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最近,“轻小说”的概念颊频出现于网络媒体上,有的网站,将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杂志,通称为“轻小说”,比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明晓溪主编的《公主志》、郭妮主编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编的《幻想l+1》……这些杂志大多开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这样的设计,恐怕还是出于在课堂和上下学路上阅读的考虑,国内的“轻小说”和日本的“轻小说”如出一辙,看来,在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之后,日本文学也通过杂志的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孩子了。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图书采取的也是文配图的方式,被视为国内最早提出文学“轻概念”的丛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曾经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精彩的定义: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不是没有分量,“轻阅读”是另一种重质感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说的都是大白话,话题既时髦又有趣,既温丈尔雅又愤世嫉俗”。通过这些定义,即便是“轻阅读书坊”的创意借鉴自日本的“轻小说”,也能看出出版者已经将其本土化了。
“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据了解,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网络使得两种文字阅读上的障碍得到了最快的融通,而站在时尚和流行前沿的年轻作家,在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轻阅读”产品的本质是无害的,甚至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文本中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匮乏,以及价值观的迷失,都有让“轻阅读”变成“飘阅读”的趋势。我们青少年读者追逐和享受“轻阅读”是他们的权利,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轻阅读”中唯美背后的虚无、时尚背后的苍白。无论什么时候,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都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5.对“轻小说”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轻小说”是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如《公主志》一类的杂志。
B.“轻小说”是开本小、易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有利于学生随时阅读的一类杂志。
C.“轻小说”是源自日本、受日本文学杂志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类方便阅读的一类杂志。
D.“轻小说”是源自日本、被出版者本土化的便于读者阅读的一类杂志。
6.不属于“轻阅读”在我国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A.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人我们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
B.我国的出版者将源自日本“轻小说”的“轻阅读”本土化。
C.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
D.“轻阅读”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它的本质是没有危害的。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的精彩定义,现在流行的“轻小说”属于王肖练所说的“轻阅读”的一种。
B.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说明早在六年前“轻小说”就已经开始在我国流行了。
C.“轻阅读”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表明“轻阅读”在人们的阅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D.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因此人们不能因为轻阅读而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学的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创造奇迹的人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已知储量的 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
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徐光宪便是这样一位致力于我国稀土科学研究事业的科学家。采用徐光宪院士科研成果生产的单一高纯稀土大量出口,让那些曾经无视中国“稀土大国”地位的国家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中国高纯度稀土使国际单一稀土价格下降了30%-40%!现在,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已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一些长期霸占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国”不得不减产、转产甚至停产,一股中国旋风在世界稀土市场上雄劲地刮了起来。徐光宪院士在这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冲击”!
徐光宪1920年生于浙江绍兴,1946年徐光宪考入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一学期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导师竭力留他在哥大任讲师。就在这时,抗美援朝开始了,美国即将通过法案,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1951年,徐光宪携夫人高小霞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几经艰难终于回国,到北大任教。
几十年来,徐光宪始终把国家的需求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徐光宪接下了这份任务。这已是徐光宪第四次改变研究方向了。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稀土元素一共有17种,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犹如孪生兄弟一样,要将它们一一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的分离又是难中之难。徐光宪顶住了各界的质疑,打出了一个接一个“漂亮仗”——他建立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推导出100 多个公式,并成功设计出了整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他率先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使新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
徐光宪在量子化学、核燃料化学、配位化学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他广泛积累资料,去粗取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他认为创新是科研的灵魂,但又不是高不
可攀的东西。各门学科表面上相差很远,但其内在规律和研究方法往往可以相互借鉴。把其他学科中的概念、方法移植到本学科中来,就是创新。
谈起自己的科学成就,徐光宪院士总是认真地说:“我的工作都是团队集体的工作,我只是其中的一名代表而已。他们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最大的安慰和自豪。”几十年来,他不仅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还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现在北大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学生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
近年来,他仍然密切关注新世纪的学科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颇有见地和创新思维的论文和报告;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奔赴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和四川攀西冕宁矿区考察;他还先后多次为我国稀土资源的优化利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谈到我国的科技发展,徐院士充满信心:“我们中国人既有智慧,也很勤奋。今天上午的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被外国同行称为的“中国冲击”是说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已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一股中国旋风在世界稀土市场上雄劲地刮了起来,占据了整个世界市场。 |
B.几十年来,徐光宪不仅自己做研究兢兢业业,而且很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 |
C.徐光宪作为科学家多次改变研究方向,“哪里需要哪里跑”,说明他总是委曲求全。 |
D.稀土元素种类繁多,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要将它们都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的分离又是难中之难。 |
E.徐光宪在他的论文中常常很谦虚地夸耀年轻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年轻人在科学领域的优秀表现使徐光宪感到安慰和自豪。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章体现了徐光宪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伟大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位爱国者。徐光宪院士有哪些爱国情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身价
欧·亨利
傍晚,一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孩,又来到了小公园安静的角落里,坐在一张长椅子上开始读书。她的脸看起来很秀气,衣服却很普通。小伙子知道,这一段日子,她每天都是如此。
小伙子慢慢地走到她旁边,就在这时,女孩手中的书滑落到了地上。小伙子顺势捡起书,礼貌地递给她,寒暄了几句后,就静静地站在一边。
女孩看了一眼小伙子,一身俭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人注目的脸。
“坐下吧,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光线太暗了,看不了书,我愿意聊聊天。”
“你知道吗,”小伙子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孩,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女孩冷若冰霜地说,“都得记住,我受过良好的教育。”
“对不起,”小伙子说,“都是我不好,我太冒昧了,我的意思是,来公园的女孩很多,你知道,当然,你不知道,但是……”
“我当然知道。还是谈点别的吧,讲讲这些来来往往的游客,他们要去哪儿?为什么那么匆忙?他们高兴吗?”
