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48题。
邂逅霍金
葛剑雄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宝,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的。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魁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注】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患有肌萎缩性脊骨光侧索硬化症。《时间简史》是他的科普著作。
4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从“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写起,客观再现霍金热现象,只是为了引出下文与霍金的邂逅,别无深意。 |
B.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霍金身体的残疾和目光的异乎寻常,从而突出了他超常的毅力、智慧和做人的尊严。 |
C.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深沉,耐人寻味,作者以饱蘸真情的笔墨表达了对霍金的敬仰之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
D.“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表现了剑桥人对霍金生存权利的尊重,作者认为这种尊重是霍金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 |
E.文章写霍金,却不局限于赞美霍金,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了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从而引发出对怎样尊重科学、尊重人的价值的思考。
46.从全文看,邂逅霍金前后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是:未见霍金前,___;见到霍金时,___;回味思考后,____。
47.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为什么说霍金是幸运的?请分条加以说明。
答:________
②文章结尾写了作者的期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
48.2002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的门票,而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请简评这种现象。字数60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调查报告,完成13—15题。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个案调查报告(节选)
一、相关研究回顾与研究设计
随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也陆续展开。蒋有慧对江西省4城市的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网情况总体是好的,但确有一少部分学生,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受到伤害。权朝鲁等对济南样本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黎嘉敏对广州市样本进行了调查,其结论也是积极的。这些调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当代中学生的网络生存状况;并对中学生上网的动机、上网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进行了分析;为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上述调查也部分涉及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但不够细致深入。对此,我们认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乃是有关行为问题的核心。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参照。
我们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选取长春市一所完全中学,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技术,在其初中和高中各随机抽取12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全部收回,其中初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3份,占85.2%;高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1份,占84.2%。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这是此次调查的重点,主要了解:①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程度②对待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态度③对网络诚信的态度④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态度⑤对网络行为的责任感。分别就各问题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一:对网络文明规范的理解程度统计结果
很了解 |
听说过,什么内容不太清楚 |
从没听过 |
|
初中(%) 高中(%) |
16.3 13.9 |
59.6 74.3 |
24.0 11.9 |
表二:对聊天骂人行为的态度统计结果
无所谓 |
别人先骂,可以回骂 |
无论如何 不该骂人 |
其他 |
|
初中(%) 高中(%) |
9.6 6.9 |
5.8 8.9 |
72.1 63.4 |
12.5 20.8 |
表三:在网上是否使用真实个人资料
不用 |
应该用 |
半真半假 |
其他 |
|
初中(%) 高中(%) |
25.0 21.8 |
16.0 15.8 |
45.0 53.5 |
14.0 0.9 |
表四:对偷看别人邮箱的看法
违法的 |
不违法但也不应该 |
说明网络技术高 |
其他 |
|
初中(%) 高中(%) |
54.8 70.2 |
31.7 25 |
8.7 1.9 |
4.8 2.9 |
表五:对在网络上散布假消息的看法
违法的 |
无所谓 |
不违法但也不应该 |
其他 |
|
初中(%) 高中(%) |
30.7 28.4 |
22.8 14.7 |
39.6 53.9 |
6.9 2.9 |
