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做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栝。
请回答:
(1)结合二战之前的典型史实,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4分)
(2)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是如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4分)
(3)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6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民主与科学在西方是以理性揭露宗教的黑暗统治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强敌压境的资本主义刺激下才开展起来。
——《陈旭麓学术文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出现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思想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一中所指“五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
(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诸侯王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目的。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自我调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儒家学说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能够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当时的“显学”,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的地位。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政治根源。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知识分子打开“新风气”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新风气”出现的原因。(4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在于“爱人知物”“爱躬知己”。唐朝时期的医学家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那些出于国计民生需要的科学研究,同样也是出于“仁”“孝”之德。
材料二 《黄帝内经》重视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以及气血、津液的有机联系,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整体。在对病源的诊断方面,它不仅注意身体内部机能的变化,还强调自然界的风、寒、署、湿、燥、火等反常现象对疾病的影响。它还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互为根本,此消彼长关系,认为施治的终极目的就是达到阴阳关系的协调平衡。
例如建筑,(中国)古人不仅看重建筑物本身的结构、 比例、 布局, 还特别看重它的坐落方位、 四周的山水风景等外部环境的配合,有着一门独特的卜宅学问——风水学。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分不清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因而科学与迷信常常成为混血儿。某些迷信观念在今天看来荒唐可笑,但客观上却曾对科学的发展起过积极推动作用。
(1)根据材料一回答,张仲景和孙思邈研究医学的动机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材料一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研究有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