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太空行走
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氮。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氮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氮。这些氮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肪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1.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大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
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
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
下列对“太空行走”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失重环境中行走,其范围是立体的,可以飘飞到任何地方。
B.航天员在密封座舱外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中行走,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
C.航天员在重力和大气环境与地球的重力和大气环境悬殊的月球、木星等其他天体上行走。
D.航天员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行走。

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吸纯氧排氮或者提高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C.如果舱内氮气的含量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则需吸3小时纯氧。
D.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乏传播声音的空气,须借助无线电背包与同事联系。
B.没有任何参照物,不易确定正确的方向。
C.没有空气阻力,行走起来轻飘飘的。
D.易遭受微流星体伤害,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因为是在失重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可以“倒走横行”。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倒可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C.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由于没有空气阻力,重力也只有地球重力的1/6,所以与在地面行走一样,而且是“健步如飞”。
D.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气带来的阻力,那么航天员在木星上行走就不会陷入“动弹不得”的窘境。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观见审”,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两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就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瞰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旁人难于意会。释祩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
请分条概括新批评家在研究旧传统作品时具备的优点。(不超过15字)
“术语”、“黑话”、“假定”,在文中的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
作者与释祩宏的论证方法有何共同之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释祩宏《竹窗随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青花蓝
刘英敏
①若说中国红是从太阳上采撷的,那么,青花蓝就是在泥土中绽放的。若说中国红是中国的“动”色, 则青花蓝是中国的“静”色。一动一静,中国有味。她兼具儒家的温度、道家的洒脱和墨家的勤朴。她是素与雅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国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颜色。中国的士,“居庙堂之高”时,往往喜欢黄金黄;“处江湖之远”时,往往喜欢水墨黑;但他们内心深处喜爱青花蓝
②农业中国,以“土”为其“五方”之中心。 青花瓷,脱胎于土,成型于火,获生命于青花蓝。因此说,青花蓝是泥土中绽放出来的。瓷,或者说青花瓷,是另一个中国。瓷的本性是刚的(虽然她不像刀,不具侵略性)——一旦“玉碎”,却化为片片刀锋,虽千百载也不腐。而铁枪、钢刀,几十年风雨就腐烂了。
