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汉字与国运
熊培云
月皓云瀚,汉字江河流淌。
相信每位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读到汉字时感觉都是暖洋洋的,那时你像是历尽艰难,终于爬出密林瀚漠,于恍惚间见到了父老乡亲。
对汉字的真爱,那是一种融于血液的热爱,而不只是出于文化上的好恶或实用的考量。一位留学生朋友,听我背了席慕蓉的“渡口船头风里翻飞的裙裳”,欢欣难抑,旋即写在黑板上,然后站在一边,浩叹汉字意韵之关。当时的情形让我一生难忘——他双手近乎掬着了“裙裳”二字,像圣·埃克绪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呵护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那一刻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每个汉字都是和狐狸一样可以被“驯养”的,而不止于唐诗宋词的意境之美——世界大概还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可以供人享受人生。
近几年在网上看新闻,时常会读到一些让我欢欣鼓舞的文字,世界经济“中国一枝独秀”,欧洲流行“汉语托福”,美国兴起了“中文热”,大家嚷着“你好!”到中国搞投资……洋子洋孙们不知道,当年八国联军大闹北京城,惟一没能抢走的大概就是汉字了。他们更想像不到的是,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汉字险些被中国人自己“刨个坑儿给埋了”。
汉字,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我庆幸汉字逃过了上一个世纪的劫难。它祸起中华衰微的国运,也源自城市脆弱的人心。好在这毕竟是个伟大的民族,穿越历史无穷的险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以忍辱负重之心,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未蒙没顶之辱。
1918年钱玄同首先在《新青年》上发难,在这篇《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中,钱玄同称,“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钱玄同希望中国能废除汉字,因为“处处都足以证明(汉字)这个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那个时代大多数有头有脸的文人,对用表达自己思想的汉字几乎到了仇恨的地步。鲁迅被称作民族的脊梁,却差点上房揭了“汉瓦”。将汉字绑去“杀头”。鲁迅说,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若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与此同时,文人政治家瞿秋白也不甘示弱,其对汉字的辱骂几乎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在瞿秋白眼里,拉丁文字是印有ISO9001标签的抽水马桶,代表先进文明。
清末以来,国事既以衰微,西学乃当务之急,“西体中用”“中体西用”之争便是明证。糟糕的是,中国大多数激进知识分子为使“东方不败”,纷纷将西方视作葵花宝典,“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索性阉了这“象形文字的残余”。透过一个世纪的烟云,回想起历史上的这些声音,我惊诧于中国知识分子勾肩搭背群起赶时髦时有多么疯癫。无论是国统区的国语罗马化运动,还是“汉字一定要走拉丁化”的反右斗争,都让我在事后想起他们时冒一身冷汗。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承载文明的江河,失去它就失去了根本。这与古人所说的“亡其国,先亡其史”的道理是一样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若是将汉字消灭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山河”就不在了。
陈独秀与胡适也是主张废除汉字的。只是胡适的态度稍显温和一些,认为一切都得慢慢来,先把汉字变成白话文,再谈消灭汉字,因为文言文里太多的单音节词,“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胡适的主张,虽是权宜之计,但他的白话文运动让汉字这个“象形文字的残根余孽”能爬出中世纪的茅坑,多少算是救了汉字。所以才有今日汉字与拼音同生共气的机会,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中体西用”的案例的。
其实,真正“茅坑援手”、挽汉字茅坑于既倒的还是中国百姓。因为在精英们努力推广罗马汉语和拉丁汉语时草根阶层大多“甘心愚昧”,没有一点“与时俱进”的精气神。所谓思想的“龙种”收获现实的茅坑,字母化在中国一直只停留自负革命的知识分子的书斋里。汉字因此存活下来。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可以“愚昧图存”的例子。它让我相信柏克所说的保守主义有其金贵的一面。
(选自2003年9月《散文》)
从文中看,“我庆幸汉字逃过了上一世纪的劫难”句中的“劫难”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说,汉字可以供人享受人生。那么汉字到底可以让人们享受怎样的人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段写了钱玄同、鲁迅、瞿秋白等人要求“废汉字”的言论,分析这样的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告诉人们语言如果不存在,国家就不能发展,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那场废汉字的闹剧,险些把中华民族的“山河”给废了。
B.“每个汉字都是和狐狸一样可以被驯养的”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汉字极具感染力,它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去“真爱”。
