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霍金——轮椅上的“爱因斯坦”
提起轮椅,中国青年人会立即想起张海迪,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巨子——史蒂芬·霍金。尽管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思想却飞越广袤的时空,迈步解开宇宙之谜的“几何之舞”,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爱因斯坦以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作为英国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教授(这一职位的光荣在于他之前,只有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霍金的辉煌成就以及巨著《时间简史》,都是他在30余年的轮椅生涯中完成的。也许是“天妒英才”吧,霍金在他风华正茂之年患上了卢伽雷病(运动神经细胞病),使他不得不放弃剑桥划艇队舵手的位置,永远地坐上了轮椅。这种病不断恶化使他的生活越来越麻烦,不能写字、翻书,只能把资料平铺在一张大桌上,靠驱动轮椅边转边看,后来一场肺病又使他几乎失声,必须通过一种语言合成器才能讲话,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做了无数次的讲演。霍金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他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终究是他战胜了困难,而不是困难压倒了他。
《时间简史》是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该书回顾了有关宇宙的重大理论,探讨了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为统一的重力量子理论,从根本上变革了人类的时空观和宇宙观。很难用几句话概括这本书,但是我相信,阅读它绝对是一种新鲜的感受。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懂得了时间,懂得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义。其实,我们自以为最熟悉的东西有时恰恰是我们最不明白的东西,比如时间,单独讲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时间只是相对于空间才存在,而且它有一个开端,也会有一个结束。下面是从本书中选录的一段,作者以凝练而通俗的文字概括介绍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发展轨迹。
牛顿运动定律使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告终。而相对论摆脱了绝对时间。考虑一对双生子,假定其中一个孩子去山顶上生活,而另一个留在海平面,第一个将比第二个老得快。这样,如果他们再次相会,一个会比另一个更老。在这种情形下,年纪的差别非常小。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在以近于光速运动的空间飞船中作长途旅行,这种差别就会大得多。当他回来时,他会比留在地球上的另一个人年轻得多。这即是被称为双生子的佯谬。但是,只是对于头脑中仍有绝对时间观念的人而言,这才是佯谬。在相对论中并没有一个惟一的绝对时间,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并如何运动。
1915年之前,空间和时间被认为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固定舞台,而它们不受在其中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便在狭义相对论中,这也是对的。物体运动,力相互吸引并排斥,但时间和空间则完全不受影响地延伸着。空间和时间很自然地被认为无限地向前延伸。
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广义相对论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的理解是我们的宇宙观的变革。古老的关于基本上不变的、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的宇宙的观念,已为运动的、膨胀的并且看来是从一个有限的过去开始并将在有限的将来终结的宇宙的观念所取代。这个变革正是下一章的内容。几年之后又正是我研究理论物理的起初点。罗杰·彭罗斯和我指出,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推断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可能有个终结。