小伙子一下糊涂了,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之所以经常来这里,就是因为在这里可以和游客们近距离地接触。我跟你讲话,就是因为我想找一个天性善良,对钱看得很淡的人聊一聊。你不知道,我太讨厌钱了,也讨厌我周围那些腰缠万贯的男人。我不喜欢珍珠宝石,对游山玩水也没什么兴趣。”
“可我总是认为,”小伙子说,“钱是个好东西。当你有了一百万之后,就只好兜风、看戏、跳舞、赴宴去了。我可不想过这种日子。”
小伙子诙谐地看着女孩,说:“我很喜欢研究和探听你们富人的生活。”
“有时候,”女孩继续说,“我想,如果我要恋爱,就要爱一个普通的小伙子——告诉我,你是干什么的?”
“我就是个普通人,但是我希望我能出人头地。你刚才说的话当真吗?你会爱一个普通人?”
“当然啦!”她回答。
“我在一家小饭馆工作。”小伙子说。
“该不会是个跑堂的吧?”女孩问。
“差不多。”
女孩马上看了看手表,然后站起身,说:“你怎么还不去工作?”
“离上班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呢。我们,我们下次还可以见面吗?”
“不知道……哦,我得走了,晚上我还要去赴宴,还有一个音乐会,司机在等着我呢。”说到这里,她朝公园门口的那辆白色小轿车指了指,“那是我的车。”
“我看到了。”小伙子羡慕地说。
“再见!”
“天晚了,”小伙子说,“不太安全,要不,我送你?”
“谢谢,你还是再坐一会儿吧。"说完,女孩朝着公园大门走去。小伙子看着女孩的身影,不紧不慢地跟在她后面。
到了公园门口,女孩从那辆白色小轿车旁走了过去,横穿马路,走进一家小饭馆,打了卡,然后换上侍应生的制服,开始工作。
小伙子在街上慢慢地走了一会儿,然后,径直走近那辆白色轿车,钻进去,对司机说:“去夜总会,亨利。”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有删节)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
B.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小伙子装得像富人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
D.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
E.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说中女孩和小伙子的形象特点。
这篇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
谈谈小说的标题“身价”与主题的关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趾支离无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
B.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
C.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重用。 |
D.庄子虽然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但并不排斥形体与精神双美兼得的现象的存在。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 |
B.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
C.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
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一脉相承。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 |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 |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
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
怀有各种各样愚蠢的见识乃是人类的通病。要想避免这种通病,并不需要超人的天才,下面提供的几项简单的原则,虽然不能保证你不犯错误,却可以保证你避免一些可笑的错误。
如果一个问题但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请您亲自观察一番。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这种错误他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办法很简单。他只消请他的夫人把嘴张开亲自数一数就行了。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原因是他自以为是。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这是我们人人都容易犯的一种致命错误。我自己就以为刺猬好吃油虫,理由无非是我听人这么讲过;但是如果我真的要动手写一部介绍刺猬习性的著作,我就不应该妄下断语,除非我亲自看见一只刺猬享用这种并不可口的美餐。然而亚里士多德却不够谨慎。古代和中古时代的著作家谈起麒麟和火蛇来头头是道;但是他们当中谁也没有觉得,既然如此自己从未见过任何麒麟和火蛇,那就必须避免武断。
不过也有许多事情不那么容易用经验加以检验。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在许多这类事情上有颇为激烈的主张,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帮你认识自己的偏见。如果人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理也是这样无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最激烈的争论是关于双方都提不出充分证据的那些问题的争论。迫害见于神学领域而不见于数学领域,因为数学问题是知识问题,而神学问题则仅是见解问题。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对不同的意见发起火来,你就要小心,因为一经检查,你大概就会发现,你的信念并没有充分证据。
