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①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②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若羌县以东120公里的楼兰故城之谜。我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库尔勒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旧的老爷汽车。
③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这里年降雨量不足三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三千毫米。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像的环境里,我所敬慕的“戈壁三杰”却依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1200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安慰和鼓励我这位初涉沙漠的远方人。
④“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⑤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每枝每叶都坚挺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也从不低头屈服。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
⑥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千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部死亡而干枯。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子的尽头。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桠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它在仰天长啸,倾吐悲愤与不平。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行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行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尊容。人类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遥想若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一侧。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树下炊饮,凡是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
⑦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⑧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沙。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割的缘分。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沙向红柳聚拢,红柳又依沙堆成长增高。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杆、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长大成型的。它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苦的生存环境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为了生存,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叹的奇妙现象。
⑨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我特意留神了一下:若朝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若再掉头向东北方看,而那些沙丘全是秃秃的半边光头。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向下,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向上,勇敢地与烈日进行抗争,这是与生俱来的品德。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红柳就是这样生活着。即便是在那倒下的千亩胡杨林的身旁,又有一丛丛柳木成长起来。
⑩红柳不是花,但每一丛的上半截,均呈紫红色,远望,如一顶顶紫红漂亮的花冠,点缀美化着这灼烤人肤的戈壁滩。
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人生世界。人的生命不长,也就是那么一段外出的旅程。如果我们能像红柳那样,永不放弃,人生在艰苦的逆境中也能增添无限风光与意义。
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人生世界”,“这种巨大的力量”指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但却生长着骆驼刺、胡杨树和红柳,可见这三种植物生命力之顽强。 |
B.作者在第五段中综合运用了拟人、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骆驼刺的坚挺、毫不屈服,表达自己对骆驼刺的敬仰、赞美之情。 |
C.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本是安静的植物,但作者却赋予它们以动态美,可见作者对它们的喜爱程度之深。 |
D.作者在文中重点描写了红柳木,因为红柳木与其他两种植物相比,生命力更顽强,更值得人类学习。 |
E.纵观全文,语言运用准确、生动,句式变化多样是本文一个重要特色,这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对大自然观察之细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意象”的前身为“象”,源于《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也有言、意、象之说,及至南朝刘勰始用这一术语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从此以后,“意象”便以种种面貌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第一,它有一些近似术语如“境象”、“兴象”与之混用;第二,它有合有离,运用灵活,例如“意象玲珑”、“意广象圆”;第三,若分用,“意”有时通“情”、“理”、“神”,“象”有时通“景”、“物”、“色”等等;第四,“意象”说与“赋比兴”说密切相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潜理论。可见,我国的“意象”说实际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②正因为如此,中西学者在界定和运用“意象”一词时,自然纷纭莫定。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分歧点,那就是或者把它视为“意中象”,或者视为“意加象”。前者比较宽泛,是指艺术构思或艺术想象中的任何形象。无论是诗人构思时原有的,还是读者读后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形诸笔墨的,还是仅存于诗人头脑之中而难以描述的;无论是诉诸读者感官的,还是以其荷载的意蕴而引起读者理性认识的:所有这一切,无不包括在内。后者比较狭窄,仅仅指那些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这样去界定,尽管读者的再创造可能会得到默许,但评论家往往要怂恿他去捕捉诗人的原意。
③如果承认广义的意象,实际上就等于承认意象的基本性质——具象性和包孕性。具象性是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只是在语言艺术中,其所具之象必须借助“心灵的眼睛”去观察,去玩赏,不必尽然如眼前的实物,令人寓目可得。那些确实浮现于脑海之中却又说不出、写不来的艺术形象尤其如此。包孕性则指意象荷载抽象事物(如哲理、意向、情愫等)或关联其他具体事物的性质,这是在诗人艺术匠心的熔铸中,后天获得并逐渐得以强化的。两者相比,具象性更直接涉及意象自身的本质特征,包孕性则更集中代表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两者均是界定时不可或缺的条件。下列对“意象”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用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的一种艺术形象。 |
B.是能够引起某种体验(尤其是视觉体验),传达某种意蕴的文学艺术形象。 |
C.指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文学创作手法。 |
D.“意”专指“情、理、神”,“象”专指“景、物、色”,二者合称为“意象”。 |
下列各项中与意象的包孕性有关的一项是
