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读荷
吴长忠
(1)世人皆爱荷,叹其美艳,赞其高洁。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我感觉荷花、也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
(2)圣和美无疑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感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对应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曰核心价值。正如哲学之对应真,道德伦理学之对应善,法律之对应安,体育之对应力,圣和美则分别是宗教与艺术的核心概念。这个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则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引起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之趋于力的极限的赞叹,也能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价值“力”至核心价值“美”的渡溢。其另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千百年来,面对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体,没有人想过触摸或占有,她在人们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觉,因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种近平神圣的自信,这是由核心价值“美”至核心价值“圣”的升华。
(3)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自然造化之精华。若自然界亦有核心价值体系,我相信“花”应居于体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顶层。   
(4)然因四时花卉生长特征自然品性之差异,给予欣赏主体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欣赏主体亦有千差万别,作为同一个体的欣赏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5)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精华集于一身,纵情恣肆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
(6)此花中三品,可赞可叹。然而细品其生命过程,止于在自然形态之荚艳中展示其节其气,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节而出,在纤尘不染的绿叶间绽放,在暖暖夏晖中凋谢,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在转瞬间开放,为夏晨染一片亮丽,又在转瞬间逝去,为午后添一层静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却从未见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选择人们不经意时归去。那不知什么时候洒落在荷叶上的花瓣,却片片鲜嫩,似从清水中绽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残荷,却依然在惠风中、在清水上、在绿叶间摇曳着,绽放着妩媚。此时,我为荷的美艳而炫目,为荷的神圣而感动。
(7)人生之匆匆犹荷花之来去。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样,在归来归去间这么幽寂这么静美呢?荷花以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纯美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着我们,引导着我们戮力前行。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4期)
文章第(1)段“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中“品味”一词有什么含意?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文章第(2)段列举“断臂维纳斯”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第(5)段中写菊花、梅花、牡丹,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
结合全文,概括荷花“圣而美”的特点,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借鉴荷花的品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之,教之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高祖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元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碑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马步千人,南逆仙碑。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碑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中山王元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迁左将军、南衮州刺史。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年逾八十,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节选自《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仲深之而不为报让:责备
B.渡南岸,当深处之置:放置
C.藻边,永免官爵而已徙:迁徙
D.自马步千人,南逆仙碑将: 率领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中山王元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B.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中山王元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C.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中山王元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D.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中山王元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永年少时虽然武艺超群,但缺少学问。有朋友给他一本书,他竟然不理解,答不出朋友从书中提出的问题。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南齐入侵之敌的心理和行动规律,巧置迷惑敌人的标记,并设伏兵,一战而大获全胜。
C.傅永临阵作战勇敢,七十多岁时还亲自率兵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敌人用箭把他的大腿射伤,他拔出箭继续战斗,把敌人打得大败。
D.傅永具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中山王元英东征钟离,上表请求让傅永为将,未得到朝廷允许,对此傅永颇有怨言;八十多岁了,他还能骑马射箭弄矛。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
(2)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后面的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B.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C.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D.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B.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叫“破老汉”,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
②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总不得闲。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
③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
④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⑤有一回,我和破老汉吆起牛回村,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母牛的目光充满温柔、慈爱,神态那么满足,平静。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红犍牛,高高的肩峰,腰长腿壮,单套也能拉得动大步犁。红犍牛的犄角长得好,又粗又长,向前弯去;几次碰上邻村的牛群,它都把对方的首领顶得败阵而逃。我总是多给它拌些料,犒劳它……和牛在一起,也可谓其乐无穷了,不然怎么办呢?方圆十几里内看不见一个 人,全是山。
⑥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那年春天,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老黑牛有所怠慢了。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为了这事,破老汉阴沉着脸给我看。他抽着烟,望着老黑牛屁股上 的伤痕,说:“它老了呀!它救过人的命……”
⑦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⑧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破老汉”的形象特点。
简述文章第四段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本文借写牛表现了“我”的哪些情感?