根据文章前半篇提供的材料,写一篇《霍金生平简价》。
要求:①有主要事迹,有主要成果,还有恰当评价
②要将下列词语组织成文:风华正茂、天妒英才、科学巨子、宇宙之谜、凝练
通俗、畅销世界。(词语顺序不限)
③上半篇约700字,要将它缩为150字左右。
作者列举一对双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根据本文提供的内容,对下列理论作出的不同点作出简要说明。

A.牛顿运动定律:
B.狭义相对论:
C.广义相对论:
D.重力量子理论: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有( )

A.文章开头说的宇宙之谜的“几何之舞”即霍金《时间简吏》阐述的内容,亦即“重力量子理论”。
B.无论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还是霍金的“重力量子理论”,都说明时间只是相对空间才存在,宇宙既然有个开端,也可能有个终结。
C.文章最后一段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可简缩为“观念为观念所取代”。前一个“观念”即宇宙会有终结的观念,后一观念即宇宙无限延伸的观念。
D.本文的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突出了霍金轮椅生涯的不幸遭遇,二是突出了霍金可与爱因斯坦媲美的光辉成就。这个标题也构成了本文结构的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只有疏狂一老身
熊召政
春秋战国养士,汉朝养武,唐朝养艺,宋朝养文,明清多养小人。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套用之,一个朝代也会使某种人能得到特别的发展。照这个逻辑来推理,大思想家李贽生活在明代,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读李贽的《藏书》、《焚书》、《续焚书》,我们会感到,像他这样的叛逆者,当也是属于那种五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个的人物。他经常发表惊世骇俗的观点,他说天地间只有五部大文章,即汉司马迁的《史记》、唐杜甫的诗集、宋苏东坡的文集、元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李献吉集》。这五个人,前四位皆是文章翘楚,各自代表了一个时代。但我们注意到,他不提孔子、孟子,亦不提老子、庄子,更不提二程与朱熹。儒道两家的圣人与典籍,尽管被天下读书人奉为圭臬,但却不入他的“法眼”,特别对孔子,非难尤多。
在他眼里,孔子并非圣人,老、佛也非异端,他对儒先、父师之类谬传知识的人物讥刺、抨击,毫不留情面。正由于这样一些人把孔子抬到圣人的地位,李贽发誓不肯加入抬大轿的行列。中国是一个善于造神的民族,因为造神者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被造者。所以,许多国人乐此不疲。李贽看出这一点,十分痛心,在给友人耿定向的信中言道:“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对于造神者的批判,李贽一针见血。
李贽与张居正、海瑞是同时代人,都生于嘉靖初年,死于万历时代。客观地讲,这三个人,外加一个戚继光,应该是那一时代最负盛名的四大人物。
张居正于1572年出任首辅(相当于宰相),辅佐十岁的神宗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是有明一代绝无仅有的中兴名臣,力挽狂澜的大改革家。他执政期间裁抑豪强,注重民生,后世称他为“权臣”、“法家”,讪谤甚多。
海瑞是有明一代最大的清官,他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抱着一死的决心给沉湎斋醮荒怠政务的世宗上万言书。张居正柄国,始终弃用海瑞,这一点曾引起当世士林的诟病。
张居正死后,朱翊钧迅速对他进行残酷的清算,并重新起用海瑞。在史籍与口碑中,张居正毁大于誉,而海瑞却是誉满天下。
作为他们同代人的李贽,却没有随波逐流。他深情地赞誉张居正是“宰相之杰”,而评价海瑞为“万年青草”。在李贽看来,张居正是真正的经邦济世的伟大人物,而海瑞只是以人格取胜,生命如草可以万年长青,但绝不是振衰起隳的国家栋梁。
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来看,李贽心仪的政治人物,不仅仅只是会做道德文章,更应该有着为社稷求发展、为民生谋福祉的巨大的担当精神与行政才能。道德与事功,清流与能吏,一般的读书人,都看重前者,而李贽赞赏的却是后者。