A.意象是鲜活具体的,但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完全如眼前实物。 |
B.意象有合有离,运用灵活,所以我国的“意象”说实际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
C.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就是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
D.意象能荷载或关联其他事物,但这一特性因诗人的创作水平而异。 |
实用类文本阅读(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奇士”的青春
陈晋
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岁月。
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故事。
青 春的岁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中,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
青春的故事所以萦绕梦乡,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些故事里,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而整个人生的故事,也常常在青春行为里若隐若现地藏伏着序幕。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启事结尾化用《诗经》里的话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鸟儿鸣叫着以寻求朋友,我也像古人那样呼吁,请兄弟们来帮助我。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人在湖南省图书馆相约见面。畅谈三个小时,双方以风流自诩。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
“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在流浪行吟中,纵身跳入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以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毛泽东刚上师范时,有一本听课笔记。一共46页,而前面的11页,都是用魏碑字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毛泽东,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 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二人交往,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 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青年毛泽东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抚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毛泽东似乎感受着叫作诗文意气的一些东西。
(摘自《独领风骚》)下面对文章有关内 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连续用两个设问句,突出了青春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
B.文章五、六段虽着以“每一个有志青年”,但其用意实在对青年毛泽东的评价。 |
C.“双方以风流自诩”中的“风流”指的是当时两人不拘旧俗、旷达豪放的情怀。 |
D.文章后面插入大禹的传说,意在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 |
E.依作者的观点,“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毛泽东的目的是“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结合文意,谈谈“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中的“特别”之处。
“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这里的“文化精神”包含哪些要素?请分条概述。
结合全文对青年毛泽东的介绍,探究“奇士”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甲)
优哉游哉
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嚓!再来一下,咔嚓!德国人有句俗语: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嚓!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咔嚓!这第四下“咔嚓”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能捕到不少鱼吧?”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对捕鱼很有利。”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怆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哦,您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的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开了:
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 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嚓”。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两只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都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有两条机动渔船,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机动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 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鲠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着游客的脊背,就像拍着一个卡住了嗓子的孩子。“然后又怎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然后,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此时,在他的心里,对这个衣着寒怆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衣着寒伧的渔夫和穿着时髦的游客是新旧不同文明的代言人,他们看法的差异,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差异。 |
B.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游客和渔夫的言行对比,不同装束的对比,破旧的渔船和畅想中的机动渔船的对比等。 |
C.文章 先后写了五次“咔嚓”的相机和火机声,为整篇文章平和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动感,动静相映成趣。 |
D.“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表达了渔夫对游客深切关心的感谢,也流露了他对现状的满足感。 |
E.“对这个衣着寒怆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余韵悠长,寄意深刻。文章一开篇便借游客照相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景象,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说先后两次写渔夫“摇摇头”“点点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相同吗?请谈谈理由。
小说结尾说,“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读过这篇小说后的感受。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重新寻找话剧在中国的起点
有关2007年是“话剧诞生100周年”的说法,随着戏剧界以及各大小媒体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想必已经是路人皆知。但是何以话剧的历史要从1907年算起?100年前的190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令后人觉得可以看成是中国话剧的起源的艺术事件?或者更直白地说,现在被人们通称为“话剧”的这种特殊的、与中国传统演剧迥然有异的戏剧形态在1907年以前是否就已经存在?这些在十年前也就是各路豪杰纷纷高调纪念话剧诞生90周年时就已经被提出过的质疑,却早就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忘却了。举办一场乃至许多场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为景气指数长期低迷的话剧打一支强心剂的强烈愿望,已经取代了追寻历史真相的重要性。有那么多熟知话剧历史沿革中种种事实和细节的史家们在,却任由这笔账这样糊 涂着,当然不会毫无原因。