C.胡适的“白话文运动让汉字这个‘象形文字的残根余孽’能爬出中世纪的茅坑,多少算是救了汉字”,汉字得以存留离不开胡适,是他救了汉字,也救了中华民族的国运,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承载文明的江河”。
D.汉字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有“甘心愚昧”的中国百姓,是他们挽汉字茅坑于既倒,从而让汉字躲过了劫难,的确“愚昧”可以“图存”与发展,保守主义的金贵不容忽视。

E.文章倒数第3段写了中国大多数激进知识分子赶时髦、废汉字、走罗马和拉丁化都让人冒一身冷汗,语言犀利又不乏幽默,读来发人深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1题
太空探索引领人类进步
每一点进步,都是一次艰辛的跨越
50年前的10月,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1961年4月,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造访太空的人。8年后的7月21日,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个足印时,这位美国宇航员留下了一句载入人类史册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如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1971年6月,苏联3名宇航员在飞船气压阀失效时因为缺乏航天服的保护而死亡;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壮志未酬的宇航员,在万众瞩目中献身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它的第28次飞行返程途中突然解体,只差16分钟就能踏上地球的7名宇航员全部牺牲。在人类迄今开展的123次月球探测中,成功率不到50%。
但是,牺牲从来没有阻挡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
“人类的太空探索,不仅仅是为了圆一个古老的飞天之梦,更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疆域的拓展。”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
正如叶培建所说,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今天,飞速发展的空间技术正日益渗透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在叶培建将近40年的航天事业生涯中,参与研制的数十颗卫星同样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的在太空中对地球开展资源调查与监测,有的在监测气象和局部环境的变化,有的在监测地震和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
没有人知道我们能走多远
航天事业发展到今天,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科学探测。就如同面对大海,我们的心胸变得开阔一样,面对无垠的太空,人类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对自身家园、自身命运的思考多了一份理性。
现代航天事业的发端,原本源自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但如今,美俄两国携手共建国际太空站,在太空领域正在进行着日益紧密合作。人类攀登科技高峰的文明成果,就像永恒的星光,映衬出了大国争霸的浅薄。
今天,航天领域的合作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来自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航天专家,出现在了中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场的观礼台上。在不远的将来,从嫦娥一号卫星上传来的数据,将被全世界的科学家共享。
寂寞嫦娥舒广袖,传说中的嫦娥也许在广寒宫中寂寞一生。但嫦娥一号卫星并不孤单——就在她奔向月球的时候,行走在太空中的各类飞行器达上千颗。美国科学家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目前已经飞行到距离太阳150亿公里的地方。根据传回的数据分析,它正在脱离太阳系,真正进入银河系的空间,成为人类发射的跑得最远的航天器。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太空探索,没有人知道我们能走多远,能走多快。”
很多年之前,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他后来死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被人们问及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的回答意味深长:“因为山就在那儿。”珠峰就在那儿,太空就在那儿,月球和其他行星就在那儿,人类获得知识与进步的希望就在那儿。
——这,也许就是中国开始“嫦娥奔月”的终极目的之所在。
19.文中提到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20.人类进行太空探索有什么意义?试作简要概括。(5分)



21.1971年6月,苏联3名宇航员在飞船气压阀失效时死亡;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程途中解体……因此,作者发出了太空探索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一次艰辛的跨越”的感叹。请结合你的经历或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18题。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
阮殿文
这话本应该这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但细细一想,觉得这样说也有道理。
没有离开过故乡,没有感受到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跟没有故乡又有什么两样呢?