  李贽既不像张居正那样,以事功影响后世,也不能像海瑞那样,用道德影响士林。但他的叛逆精神与追求本真的学问,却是晚明时期思想界的一盏明灯。
李贽特立独行,蔑视世俗,因此当世难容。比起张居正与海瑞来,他的处境更惨。皇皇一部《明史》,张居正、海瑞皆有列传,而他只在耿定向的条目中附上数语以示交待,可见皇室操纵的史家,对他这位狂人,连贬损几句的兴趣都没有。李贽晚年弃绝功名,对这种“世人皆欲杀”的处境,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
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
以七十五岁疏狂之身在狱中用剃刀自杀,表明了李贽与流俗抗争到底的决心。他死后不到半个世纪,明朝就以思宗的上吊而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中谢幕。比起思宗来,李贽的悲剧似乎更能体现文化上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死在明朝最腐败的时期,更是死于明朝思想上最为平庸的时期。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中国是一个善于造神的民旅,因为造神者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被造者”。因此,与李贽同时代的人大抬孔子的轿也在情理之中。
B.张居正被李贽赞誉为“宰相之杰”,而誉满天下的海瑞仅被评为“万年青草”,这说明李贽有与世俗不同的政治评判标准。
C.李贽认为天地间只有司马迁的《史记》等五部大文章,因为这五部文章尽管成就大小各异,但毕竟各自代表一个时代,在李贽看来都值得肯定。
D.本文述评结合,语言平实质朴、明白晓畅,大量直接引用史料来印证作者对传主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推祟,以及对他的人生际遇表示同情。

E.《明史》没有给李贽作传,仅在耿定向的条目中交待了寥寥数语,可见李贽的思想并不被当时皇家操纵的史家放在眼里。
标题“只有疏狂一老身”中“疏狂”一词在李贽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
文章开头说“大思想家李贽生活在明代,不能不说是-个悲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一只碗
张鸣跃
从前,在一个古朴的山村,有一个补碗匠名叫莫非。那时人们对吃饭的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大多人一生只用一只碗,大小形状也基本相同,选定了就不再换了,裂了破了就让莫非来补。莫非补碗的手艺很高超,补过的碗就像加了一枚精致饰配,更显得完美一些。
莫非是一个凡事追求完美的人,每一次补碗,他都要养足精神并穿上新衣,犹如请神般将碗请到补碗的密室,细细打量慎重下手,精补巧镶一丝不苟。有时,一个裂纹他要修补几天几夜。他补碗收银甚微且有定价绝不多收,日子清苦,但也快乐,碗主取补好的碗时大声叫绝称妙,他就和大家说说笑笑,都很快乐,莫非觉得这是他人生最美满的时刻。
莫非名气大了,不断有外地的补碗匠来看莫非补的碗,与之切磋,村人也常拿出莫非补的碗,相互之间争长道短,都说自己的碗是最完美的。也就从这时起,莫非变了,他不再接待任何补碗匠,和村人之间也不再谈笑风生,闭门不出苦苦补碗,有活儿时他更加精心,没活儿时他就补他自己的那只根本不用再补的碗。
  有一个人人敬重的老者猜到了莫非有心事,提醒他:“你已经做到完美了!物极生反,你已走过头了!”莫非补碗几十年,从没失过一次手,这没人能做到,算得上完美了。莫非苦笑,也说了实话:“我要补出一只十全十美的碗,要美到极限,成为天下最后一只碗,再也不生争议,再也没有碗可以超越!”老者长叹一声说:“我正是担心你这样!真这样,你的完美就要结束了!”
莫非没能悟透老者的话,继续修补“最后一只碗”,要让这只碗成为艺术绝作且永不破裂,永远无需修补也没人可以修补,权做他一生的功名之最。
那天,有一个碗商前来拜访莫非,老者引荐,莫非不得不接待。碗商说他也是爱碗如命,听说莫非能修补出天下“最后一只碗”,特来请教。莫非让碗商看了他尚在修补过程中的那“最后一只碗”,表示他说到的就一定能做到。不料碗商看罢就摇头,遂大笑说:“你的完美就从这只碗结束了!“莫非脸色大变。
莫非受到强烈刺激,大病一场,尔后闭门补碗,拼命要把“最后一只碗”提早修补出来。这只碗已缀满了绝妙的饰配,犹如一顶绝世无二的皇冠。就在做最后打磨时,莫非没想到的事发生了,碗一下子破裂成一堆碎片,他愣住了,补碗的声响就此停息了。
就在这时,莫非听到一种乐声,很奇妙的乐声,从各家响起,很清脆,很随意,很快乐。他正在纳闷,老者进来了,怀抱一大摞碗,笑嘻嘻放下,又一个一个摆开,摆了一炕。
莫非大惊,几十个碗,几十种样式,几十种材料,金银铜铁瓷木玉石,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琳琅满目,他一个也没见过,实在不知这碗竟繁衍进化到如此程度,其上的镂花辍景都比他的修补更加奇妙!