说话剧史至今仍然是一笔糊涂账,所谓话剧诞生“ 百年”说根本就是这种糊涂算术的结果,并不是什么惊人之论,也不是我的新发现。因为几乎所有从事早期话剧创作演出的先驱们的回忆录都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按话剧在中国这个国度里的存在为依据,那么至迟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话剧,而且有了话剧的商业演出,虽然那是在上海的租界里。在那个由洋人管理的区域内,由于洋人群居,洋人们又会有些空闲和文化娱乐的需要,因此就有西洋剧团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为他们演出以牟利。洋人们在这里居住时间久了,有时也会有些演戏的冲动,尤其是在这里开办的学校,更是继承了欧洲公共教育体系中注重戏剧的传统。当然,这些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洋人们业余时间自娱自乐的以 及洋人办的教会学校里学生们演的,都是话剧。而按照早期话剧艺人们众所皆知的回忆,受到教会学校演剧的影响与启发,在中国人自己兴办的新式学校里,也渐渐有了多种多样的话剧演出。在1900年,上海的南洋公学公演了朱双云等学生排演的剧目《六君子》、《义和拳》,育材中学汪优游等学生借庆祝孔子诞辰,演出了内容为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及江西教案等等题材的剧目,这些演出当然都是中国最初的话剧,而且,这已经是中国人在租界外中国人管理的土地上以中国题材演出的、给中国人看的话剧。而且,学生演剧于20世纪初年在全国各地许多城市引为风潮,并不限于上海一地。《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剧集•2》所收的话剧剧本《张文祥刺马》,就是1903年南洋公学的学生演出的,虽然《大系》里所收的剧目以王钟声的演出为本,但王钟声并非此剧的始创者。如果说这些还都只是非公开的学生演剧,那么,1905年汪优游等人组织的“文友会”已经走出学校,借社会场地公开演出话剧《捉拿安得海》和《江西教案》;而到1906年,各地的学生演剧团体更趋增多,李叔同和徐半梅都是当时的参与者;而且在上海等地,除了学生界以外,一些新成立的社会团体都纷纷成立他们的演剧部,其中就包括有汪优游、朱双云等演剧爱好者组织的“开明演剧会”。这些演剧团体既然纷纷成立,就当然会有不少的演出,“开明演剧会”甚至已经有了营业性的演出。
这些演出算不算话剧?算不算话剧在中国最初的滥觞?或者说哪次演出可以被看成是话剧诞生的标志?当然不是不可以讨论。但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当下各种话剧“百年”纪念活动将1907年看成是话剧在中国诞生年的理由,居然是那一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们组织的春柳社有了他们第一次演出,上演了话剧《茶花女》的片段,以及在那一年他们排演了第一个大戏《黑奴吁天录》。
如果以话剧在中国的首次公演作为标志,当然轮不到春柳社;以中国人首次演话剧为标志,也轮不上春柳社;春柳社不是中国最初的戏剧演出团体。至少,早期话剧的重要人物朱双云是把汪优游看成“实开今日剧社之先声”的先驱者的,那是不是春柳社的演出比起南洋公学等学校的学生演剧、甚至比起开明演剧会的演出更接近于西方的话剧?恐怕也不是。至少,在欧阳予倩看来,要到1908年任天知和王钟声在春仙茶园演出的《迦兰小因》才算是“有些像话剧了”,其意是此前所有与中国传统演剧有异的演出,都还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戏剧的框架。
(文/傅谨 《文艺报》)下列不能直接驳斥20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百年的观点的一项是()
A.早在19世纪80年代,在当时上海的租界里,就已经有了教会学校演出的话剧了。 |
B.1900年,《六君子》《义和拳》由南 洋公学公演,汪优游等演出江西教案的剧目。 |
C.《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 剧集•2》收录了1903年由南洋公学演出的话剧剧本。 |
D.1906年,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演剧团体,一些社会团体也纷纷成立各自的演剧部。 |
对文中各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100年前 的190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指春柳社上演了话剧《茶花女》,排演了《黑奴吁天录》。 |
B.“与中国传统演剧迥然有异的戏剧形态”是指与中国古典戏曲表演区别非常大的艺术表现形式。 |
C.“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忘却”意思是说一些持有20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百年的论者只承认话剧是“舶来品”的现实。 |
D.“当然不会毫无原因”,其中的“原因”是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拯救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话剧。 |
依据文意,下列各项陈述的内容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从那些从事早期话剧创作、演出的先驱们的回忆录中归结出“1907年是中国话剧滥觞”不可信这一结论,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
B.在作者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话剧在现在的中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百年纪念活动也是为了探讨中国话剧发展的未来之路。 |
C.从作者对以1907年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上演《茶花女》为中国话剧诞生标志的态度看,作者认为应以本土题材和本土演出为标志。 |
D.通过中国话剧发展的历史资料和大量实例,作者明确肯定了中国话剧先驱们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1)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音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2)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3)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4)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5)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6)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7)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8)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蜒、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9)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10)“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赛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11)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12)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我看见深南大道旁每一棵树都被缠上了彩灯,我看见东海岸某地产开发商的泥头车队在隆隆驶过!这儿是都市!不是乡村!抬头望夜空,星星何处寻?深圳的云层透着绿光,那是激光柱的效果。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13)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咸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14)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文中多次提到了“俄罗斯方块”,其含义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它的含义。
答:画线句子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说明。
①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②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