身在故乡,日子久了,你会觉得故乡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一百八十层地狱,是每个失眠的夜晚一分一秒数着过的挣扎。这时的远方,则是音乐,是舞蹈,是天堂,是仙境,是沙滩,是海浪,是清风,是明月,是细雨,是彩虹,是陶醉,是浪漫,是鸟儿的歌唱,是草原的翠绿与辽阔,是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于是,被你在婴儿时搁置起来的梦想的翅膀开始展开,开始跃跃欲飞。你要挣脱绳索,你要砸破牢笼,你要离开火焰山离开沼泽地离开这个让你虽生如死的地狱。你开始背叛和你一起长大的、你现在可以在下面乘凉的小树,你开始背叛给了你很多乐趣的大白狗,你开始背叛为你解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渴的水井,你开始背叛故乡的人——你一心想遗弃他们,只为走进远方那个被你编织了千百遍的场景。
你觉得自己是属于那个场景的,而不属于眼前巴掌之地。
一个天刚蒙蒙亮的清晨,你终于走了,头也不回,就背一个小包,别的什么也没带。似乎这里的一切都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都在远方,且已经在远方等着你了。
你走得很干脆,像英雄出征。
故乡就这样输给了远方。
终于在离故乡很远的地方呆了下来,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再两年……你终于呆不住了,你终于想起了故乡,你终于发觉故乡离你太遥远,你身在故乡时,远方离你都没有这么遥远。你想靠近它,却早已无法靠近,梦中都很难抵达。
这时候,你突然发觉已身在其中的远方是牢笼,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一百八十层地狱。而此刻的故乡,则成了你的音乐,你的舞蹈,你的沙滩你的海浪,你的清风你的明月,你的细雨你的彩虹,你的鸟儿的歌唱,你的草原的翠绿与辽阔,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于是,你准备展开帮助你离开故乡的翅膀,准备在一夜之间——最好是眨眼之间——就飞回那个暖乎乎的地方。而这时,你突然发现翅膀不在了。你找遍了全身,还是没有。你摸摸自己的肩膀,摸摸自己的手臂,摸摸自己的手指和面孔,一切已经面目全非,你已经不再是原初的你。
你当然不知道翅膀是怎么离开你的,尤其是为什么离开你的。是呀,只因你一度沉醉于你已身在其中的远方而无暇照顾,翅膀在黯然神伤中回到了它起飞的地方。因为它只属于故乡。
故乡是诞生梦想之翅的地方,远方则是消解梦想之翅的地方。
梦想之翅不愿意被消解,就自己回去了。
你蹲在地上,你哭,你揩着眼角的泪水,谁也看不见。远方能让你尽情地流泪,却不会为你揩擦泪水。不像在故乡,那么多的目光看着你,那么多的手伸过来,你还没发现自己有泪,就已经有人为你擦干了。
你终于知道了故乡是什么味儿,也知道了远方是什么味儿。于是你开心地笑,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你安慰自己说,不幸福的人,是那些没有故乡的人或是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还不知道故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除非他们也像你一样把故乡丢失。
此刻,你一下子发现,故乡的每一草一木都是自己的一个亲人,随便抱着故乡的一棵柳树,你都会毫不犹豫地叫上一声娘。甚至那曾经伤害过你和你曾经伤害过的姑娘,你也一下子想把她们紧紧拥抱,从此不想再放手。
这一次,远方输给了故乡。
你终于像个乞讨者突然获得了一块黄金一样,在一个无人的夜晚,独自向家的方向走去。你想,你的脚就是翅膀,你愿意这样走回故乡,哪怕累死在返乡的路上,也值得。(选自2006年11期《散文》)
16、为什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17、作者前面说“故乡就这样输给了远方”,后面又说“这一次,远方输给了故乡”。联系原文分析故乡“输”“赢”的原因。


18、离开故乡时“你走得很干脆,像英雄出征”,回故乡时“你终于像个乞讨者突然获得了一块黄金一样,在一个无人的夜晚,独自向家的方向走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地图上的长城唐晓峰
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交通线,但无论是画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画环境资源地图,都要习惯地标上它。看来,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的东西。
中国人画长城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翻检一下古代的地图,发现宋代的一幅《华夷图》上已经有了长城。《华夷图》是刻在一块石版(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上的,石版的另一面还刻有一幅《禹迹图》。两幅图为同一年(1136年)所刻。奇怪的是,《华夷图》是倒刻,即头朝下的。两幅图面貌很不一样,河流、海洋的画法大为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禹迹图》上没有长城,《华夷图》上则不但华北有长城,西部居然也有长城(这是汉长城的一段),符号取城墙上的垛口状,一看就明白。《华夷图》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全国地图之一。有学者推测,《华夷图》很可能是根据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制的,但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早已失传,上面有没有长城,已无法确知。在今日尚存的其他宋代全国地图上,大多也画长城,如《历代地理指掌图》,包含40多幅,几乎张张画有长城。看来,地图上画长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了。