老者笑得像个顽童,拿来一双筷子敲打起来,碗声叮当抑扬顿挫。老者的表情和“碗乐”终于把莫非逗笑了,孩子般红了脸。老者就拉莫非一起来敲,直敲到执手大笑,老者这才发问:
“莫非,碗有何用?”
“吃饭。”
“吃饭何用?”
“活命。”
“活命何用?”
“这……”
“这就对了,你不知活命何用,就是你大错之根了,我来告诉你:活命不是为了补碗,不是为了虚荣和功名,更不是把一只碗补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活命是为了快乐,是做每一件事情时有一个快乐的过程,就像你当初和大家说说笑笑时一样,是快乐成全快乐,快乐相伴快乐,快乐只有这携手共存的过程而没有什么最后!”
莫非始露悔悟,老者带他去各家走了一遭,让他吃惊的是:各家不断拿些传统破碗让他修补,竟不是为了使用,只是为了让他修补,只是让他营生不断而有所快乐!
莫非由此彻悟了。人生追求快乐的过程即是完美,当完美成为一个人无休止的功名奢望时,人生就只能从痛苦走向破败。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文题“最后一只碗”中“最后”一语双关,既表现莫非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也是莫非原有补碗追求的结束。
B.莫非每一次补碗都要换上新衣,将碗请到密室,细细打量慎重下手,精补巧镶,这些表明他是一个谨慎认真追求完美的人。
C.莫非不听老者的话,使尽所能,用最好的材料和绝技,一意孤行要修补“最后一只碗”,表现他执著、精益求精的可贵性格特征。
D.小说写人们不断拿些传统破碗让莫非修补,并非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让他营生不断而有所快乐,表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E.莫非名气大了以后,不再接待任何补碗匠,也不再和村人之间谈笑风生,因为名气给他带来了压力,他要造“最后一只碗”。
碗商对莫非说“你的完美就从这只碗结束了!”果然,后来莫非磨碗时“碗一下子破裂成一堆碎片”,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答:
文章最后说“人生追求快乐的过程即是完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文化化解戾气
张贺
①不必举出多少例子,人们就能感受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相当严重的戾气。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破口大骂、老拳相向甚至酿成血案。近期一系列针对儿童的暴虐残酷的违法犯罪行为就是明证。对于一个以礼仪之邦闻名天下的国家,这样的现实令人痛心,更促人思考。
②中国人爱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似乎只要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足了,人们的文明水准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但现实显然复杂得多。今天的中国人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的同时,也痛切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缺失了信任和温情。许多人的脸上写满了疲惫、紧张、焦躁和提防。许多人在追逐财富与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眠不休,却丢掉了诚实、守信、礼貌、谦和这些事关内心平静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品质。刺目刺心的戾气足以证明,道德水准的提高常常落后于钱包鼓起来的速度。
③就本质而言,充满戾气的人大都缺乏恻隐之心。正常的人看到别人遭遇不幸,自己也会感到难过,更不要说故意去加害于人了。而缺乏恻隐之心的人往往极端自私,很难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而文化的一个突出功能就是同感与移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同身受”。当年解放区在上演《白毛女》的时候,曾有战士看到激动处要举枪向台上的“黄世仁”射击。显然,这位战士完全沉浸在剧情里,情感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起伏。文艺的这种感化足以净化心灵、启发心智、促人向善。
④片面夸大文化的作用当然不对,但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音乐厅欣赏演出时很少看到有人为了排队或座位大打出手,而在火车站和地铁车厢里这种现象就常见呢?因为欣赏演出本身就是一件文明的事,在剧场那样的环境和氛围里,人们惟恐自己的行为不够文明而遭人耻笑,还怎么会打架斗殴呢?