为什么作者说“清平湾”是“我的”清平湾?请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学大家南怀瑾
南怀瑾的故乡是浙江温州乐清,1935年,南怀瑾离开家乡满腔热血地奔赴杭州,去浙江国术馆习武。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浙江国术馆,获得武术教官资格。
这时,抗战烽烟四起。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南怀瑾也想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去杀敌报国。那时南京已经沦陷,国民党的临时陪都在重庆。他毅然辞亲远游入川。后来他谋到了在成都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担任武术教官和政治指导员的公职。
1943年,南怀瑾结识了袁焕仙,袁老先生乃川北禅宗大德,是一个名重一时的江湖高人。几次晤谈之下,袁焕仙与南怀瑾由忘年之交而成为师生。南怀瑾毅然辞去军校教官的工作,专心致志跟袁焕仙学佛学禅。
不久,南怀瑾奔赴峨眉山的大坪寺闭关。南怀瑾穿上僧衣三年闭关阅藏,青灯古佛旁日夜苦读佛家经典,通读佛教集大成典籍《大藏经》,遂至终生受益无穷。
1949年,南怀瑾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就匆匆只身买好去台湾的船票。微不足道的南怀瑾当时孤身一人流落台湾,身上带的不是黄金美钞,而是一大堆笨重的书籍。过了而立之年的他,在这儿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生存。
窘迫之极的南怀瑾为了生存,一度靠典当衣物维持生计。可难得的是他又捡起搁置很久的笔。1955年,在窘困的处境下,南怀瑾完成并出版了他来台湾的第一本书——《禅海蠡测》。
不久,南怀瑾举家迁居台北龙泉街,住在一个菜市场附近。这里环境更为恶劣,污秽堆积的菜市场臭气熏天,贩夫走卒吵吵嚷嚷地喧嚣终日。但南怀瑾身居其中却充耳不闻。他经常右手执笔疾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蹬着摇篮,以防其中的婴儿哭闹。如此困顿境遇,南怀瑾仍能安贫乐道,恬淡为乐,在资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
1963年,位于台北的中国文化大学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南怀瑾不喜欢任何行政职务的牵绊,但又盛情难却,最后接受了研究院教授的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研究生到他的寓所受教。
随后,南怀瑾受聘于辅仁大学,他在辅仁大学正式开设了《易经》课程。可是课只开了一年,南怀瑾就主动停止了。原因是他讲课太受欢迎,每次上课学生一直挤到窗外,这与一些老师的课形成了强烈对比,为了避免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南怀瑾急流勇退。
1966年,声名鹊起的南怀瑾在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邀请下,到台湾三军各驻地巡回演讲。有次演讲,蒋介石亲自到场聆听,听后感慨万千,回台北后即命令成立“复兴中华文化委员会”,蒋介石亲任会长,并请南怀瑾主持实际工作。这可谓天赐良机,很多人是求之不得。但南怀瑾却婉言谢绝了,因为他对蒋氏父子存有固定的看法,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1969年,南怀瑾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振臂而起,创立以东西文化交流融合为目的的“东西精华协会”。
1985年7月4日,南怀瑾离开居住了三十六年的台湾,乘机抵达美国。1986年,南怀瑾在华盛顿单独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
已到古稀之年的南怀瑾,离开故土多年,思乡之情越来越浓。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中共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等来访,和他商讨关于金温铁路的事情。南怀瑾以苍生为念,为造福桑梓而不避艰险,挺身做了金温铁路的催生者。
几乎与催生金温铁路同时,南怀瑾的著作在大陆也开始掀起热潮。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他的《论语别裁》、《禅与道概论》、《历史的经验》。这些著作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几经再版印刷,仍供不应求。次年冬月,上海佛学书局恢复伊始,便推出国内信众早已盼望的南怀瑾佛学专著——《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信念》、《楞严大义今释》……一本又一本的著作在大陆问世,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修铁路只是南怀瑾毕生的一个愿望,他真正要做的是为子孙后代修一条大道路,这便是修一条心路,一条使中华民族通向希望的心路:重整文化断层,推动儿童读经运动。有形的路再难也易修,而修这条心路要比有形的路更艰苦。
南怀瑾把希望寄予儿童,寄予未来。他以他的号召力吸引了一大批同道,一场轰轰烈烈的儿童读经运动开始在全球华人社会中推广。(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南怀瑾(1918—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南怀瑾还热心社会事业,1998年6月11日由他筹资兴建的金温铁路建成通车。(摘自《南怀瑾全集》)
②南怀瑾语录: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摘自《正义网-检察日报》)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南怀瑾空有一身武艺却不能报效祖国,所以他辞去了军校教官的工作,转而专心致志地研究佛法。
B.在家徒四壁,要靠典当衣物维持生计的艰难处境下,南怀瑾完成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禅海蠡测》。
C.南怀瑾讲课特别受欢迎,这使得上其他老师的课的学生特别少,也造成了其他老师的不愉快,南怀瑾只好急流勇退。
D.南怀瑾不仅是一个国学大师,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而且还热心社会事业,比如筹资兴建金温铁路。

E.重整文化断层,推动儿童读经运动,是南怀瑾要为子孙后代修的一条极为艰巨的心路。
⑵作为一名国学大家,南怀瑾在研究与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⑶如何理解“有形的路再难也易修,而修这条心路要比有形的路更艰巨”这句话?
⑷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南怀瑾这一人物形象,并谈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了你馍钱。”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
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 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
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⑴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桥镇的繁华,交待社会背景。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霸,且知恩图报,经过警告、暗示放过了左二老爷。

E.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⑵听戏这一情节中,作者花费笔墨引用两段戏文是否闲笔?说说你的理由。
⑶请概括左二老爷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⑷这篇微型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作者是怎样独具匠心安排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