摆脱某些武断看法的一种好办法就是设法了解一下与你所在的社会圈子不同的人们所持有的种种看法。我年轻时期在外国——法、德、意、美等国住过很长时间。我觉得这对削弱狭隘偏见的强烈程度很有好处。如果你无法外出旅行,也要设法和一些持不同见解的人们有些交往,或者阅读一种和你政见不同的报纸。如果这些人和这种报纸在你看来是疯狂的、乖张的、甚至是可恶的,那么你不应该忘记在人家看来你也是这样。双方的这种看法可能都是对的,但不可能都是错的。这样想一下,应该能够慎重一些。
有些人富于心理相象力,对于这些人来说,一个好办法便是设想一下自己在同一位怀有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这同实地跟论敌进行辩论比起来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圣雄甘地就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在他看来整个产业革命都要不得。也许你永远没有机会真的遇见一位抱有这种见解的人,因为在西方西方国家里大多数人都把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视为当。但是如果你想弄确实你同意这种流行的看法乃是正确的,那么一个好办法就是设想一下甘地为了反驳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而可能提出的论据,从而检验一下你自己想到的证据。我自己有时就因为进行这种想象性的对话真的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即令没有改变原来的看法,也常常因为认识到假想的论敌有可能满有道理而变得不那么自以为是。
对于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尤宜提防。不论男人或女人十之八九都坚信男性或是女性特别优越。双方都有不可胜数的证据。如果你自己是男性,你可以指出大多数诗人和科学家都是男子;而如果你是女性,你可以用大多数罪犯也都是男子来反唇相讥。这个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但是,自尊心却使大多数人都看不到这一点。不管我们属于世界上哪个国家,我们大家总是认为我们自己的民族比所有其他民族都优越,既然每个民旅都有自已特有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就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加以调整,以便证明自己民族的长处乃是真正重要的长处,而其缺点相对来说则微不足道。在这个问题上,一位明白事理的人也一定会承认,它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由于我们无法和人类之外的智者辩论清楚,所以要处理这个人之作为人的自高自大的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文章认为“怀有各种各样愚蠢的见识乃是人类的通病”,请概括出造成这种“通病”的原因。
为了避免愚蠢的见识,作者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原则,请简要说说有哪些原则?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在乡下
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离着一座有海滨浴场的小城市不很远。两个庄稼汉为了养活他们的孩子,终年辛辛苦苦地在肥沃的土地上劳动。两家各有四个孩子。从早到晚这一帮孩子聚在贴近的两家门口玩耍。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勉强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完全分不出来。两所房子中头一所住的是蒂瓦什夫妇,另外一所住的是瓦兰夫妇,他们有一个女孩和三个男孩。
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对大家来说就跟吃酒席一样丰盛;这天父亲会留在饭桌上,迟迟不肯离开,一遍遍地说:“我不反对每天都这么吃。”
八月里的一天下午,有一辆轻便马车突然停在两所茅屋前面,一个亲自赶车的年轻女人对身边的先生说:“啊!亨利,你看这堆孩子!他们像这样在尘土里打滚,有多么可爱!……我多么希望我也能有一个,顶小的那个。”她说着从车上跳下来,向孩子们跑过去,抓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间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把他抱起来,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儿、沾满泥土的黄金色鬈发和为了躲开她讨厌的爱抚而不停挥动的小手。
后来她登上马车走,嗒嗒嗒赶着马儿走了。但是下个星期她又来了。她也坐在地上,像个孩子似的跟他们一起玩耍。她的丈夫耐心地坐在轻便马车里等待。她又来了一次,和那个孩子的父母认识了。以后每天都来,口袋里总是装着糖果和零钱。她叫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来了以后,她的丈夫跟她一起下车,径直走进了乡下人的茅屋。……那个年轻女人用发抖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开始说:“我好心的人们,我想把你们的……你们的顶小的男孩……带走……”
那两个乡下人一惊之下,听不懂是怎么回事,没有回答。
她喘过气来,继续说下去:“我们没有孩子,我丈夫和我很孤独……我们想把他留在身边……你们答应吗?”