⑤在我看来,文化就是文明教化。文化使人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使人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走向文明进步。
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心灵建设是造成社会戾气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化解戾气,除了要坚持使经济社会在公平正义的轨道上前进之外,也要重视文化的特殊作用,用文化来抚慰心灵、调节心理、滋养灵魂,进而化解社会戾气。物质财富的增加是有上限的,而精神的提升是无限的。越是追求经济增长,就越应加强文化建设。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编)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人为小事而爆粗口等无礼的行为令人痛心、促人反思。
B.中国经济发展使百姓富了起来,道德水准也同步提升了。
C.文化能使部分缺乏恻隐之心的人被感化,变得不那么自私。
D.音乐厅里的文化氛围使公众注意文明,于是少有人打架。

当今中国社会,为何会存在相当严重的戾气?请简要分析。
答: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珍贵的尘土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夏米的草房便在靠北面一个堡垒的脚下,与洋铁匠、鞋匠、捡烟头的和乞丐们的破房子为邻。
以前,夏米也过过好日子。在墨西哥战争的时候,他在“小拿破仑”军队里当过兵。他在维拉克鲁斯得了很重的热病,没上过一次阵,就给遣送回国了。团长借这个便,托夏米把他的女儿苏珊娜,一个8岁的小姑娘,带回法国。
归途上,小姑娘终日沉默着,没有一丝笑意。夏米尽其所能地照料苏珊娜,可他有什么办法使她快活呢?他决定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她听。
家乡的一个老渔妇的屋子里,在十字像架上,插着一朵做工粗糙、色泽晦暗的金蔷薇。全村的人都很奇怪,这老太婆干嘛不把这件宝物卖掉,否则准能卖到一大笔钱。只有夏米的母亲一个人肯定地说,卖掉这朵金蔷薇是有罪的。因为这是当初,老太婆还是个嘻嘻哈哈的姑娘,在奥迪埃尔纳一家沙丁鱼罐头厂做工的时候,她的未婚夫为了祝她“幸福”送给她的。“这样的金蔷薇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夏米的母亲说,“谁家有金蔷薇,谁家就有福气,不只是这家人,连用手碰到过这朵蔷薇的人,也都能沾光。”
后来,已经离开村子的夏米在勒阿弗尔碰到一个他认识的在邮船上的当司炉的人。那人告诉他,老太婆当画家的儿子忽然从巴黎来了。从那个时候起,老太婆的茅舍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了。里面充满了生气,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据说,画家们东抹一笔西抹一笔可能赚大钱呢。
,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一次,夏米坐在甲板上,拿他的铁梳子给苏珊娜梳理她那被风吹乱了的头发,她这样问。
“什么都可能,”夏米回答说。“说不定也会有个傻小子送你一朵的,苏珊‚。”
夏米把小姑娘带到了鲁昂,当面把她交给了一位瘪着黄嘴唇的高个子妇人——苏珊娜的姑妈。夏米走了。他好几次回头张望那幢死气沉沉的房子的窗户,只见挂在那里的窗帘连风都不愿去吹动。在湫隘ƒ的街巷中可以听到各家小店铺里时钟充满的滴答声。在夏米的军用背囊里,藏着苏珊的纪念品,她辫子上的一条蓝色的揉皱了的发带。鬼知道为什么,这条发带有那么一股幽香,好像在紫罗兰的篮子里放了很久似的。
热病摧毁了夏米的健康,军队也没给他什么军衔,就把他遣散了。夏米尝试过各种微贱的职业。最后,成了一个巴黎的清洁工。
日子溶成为黄色的沉滓。但是有的时候在夏米的心灵里,在这些沉滓中,浮现出一片轻飘的蔷薇色的云——苏珊娜的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曾有一股春天的清新气息,也仿佛在紫罗兰的篮子里放了很久似的。
为了使苏珊娜幸福,夏米决定打一朵小小的金蔷薇。说不定像母亲跟他说过的,它可以使许多普通的人幸福。谁知道呢!他开始把从首饰作坊扫出来的尘土悄悄地收到一起,装到口袋里,带到他的草房里来。邻居们认为这个清洁工“疯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种尘土里有一些金屑——首饰匠们工作的时候,总要锉掉少许金子的。每天深夜,他就在院子里把首饰作坊的尘土簸来簸去。在没有看到凹糟里隐约闪现出来的金色粉末之前,他总是焦灼不安。
