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观见审”,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两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就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瞰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旁人难于意会。释祩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请分条概括新批评家在研究旧传统作品时具备的优点。(不超过15字)
“术语”、“黑话”、“假定”,在文中的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
作者与释祩宏的论证方法有何共同之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释祩宏《竹窗随笔》?
美丽的嘉荫
苇岸
踏上嘉荫的土地,我便被它的天空和云震动了。这里仿佛是一个尚未启用的世界,我所置身的空间纯净、明澈、悠远,事物以初始的原色朗朗呈现。深邃的天穹笼罩在我的头顶,低垂的蓝色边缘一直弯向大地外面,我可以看到团团白云,像悠悠的牧群漫上坡地,在天地的尽头涌现。尽管北面的地平线与南面的地平线在视觉上是等距的,一种固有的意识仍然使我觉得,南方非常遥远,而北方就在我脚下这片地域。我的“北方”的观念无法越过江去,再向远处延伸,我感到我已经来到了陆地的某个端点。看着周围那些千姿百态的云团,每观察一个,都会使我想起某种动物,我甚至能够分辨出它们各自的四肢和面目。它们的神态虽然狰狞,但都温驯地匍匐在地平线上方,我注视了很久,从未见它们跑到天空的中央。它们就像一群从林中跑出饮水的野兽,静静地围着一口清澈的池塘。
蓝色的黑龙江,在北方的8月缓缓流淌。看到一条河流,仿佛看到一群迁徙的候鸟,总使我想到许多东西。想到它的起源;想到它路过的地方、遇见的事情;想到它将要路过的地方、将要遇见的事情;想到它或悲或喜的结局。想到法国诗人勒内·夏尔“具有一颗决不被这疯狂的监狱世界摧毁的心的河流/使我们对天边的群峰保持狂热和友善的流”(《索尔格》)的颂歌诗句。河流给我们带来了遥远之地森林和土地温馨的气息,带来了异域的城镇与村庄美丽的映象。我常常想,无论什么时候来到河流旁,即使此刻深怀苦楚,我也应当微笑,让它把一个陌生人的善意与祝福带到远方,使下游的人们同我一样,对上游充满美好的憧憬和遐想。
嘉荫仿佛是一个蹲在黑龙江边上的猎人,它的背后,是莽莽苍苍的小兴安岭。我不了解嘉荫的历史,不知道它诞生的时日和背景,我所看到的是一座美丽清静的河边小镇。走近它,我感到很温暖。这温暖的感觉,不仅来自它橘黄的色调,双层门窗的屋舍及每个院落的桦木段垛,更来自它温和的居民。走在嘉荫的街上,即使你的感官天性迟钝,你也会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所打动。从人们的神态和表情我能够看出,只要你开口,他们会乐于回答你任何问题;只要你请求,他们会给予你任何的帮助。以后我还会走很多地方,但这样令人感动的地方,我将终生难忘。
在嘉荫江岸的堤下,汛期过后,便裸露出一片狭长平坦的沙滩,积满沙砾和细屑的卵石。边民在这里网鱼、洗澡、冲涮家什,妇女们将洗净的衣物晾在光洁的石子上,拖运原木的江轮停泊在一旁。在江水遥遥的对岸,散落着一排醒目的白房子,阔大方正,它们沿江而列,仿佛在同此岸的嘉荫小镇相互呼应。那里偶尔会传过几声狗吠或若断若续的歌声。一种浓郁的家园氛围,一种和平的生活气息,弥漫在河水两岸的寥廓空间。
嘉荫,这是一个民族称作北方而另一个民族称作南方的地方。站在黑龙江岸,我总觉得就好像站在了天边。对我来讲,东方、西方和南方意味着道路,可以行走;而北方则意味着墙,意味着不存在。在我的空间意识里,无论我怎样努力也无法形成完整的四方概念。望着越江而过的一只鸟或一块云,我很自卑。我想得很远,我相信像人类的许多梦想在漫长的历史上逐渐实现那样,总有一天人类会共同拥有一个北方和南方,共同拥有一个东方和西方。那时人们走在大陆上,如同走在自己的院子里一样。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示嘉荫的独特的美丽的?请分条概括。
文章开头一段是如何描写嘉荫的天空和白云的?作者描写嘉荫的天空和白云的作用是什么?
