的,则世界成了一个大学校,男女老幼都穿一样的制服。想至此不但好笑,而且无味!再一说,如大家都爱海呢,大家都搬到海上去,我又不得清静了!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对比海与山的?与山相比,海有哪些可爱之处?
文中说“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等美丽的小鸟”,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试作分析。
文章最后说“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这无疑显得极端和偏激。但作者又为什么喜欢与小朋友辩驳呢?(不能用原文回答)
文章是怎样体现作者的“孩气”的?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