这件事夏米对谁也没说过。
不少日月逝去了,金屑已经积到可以铸成一小块金锭。但夏米还迟迟不敢把它送给制首饰匠去打成蔷薇。他并不是没有钱——要是把这块金锭的三分之一作手工费,任何一个首饰匠都会乐意接下这桩生意。问题并不在手工费上。从某个时候起,夏米却开始惧怕将与苏珊娜相遇,把金蔷薇送给她的日子。
他想把那久已赶到心灵深处去了的全部温情,只献给她,只献给苏珊。可是谁会稀罕一个形容憔悴的怪物的温情呢!夏米早就看出来,所有碰上他的人,唯一的愿望便是赶快离开他,忘掉他那张皮肤松弛、目光灼人、干干瘪瘪、灰不溜秋的脸。
在他的窝棚里有一片破镜子。偶尔夏米也照一下,但每回都破口大骂地立刻把它扔到一边。还是别看到自己的好,别看到这个瘸着两条患着风湿病的腿的丑八怪的好。
当蔷薇终于打成了的时候,夏米才听说苏珊娜在一年前已经离开巴黎到美国去了,据说这一去就不再回来了。而且连一个能够把她的住址告诉夏米的人都没有。
最初夏米甚至有如释重负之感。但随后他那指望跟苏珊娜愉快、充满温情地相见的全部希望,不知怎么变成了一片锈铁。这片刺人的碎片,梗在夏米的胸中,在心的旁边。于是他祷告上帝,让这块锈铁快点刺进这颗羸弱的心里去,让它永远停止跳动。
守望着夏米的只有那个上了年纪的首饰匠一个人,就是他,用金锭打成了一朵非常精致的蔷薇,花的旁边,在一条细枝上,还有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蕾。
夏米在一次首饰匠来探望他的时候,悄悄地死去了。首饰匠托起了清洁工的头,从灰色的枕头下,拿出来用蓝色的揉皱了的发带包着的金蔷薇,然后掩上嘎吱作响的门扉,不慌不忙地走了。发带上有一股耗子的臊味
晚秋时节,秋风和忽明忽灭的灯火摇曳着苍茫的暮色。首饰匠想起了夏米的脸在死后变了样,它变得严峻而又安详。他甚至觉得凝结在这张脸上的痛苦也是优美的。
  (选自《金蔷薇》,戴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注解:让,夏米的名字。‚苏珊,苏珊娜的昵称。ƒ湫溢,低洼狭窄。
下面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归途上,小姑娘终日沉默着,没有一点笑容”的主要原因是她不喜欢送她去里昂的夏米,对他不能逗她开心感到不满。
B.“让,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反映了苏珊娜内心深处对幸福的渴望和向往,也为下文夏米为她打一朵金蔷薇埋下伏笔。
C.金蔷薇做成时,夏米得知苏珊娜离开巴黎去了美国,最初的一刹那他感到轻松,因为从某一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惧怕将金蔷薇送给她的日子。
D.“发带上有一股耗子的臊味”侧面反映出苏珊娜对夏米感情的变质,从幼时的依赖转变为成年后的嫌弃和厌恶。

E.小说的结尾,夏米悄悄地死去,金蔷薇也终究没有送到苏珊娜手中,这与他内心对苏珊娜的温情不为人知相契合。
文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根据全文探析小说末段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忆启功
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源,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启功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2012年7月《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镌刻着启功先生亲笔书写的校训的黑色大理石碑刻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50余年,用“桃李满天下”形容绝不过分。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事迹。
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

耘奖学助学基金”。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官方讣告中为什么称启功先生为“国学大师”?请概括分析。(6分)
本文最后一段引入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为什么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
的理解和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