“无论什么时候来到河流旁,即使此刻深怀苦楚,我也应当微笑”。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望着越江而过的一只鸟或一块云,我很自卑。”作者为什么会感到自卑?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等待着风起的日子
吴光辉
①黄栌那鲜红如火的树叶是它生命的最后华章,此前它是黄色的青春,此后它是枯萎的凋零。它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最终结局,也要充分展示一番自己的成熟之美,用自己最后的辉煌去迎接死亡,红叶的最后年华犹如天鹅之死。
②我迈上太行奇峡群的山门,就一脚跨进了秋天,一脚跨进了由红叶渲染而成的版画之中。那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大片一大片艳丽夺目的红叶,就是巍峨太行胸前的装饰,就是铁血太行内心的柔情,更是八百里太行飘逸不散的魂。
③早晨站在山脚遥望,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就像给这直插云霄的太行峡谷群,用大写意的手法点缀的朱砂;而中午登上双驼峰扶着栏栅朝下俯视,透过缭绕在群山之间的白云,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却又像一缕缕红霞。当我走近它们,看到它们从峡谷的石缝之间顽强执著地攀岩而起,居然全都生长得树干粗壮、枝桠纵横、蓬勃茂盛。它们每一根枝条都延伸出无数只椭圆形红叶,每一片红叶都迎着轻柔的山风摇摆出它们生命的最后热情,又哗哗作响地留下了无数个细言碎语。那是它们在与树干作最后的生死诀别。
④黄栌是一种落叶灌木,最高能长至七八米,树冠呈圆形,到了秋天长出了满身的红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红色华盖。这种树耐得住干旱寒冷和瘠薄土壤,所以它能在太行山生长。它春季开出黄绿色的小花儿,生出淡紫色羽毛一般的花梗,远远地望去犹如万缕罗纱缭绕,故而又有了“烟树”之美称,到了夏天果核便会坠满枝头。毫无疑问,黄栌的一生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秋天的红叶。因此,黄栌树又被称为红叶树。它在太行奇峡群里比比皆是,断崖绝壁,万丈深渊,坡坡岭岭,沟沟壑壑,如火如荼,如血如丹。它们红遍了情人峰,红遍了赤叶溪,红遍了龙首崖,红遍了流水峡,红遍了神鹰岩。她们在幽静的山谷中坦然地迎接着风起的日子。
⑤于我看来,在红叶们浓妆艳抹的浪漫和凄美之中,蕴含着一种悲剧美学的生命意义。我登太行是深秋季节,早已万山红遍,落叶缤纷,正是红叶蔚为壮观的时候。已经变冷的寒风在太行峡谷之间徘徊,我想这一阵阵轻风肯定是来给美丽的红叶报信的,风让美女一般的红叶站在她们生命的枝头在弥留之际作最后的诀别。接着一阵又一阵呼啸的山风,拉开了架势发出尖叫从山外狂奔而来,无数只红叶便纷纷告别枝头,随风在峡谷之间飞舞起来。整个峡谷群到处都是飘扬着的红叶,漫山遍野,无边无际,像是下了一场红叶雪。离别枝头的红叶在山谷的四周上下飘飞,在青褐色的岩石衬托之下彰显出它们生命的光彩。
⑥无数只红叶伴着秋风的节奏,在峡谷之间的千米高空,上下飞舞着,左右翻转着,前后飘飞着,高低起伏着,快慢盘旋着,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这时,树上摇曳的,空中飞舞的,地上回旋的,全都是红叶的身影,太行奇峡群成了红叶的世界。
⑦这漫天飞舞的红叶上下翻腾的姿态,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浪漫,突然就觉得它们这时的心情压根儿就不是什么悲伤,而是那么的欢畅,那么的快乐。我想红叶们在天地之间飞翔时发出的哗哗声响,肯定是它们一路撒下的欢歌笑语。因为它们站在枝头时虽然拥有了生命,可它们与生俱来就没有自由,它们只能被牢牢地禁锢在枝条上,当它们脱落枝头之后,虽然没有了生命所必须的养分,可它们从此告别了禁锢,欢天喜地地飞向自己看过了千百遍却从未去过的宇宙天地,尽管它们只有片刻的欢愉,尽管它们很快就要死去。这时,我想起60 多年前太行山东麓狼牙山上的五位英雄那纵身一跳,他们义无反顾地从万丈悬崖跳落下去,就如同这红叶欢欣鼓舞地坠落枝头。眼前的红叶肯定就是英雄的魂,就是太行山的魂,否则英雄和红叶的品质为什么会如此相似?现在我才真正地理解红叶至死为什么还会如此的艳丽夺目,原来它们是为了自由去作最后的冲刺。(选自《文学报》,有删改)文章首段,作者笔调凝重地描绘出“红叶”的最后华章,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请赏析第③段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联系全文,回答文章为何以“等待着风起的日子”作标题?