③周杰伦的歌《青花瓷》留恋、咏叹青花瓷。 “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七绝·青花》)。“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慢拂弦,岁月浮华,一梦千年。可参造化天地妙,无极由来太极添。太极添,业火凝炼,玲珑惊艳。”(《忆秦娥·青花瓷》)两位无名者的青花瓷诗词,甚合吾意。
④农业中国男耕女织,织的就是蓝印花布。她也是从花儿——棉花中走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战国时国人已从蓼蓝草中提取“靛青”染色。解放后不写小说写服装史的沈从文考证:“……后来逐渐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以布抹灰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蓝印花布为世所重在宋,盛行于明、清。青花瓷予国人以刚、以饱,蓝印花布予国人以柔、以温。千百年,蓝印花布做衣裳、被套、蚊帐、婴儿的襁褓、行者的包袱……她比粗陋的麻布细暖,她无绸缎、毛皮的高贵,但她予千千万万布衣以尊严,还有欢和爱。如今,蓝印花布在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才较常见,并且是珍稀旅游纪念品了。
⑤蓝底白花,以斑点的粗细、疏朗组合而成,如星空闪烁,一种悠远、宁静的气息袅袅而来。她兼有少妇的端庄和少女的俏皮。她天性属于山清水秀的江南:温婉白美的女子,“缓缓地”穿上这种蓝得清纯,白得朴实的布衣,秀气不落凡俗,典雅不失明快,款款地走来……那才是个美不胜收的南中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好一个如茵绿草与蓝印花布作大背景的红火江南。
⑥蓝印花布,还有团扇、青瓷、宣纸、毛笔、线装书、油灯、油纸伞、秦砖汉瓦、儒家礼仪等绘就的岁月,一步三回首,远去了……
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也是蓝天和大海的容颜,是中华的“基准色”与活力源泉。
(选自2015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请简要说明第一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行文层次。
请结合文意,阐释文末“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梨花
阿来
①“雨打梨花深闭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都是吟咏梨花的诗句。循着这些诗句所暗示的情感路径,我自己也来发现梨花的美丽。依我个人的趣味,在同属蔷薇科的春花中,梨花最美。
②梨花的白是一种真正的纯净的白。原因在于它相较其他蔷薇花更厚一些的花瓣。白色花瓣太薄,就会被花萼的颜色所映照,白色中便渗入了别的色光。杏花的花萼是棕红的,花瓣便白中泛红。李花花萼为绿色,白光中便泛出如玉的绿来。梨花被长长的绿色花柄举起来,相较花冠显得狭小的萼片的绿色就无法透过厚实的花瓣。于是,眼前五枚花瓣组成的花冠便只是一片纯净清洁的白色了。这白色还有一个特别之外,就是不像别的白色花那样反射阳光。而是吸引着阳光,使那白色变成了一团凝固的光。十朵二十朵由长长的绿色花柄托举着,簇拥在枝头。而这如丝如玉的白中,还有非常漂亮的红色点缀。花将开未开之时,花蕾松动开了,就要绽放的花蕾边上晕着一线浅浅的红。花朵盛开了,散发隐隐的香气了,引来蜂蝶了,白色花冠中心簇生的雄蕊上,花丝顶着一点一点的红色花药。古希腊的天神宙斯说过:“只有短暂易逝的,才被我造得如此美轮美奂!”难怪古人写梨花都会有些油然而生的惆怅。面对过于美丽的东西,人很容易会生出对于造物神奇的感叹。
③梨树虽是人类成功驯化的植物之一,但还没有驯化成一种仅仅只提供花的观赏性而不结果实的那种纯粹的园林植物。也就是说,梨在这个世界上,虽也年年开放洁白如云的花朵,但还会结下累累的香甜果实。
④在今天,我们的城市中,任何一种结出甜蜜的果实的植物的出现,肯定是对市民道德水准的一个巨大挑战。所以,园丁们只植下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站立在身边。至于那些引诱我们时时想伸手的,又会于伸手的同时自感道德危机的果树就自然只能生长在城外乡下了。梨树虽然花朵胜雪,繁盛时漾在半空如云如雾,更能妆点我们的生活,园丁们也不大会给它发放入城证,让其摇着满枝果实让脆弱的人性接受残酷考验。
⑤最近在罗马,常见街边树上挂着黄澄澄的柠檬与橙子,觉得也非常好看——挂果的树与开花的树相比,也自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但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只是有点遗憾,为什么结果的树就不能站在我们城市的中间,散布比花香更为持久的果香?
⑥植物园中有几株苍老的梨树。那天坐在树荫下,望着开花的梨树出神。和蔷薇科的其它春天盛放的品种相比,梨树的枝干又最为虬曲苍老。最显眼的,是梨树厚厚的树皮,黝黑,深深龟裂,主干如此,分枝也如此,更显出枝头花朵娇嫩脆弱的美丽。仿佛是为了增加人这种的感慨,梨树自己也未制造苍老与娇美的强烈对比。
⑦一个德国植物学家说过,花是人类情感最古老的信使,让我们在观赏的同时看到自己情感深处的秘密。梨树就是这样,从最显老的枝干上,捧举出最纯净娇美的花朵,让人深味生命的秘密——让人的情感在欣喜的同时又感到悲伤
(选自《草木的理想国》,有删改)
文章开头作者引用唐宋诗人咏梨花的诗句,有何用意?
第②段画线句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梨花的?请简要分析。
第⑤段作者写罗马街边树上所见的风景有什么作用?