宋代并不是一个修建长城或利用长城进行防御的朝代,但宋人的地图上却普遍出现长城,这说明什么?长城是一个人类遗迹,绵延甚远,跨越巨大空间;地理表现直观而强烈,绘制地图的人几乎无法回避它,这可能是地图上出现长城的基本原因。对前朝留下的老长城,宋人时有感慨,“三朝幸望人倾祷,寿与长城俱老”(吴则礼《绛都春》)。又说: “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宋人面对老长城,又不仅仅是怀古,北方“胡马”(女真人)威胁犹在,两宫(徽、钦二宗)幽陷未安,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据说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上面如果也绘有长城,则其意义之大就更加客观了。
传世的金朝《陕西五路之图》及后来之明清各朝的地图都有长城者,渐成一种不易的传统。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在中国历史中时兴时灭,有些王朝没有修筑也没有使用过长城,但有关长城的知识、议论,借助长城而抒发的对北方边塞的情感,如同长城的遗迹一样,从没有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头。从地图的技术角度说,长城的走向比山脉清晰,比河流稳定,是难得的地理坐标。清康熙皇帝推进实测地图的编制,首次实验性测量就是邀法国人白晋从京师北部长城地带开始的。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人们发现长城蜿蜒的身躯与起伏的山脉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样一个穷极视野尚不能尽收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在地图上不表现是一个缺憾。中国人绘制的地图上有长城,就连美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也要插上长城的“小像”。可见长城在人们心中所占据的地位。(节录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5)
12.属于“在地图上画长城已定型”的依据的是
A.1136年所刻的《禹迹图》B.1136年所刻的《华夷图》
C.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D.宋代的《历代地理指掌图》
1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一致的两项是
A.翻检古代地图发现,中国人在地图上画长城的习惯源于宋代的《华夷图》。
B.《华夷图》与《禹迹图》虽同刻于1136年,但估计两者的来源并不相同。
C.在宋代的全国地图上大多有长城,可见在地图标画长城的做法定型于宋代。
D.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更具有重大意义。
E.自秦汉以后,长城已经失去其军事地理作用,但它的价值并未因此而消失。
F.长城不仅是一处人类遗迹和一种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
14.长城对于宋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15.分点概述长城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东西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9~21题
清 远 农 村 留 守 儿 童 调 查
“让孩子留守是痛苦无奈的选择”
“其实我们也知道父母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会带来负面影响,但这是痛苦无奈的选择。”家住英德市大湾镇某山村的陈有强夫妇感慨良多。他家有1个12岁的儿子和1个8岁的女儿。由于家里田地少,除养几头猪外基本无其他副业收入,在小女儿断奶后,就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抚养,夫妇俩到了深圳打工,一干就是7年多。每半年夫妻俩才轮流回家一二天。7年过去了,夫妻俩好不容易挣到了几万元,去年回家盖起了新楼,并添置了一批家用电器,令村里人很是羡慕,可谁知他夫妻俩心里的痛:由于他俩长年不在家,两个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似乎都很陌生,大儿子经常逃学,小小年纪学会了抽烟饮酒,更甚的是,去年底在个别小混混的唆使下竟然干起了偷电缆的勾当……“真是得不偿失啊!”陈有强感叹道。“我们也多次想把两个孩子带到深圳来一起生活和读书,但昂贵的借读费和各种学杂费令我们难以承受,加上特区的屋租贵,7年来我们一直住集体宿舍,没想到孩子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他下了决心,夫妻俩再干半年就辞职回家乡的县城打泥水工,以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留守儿童的“缺”与“失”
多年来从事妇女儿童权益工作的清远市妇联干部朱寿娣说,由于留守儿童有的半年甚至一二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长期的分离使这些孩子几乎失去了享受父爱母爱的权利,父母与孩子的感情疏离。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外辅导“失缺”。留守学龄前儿童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大多数是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据连南瑶族自治县某小学的李校长介绍,该校230名学生,留守学生有105名,他们的学习成绩明显靠后。也许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有的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没动力。二是思想状况不佳。据清远市妇联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造成性格放纵、随意,一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因为自己不在子女身边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想从物质和金钱方面尽量满足其要求,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更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一些出外打工的父母,挣不到什么钱,导致其孩子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课外活动及购买课外书籍,这部分孩子思想比较封闭,心理承受能力差。三是孤独心理渐强。隔代监护和亲友代管,教育方法往往比较简单,常常使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个别严重者还会有自闭症。