那个乡下女人开始明白了。她问:“您想带走我们的夏洛?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德·于比埃尔先生出来调停:
“我的妻子没有说清楚。我们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会来看你们的。从各方面看来他以后会有出息,如果真有出息,那他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如果我们万一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一样跟他们平分。不过,如果他辜负我们的一片心意,我们到了他成年以后会给他两万法郎,这笔钱可以立即用他的名义存在公证人那里。我们也考虑到你们,我们要送给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一百法郎。你们听明白了吗?”
那个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是要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行。这种要求根本就不应该对做母亲的提出来!啊!不行!那简直是太卑鄙了!”那个男的表情严肃,沉思着,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他不断点头,表示赞成他妻子的话。
德·于比埃尔太太惊慌失措,哭了起来,她朝她丈夫转过身来,于是他们作最后一次努力:“但是,朋友们,请考虑考虑你们孩子的前途,他的幸福,他的……”
那个乡下女人怒不可遏,打断了他的话:“给我出去,以后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夺走人家的孩子!”
德·于比埃尔太太朝外走着,忽然想起顶小的男孩一共有两个,于是她这个宠坏了的、想要什么就要立刻到手的任性女人噙着眼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到他们家去。”说完他就回到自己的屋里,从屋里传来了他的妻子气愤不平的声音。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饭桌上在他们两人中间放着一碟黄油,他们用刀子挑一点,十分节省地抹在面包片上,慢慢吃着。
德·于比埃尔先生又一次提出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拒绝,但是知道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以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使着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了。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地保持沉默,心里犹豫不决。那女的最后问道:“孩子他爹,你看怎么样?”他一本正经地说:“我看这并不丢脸。”
德·于比埃尔太太急得浑身哆嗦,她跟他们谈起孩子的未来,他的幸福,以及他以后可能给他们的钱。 那庄稼汉问:“这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在公证人面前立字据吗?”德·于比埃尔先生回答:“当然,从明天就开始。”那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咱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再过几年这个孩子就可以干活儿了;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
德·于比埃尔太太听了以后立刻表示同意。她想把孩子带走,因此在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又额外送了一百法郎,立即请来了村长和一位邻居,他们也很乐意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
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望着那孩子给抱走,他们一声不响,也许心里有点懊悔不该拒绝吧。
从此以后就再也听不到小让·瓦兰的消息了。他的父母每个月到公证人那里去领一百二十法郎。他们和邻居闹翻了,因为蒂瓦什大婶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简直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件卑鄙龌龊的事,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有时候她故意炫耀自己,抱着夏洛,好像他听得懂似的,大声对他说:“我没有卖掉你,我的孩子,我不卖我的孩子。我没有钱,但是我不卖我的孩子。”一连多少年天天都是如此。……蒂瓦什大婶到最后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筹,因为她没有卖掉夏洛。
瓦兰夫妇靠了赡养费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下去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他们的长子服兵役去了,第二个儿子死了,剩下夏洛一个人和上了年纪的父亲辛勤劳动。
夏洛二十一岁那年,有一天早上来了一辆华丽马车停在两所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对他说:“在那边,我的孩子,第二所房子。”他们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家一样。老妈妈正在洗围裙,身体衰弱的老大爷在壁炉旁边打盹。两个人都抬起了头,年轻人说:“你好,爸爸。你好,妈妈。”他们惊讶地立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他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了一遍:“你好,妈妈。”这当儿,老头儿全身哆嗦着,说:“你回来啦,让?”……他们相认后,做父母的一定要立刻领儿子出去见见当地的人。他们领他去见村长,见村长助理,见教堂神父,见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望着他走过去。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母亲固执地回答:“我们不愿意出卖我们的孩子。”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要责备我们把你留下吗?”年轻人粗暴地回答:“对,我要责备你们,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这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眼泪哗哗流到汤盆里,她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孩子们养大了,落这么个下场!”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像现在,还不如不生下来。我刚才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对自己说:瞧,我本来应该是这个样子。”他站起来,“我最好还是别留在这儿了。因为我会从早到晚责怪你们,我会使得你们的日子不好过,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垂头丧气,流着眼泪,却一声不响。他接着又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他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分点概括卖子事件后蒂瓦什夫妇的心理感受,不超过10个字。
文中划线部分两次描写吃饭有什么作用?
小说结尾夏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