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传奇童星——秀兰·邓波儿
秀兰·邓波儿的一生堪称传奇,是一个多年不老的神话。因为她,才使儿童演员真正成为明星,受到众人的关注。无论男女老少,不论国籍语言,他们爱她,爱她蜷曲的头发、甜甜的小酒窝、亮晶晶的大眼睛、欢快的歌舞。她像天使一样给人们带来了欢笑,驱散了人们心中的忧愁,让人感受到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
1928年4月23日,邓波儿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邓波儿之所以能成为明星,她的母亲功不可没,因为年轻时曾向往银幕生活未能如愿,她便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培养女儿上。婴儿时的邓波儿就已经显露出天使般的甜美模样,并且遗传了父母的才华,不但有着出色的嗓音,而且表现出惊人的动作协调性。母亲喜欢跳舞,就教她跳舞,3岁时,还安排她进入米格林幼儿舞蹈学校接受训练,这是好莱坞星探经常出入的地方。4岁时,她被导演看中,拍摄了系列片《小听差》。5岁的她签约了世纪福克斯公司。6岁时,她因在《起立欢呼》中出色的歌舞表演崭露头角。仅在这一年,她就为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了10余部影片,其中《亮眼睛》一片使秀兰·邓波儿一跃成为众人皆知的小明星,她的歌声也家喻户晓。1935年2月,年仅7岁的秀兰·邓波儿接过奥斯卡特别金像奖。并成为有史以来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孩子。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邓波儿也许是最符合这个标准的。但成名过早是要付出代价的。成年以后,邓波儿回忆起她的童年时曾说,我只过了两年懒惰的婴儿生活,以后就一直在工作了。6岁那年我就不相信真的有圣诞老人了,那天,妈妈带我到一家百货商店去看圣诞老人,可圣诞老人却让我给他签名。小小年纪的她,每天必须工作5个小时,周末通常在8个小时以上,此外还要每天跟私人老师学习3个小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银幕上的小天使除了小小年纪就创造了演艺事业的辉煌之外,在成年之后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华彩篇章。
20世纪60年代起,秀兰·邓波儿开始活跃在美国的政治舞台。1969年,尼克松任命她为第24届联合国大会代表。1974年福特总统当政期间,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加纳女大使,两年后又担任国务院礼宾司司长。对于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此要职的女性,福特总统的评价是“一流”。
70年代,邓波儿患上了乳腺癌,她勇敢面对,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乳腺癌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还是一种难防难治的疾病,特别是要切除乳房,这是令很多女患者最不能接受的。但是邓波儿不仅做了手术,还在电视节目中向公众袒露了病史,她成为第一个勇于公开病情并倡议防治乳腺癌的名人。当人们问她如何与乳腺癌作斗争时,她答道:如果什么也不做,情况只能变得更坏,我相信上帝和我的医生。对患有同样疾病的妇女,她的忠告是:不要害怕,不要坐在家里等,要去医院积极治疗。正是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使她战胜了病魔,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很多患乳腺癌的妇女也转变了看法,不再羞于谈及病情,也不再不敢接受手术治疗了。
2006年1月29日晚,第12届美国演员公会奖在洛杉矶圣殿礼堂揭晓,秀兰·邓波儿被美国演员公会授予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她在演艺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在人道主义事业方面作出的贡献。美国演员工会主席梅莉莎·吉伯特在致辞中说,我想不出有谁比秀兰·邓波儿更适合接受今年的终身成就奖了。她对美国娱乐事业作出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她对全世界的贡献更是鼓舞人心。她的生活是如此不平凡,在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作为一个演员而家喻户晓。此后她又作为一名外交官为国家服务30年。每件事,她都努力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好。她向人们展示了优雅、智慧和果敢,当然还有同情心和勇气。她是我孩童时的偶像,至今仍是。在当晚的颁奖仪式上,78岁的邓波儿对台下的观众开玩笑说:对于那些想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演员们,我的建议是,要尽早出道。对当今的年轻人,她的建议是:要做一个勇敢和纯洁的人。要听从你自己内心的召唤,不要受外界影响,要做一个真我。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邓波儿幼年就得到了母亲的正确的教育引导,为了实现母亲年轻时的梦想,她刻苦努力,终于获得了演出的机会和演艺事业的成功。
B.文章以邓波儿童年成名、担任外交官和与癌症作斗争等相关内容为素材,为我们介绍了她传奇的一生,使我们对她有了深入的了解。
C.鉴于邓波儿在演艺方面的巨大名声和巨大成就,美国演员公会授予她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上,演员公会主席对她做出了极高评价。
D.文章说成名太早是要付出代价的。邓波儿的代价就是减少了童年的天真与快乐,也因为劳累过度而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她中年患上乳腺癌。

E.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正面描写表现了传主成名的过程,侧面描写多是借助他人评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邓波儿在演艺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在作者笔下,邓波儿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邓波儿被誉为传奇人物,她的传奇之处有哪些?她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①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②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③“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④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⑤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⑥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⑦“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⑧“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⑨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⑩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⑪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⑫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⑬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⑭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⑮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⑯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⑰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⑱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⑲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⑳“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译林》2010年第2期,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B.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绳索”写得充满真实感,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对胡安爬绳索的过程描写也很真实。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这样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D.对比鲜明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看起来不可能发生的行为,就是通过胡安和“我”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E.小说中的“绳索”象征意义丰富,象征着成人缺失的童年好奇本能、象征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或理想等内容。
第⑬⑭段的插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最后两段安排七十年后寻找绳索的情节,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