作者说红叶“蕴含着一种悲剧美学的生命意义”,又说红叶“那么的欢畅、那么的快乐”,两者是否矛盾?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
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
B.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
D.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浙大保姆”——竺可桢
张 伟
①1936年4月7日,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着——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点见阳光。晚又雨。玉兰盛开,杏花落,寓中白樱花开。
②到浙大当校长,竺可桢开始并不愿意。一则他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则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又要同官场打交道,必将影响自己对地理、气象、物候的研究。但他实在不忍心浙大在动乱中走向衰落,于是毅然决定临危受命。这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③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温厚光辉”的。
④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表示不满,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微笑不语。后来,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长。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的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⑤这名校长,曾在除夕夜,全家吃发霉的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总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当宝贝儿啊。”
⑥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却都对竺可桢十分佩服。
⑦有人在评价竺可桢时说:“他的品德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净。”他的一名学生年迈时接受记者采访,有些陶醉地回忆竺可桢:“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⑧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内有各种政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定的学术、教育氛围”。
⑨他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十分反感,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不过,有一次,学生不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虽然他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到狱中看望他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要到庭旁听。
⑩1949年3月6日,竺可桢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有删改)第①段为什么要写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当天的日记内容?
文中的费巩和束星北有何共同特点?文中写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请解释第⑦段中“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在文中的含意。
竺可桢“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你对此怎样看待?
莫言自述:我平时是孙子 写作时色胆包天
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这个作家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一天三顿吃饺子。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我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 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
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因为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味道好极了”。
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和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我们山东高密这个地方,离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隔了三百多里路。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死人非常多。我们村子里最高纪录是一天死了18个人。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
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
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被人理解。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风快”。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而说“怪热”。
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有人说我为获奖,作品特意贴中国标签?什么是中国标签?我不知道。我在《檀香刑》后记里面说,我想在语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写给外国翻译家看。
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回忆大学生邻居的故事交待了作者文学梦想及文学概念的来源,也让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群众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状态有所感知。 |
B.为莫言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素材的是他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二十岁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去写了。 |
C.鬼神妖怪的各种传说在莫言的家乡很盛行,尤其是许多老人讲的鬼神故事对莫言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D.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少说,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
E.这篇文章是莫言被授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后的自述,平易如话家常,没有故作深沉的情感和晦涩的词汇,一如作者的小说语言一样平实朴素。文学创作的成功需要有作者有非凡的才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莫言的想象力是如何获得的?请结合全文概述。
文末“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如何理解莫言这句话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老托尔斯泰虽未曾得到诺奖,但他的言说成为诺奖一个隐蔽的信条———“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作为世界的基本细胞,作为主体感知的源头和存在的基础,村庄提供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基本图式,成为我们想象世界的首要依据。莫言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垦“高密东北乡”(莫言家乡的象征)的文学王国,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文学的启示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