大龄留守女孩受到性侵害
更令人担忧的是,留守儿童的安全无法得到有力保障,据清远市公安部门反映,近年来该市发生的多起被拐卖儿童案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此外,大龄留守女童的性侵害问题也时有发生。该市某中学1名13岁的女学生,父母均在外打工,一次晚自修回家路上被本村一男青年强奸后,因屈辱害羞不敢向爷爷透露,直至怀孕快生产时才被发现;另有某中学3男3女的初中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住偏僻山村,年纪较大的1名男学生家中只有1个盲眼的老奶奶,因没人管束,节假日无聊时,经常邀其他5名男女同学到家唱歌、跳舞、抽烟、喝酒,最后发展到3男3女同吃同睡混居的地步。一些离校大龄留守儿童更是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是的状态,也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
(选自2008年3月31日《南方日报》,记者:梁有华,特约通讯员:唐春梅;有删改)
19、为什么说“让孩子留守是痛苦无奈的选择” ?请根据第一段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20、结合文义,概括分析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21、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亟待社会关注,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预测,你认为怎样才能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18题
最后一趟生意
这是一个战火和硝烟密布的国家,有一次轰炸结束以后,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出现在沙漠上空。
哈伊是一个出租车司机,这天正开着他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使,道路的两旁,处处可见坐满外国士兵的坦克车。哈伊边开车边在心里咒骂:“该死的战争!”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集市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哈伊转头看看驾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让他感到欣慰,他自言自语的说:“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我把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旁停着不少坦克,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旁。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哈伊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剩下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来?到哪里去?”
哈伊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不太流利的回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
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问道:“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很快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神情挺满意,他看到了车里的相框,问:“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大。”
哈伊看了看那外国士兵,仍然微笑的回答说:“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了,我不想干了。”
那个士兵大概是很久都没遇上对他微笑的本地居民了,所以他的心情不错,靠在车窗上,说:“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放心的回来开车了。”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士兵摇摇头,说:“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他忽然想起什么,问:“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哈伊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士兵,还有他身后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哈伊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因为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
然后,哈伊按下了引爆炸弹的按钮。
注:故事背景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期。
16.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 “最后一趟生意”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


17.相框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8.你如何看待哈伊的自杀性袭击行动与外国士兵对哈伊的亲切态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