关于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我们选择了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来设计问题,但从回答情况看,令人担忧:合计有83.6%的初中生、86.2%的高中生对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从未听过”。中学生网络文明意识比较淡薄。而对于聊天时骂人现象的看法,过半数的学生采取反对态度,选“其它”者除未注明的外,也都持“厌恶”或“远离”的态度,但还有近20%的学生觉得无所谓或者“别人先骂你,你也可以骂他”。70%或以上的中学生在注册聊天时不用或使用半真半假的个人资料。这反映了网络社会中的诚信危机。
(二)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主要把网络作为开阔视野、快捷方便获取信息、与人沟通及展现自我的一条途径。如有学生说上网“可以透过小小的电脑来了解世界各地的消息”,“将许多难以实现的事变成了可能”,可以享受“一种‘地球村’的幸福”,“在文学网站上可随时发表文章,建立文集,不需等投稿再登的时间”等。但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把网络作为宣泄情感甚至逃避现实的舞台。如有的学生说,上网时“没人知道你是谁,也可以无所顾忌地说心事”“你在平常不愿做和不敢做的事情,在网络中都可以尽情发挥”,不会感到现实的残酷“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等。
13、就选段内容来看,不属于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的积极意义的一项是()
A. 有助于人们准确看待当代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
B. 有助于中学生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
C.为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和直接参照。
D.主要是为了就调查报告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4、根据调查与统计,对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属于选段中得出的结论的一项是()
A. 极大部分中学生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受到伤害。
B. 中学生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
C.中学生整体的网络道德状况比较令人满意,多数中学生对网络不文明行为能有正确的认识。
D.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学生对网络法规了解模糊,法律意识明显淡薄,法律责任感不强。
15、简答题:分析表四、表五的内容,在横线处写出结论性的文字。(请参照划线处“表二”结论文字的写法,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精神之树
张栓固
走过古柏掩映的神路,已感到无形的凉意扑面,世事的喧闹在思绪里一点点地远离。
在神路的引导下,我们走向这向往已久的老祖宗的庭院,跨越过青石牌坊,走过石桥,我和人们一道虔诚地扑进了千年智者老人的怀抱,充分地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沐浴,实质上那是一种慈祥,一种抚摸,一种虔诚。
千年庭院,青砖绿瓦,斗拱檐壁,更显出了它的厚重和深不可测,阳光透过森森古柏,稀疏的枝叶斑斑驳驳,交织出冥冥的云烟氤氲。头脑里蓦地没有了时常缠绕的世俗的浮躁,哪怕是一时的忘却+心灵也算是在这里寻找到了宁静,如同寻找到一座小憩的港湾。心不再有往时的漂泊和游离。我慢慢地移动着脚步,在一块块青砖绿瓦的瞩目中,在一棵棵古柏的身影下,但我无法走出它们的目光,也无法远离开这大山般的身影。我细细地翻阅着这目光这身姿,这部智慧的
巨书,真正地发现了自己的贫乏和渺小。
一种思想,一种学说,一种精神在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且成为规范人生的尺度,又在千百年中被发扬光大,它的伟大是显然的,是超越时空的,不是一代帝王,几个英雄所能包含得了的;反而,它却包含了一切帝王和英雄。
硕大的孔庙,几座庭院,除却座座巍峨的古老建筑,占据庭院世界的要属这一棵棵参天古柏。古柏相伴着岁月,相伴着历史走进了今天。它们老态龙钟了,却从没有自傲,没有以功臣者自居。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
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庭院每一棵古柏都如一幅生动的画,一首浓郁的诗,它们舒展身姿,或低眉浅唱,或浓荫如盖,或风骨遒劲。每一棵树下,我都不由自主地停步,细细地品读这枝叶,品读这风雨留下的无尽沧桑。
我想我是在翻阅着历史。翻阅着波澜壮阔的民族的历史,那般的浑埠.那般的莫测。那般的沉重,那般不屈不挠的意志,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面有—种精神,这精神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它平凡里有着伟大,简朴却耐人寻味。我站在树下,古柏作为背景。按下相机快门。留一个纪念。其实。何止是纪念,在这里我们已经领悟到一点什么。
大约从明朝开始,那些帝王们除了不断地来这里拜谒,还大兴土木,扩修庭院,建筑宫殿,每每都要立碑纪念。一座空林立的石碑后面,香火缭绕中,宏大的典礼下,虔诚的祈祷声里,究竟有几多的真诚呢?
更多的平民百姓来到这里,是要沾上文化的味道,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生活中一个文雅文明的人,希望走出愚昧,走出无知,让自身多一点高尚。而且这种意识正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接受。孔子这位儒文化的祖先,在他生
前,并不那久富有,并不那么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却使身后的岁月辉煌了。
万世师表,这一座无形却巍峨的丰碑永远地伫立在我们面前。
14.“世事的喧闹”在文中有什么含义?(6分)
15.从文中看,“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这句话意在赞颂什么?(4分)
16.本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从文中任举一例。点明手法并说明其作用。(6分)
17.你认为可否将本文的标题换成“孔庙游记”?请简述理由。
六、(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一7题。
保护雨林刻不容缓
新年伊始,巴西总统卢拉召开了专题内阁会议,讨论如何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
据巴西环境部统计,2007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了严重破坏,仅8月至12月短短的1个月里,就被毁掉70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巴西特大城市圣保罗的面积。
造成亚马孙热带雨林大面积被毁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农民受利益驱动毁林种田和伐木卖钱。进入2l世纪,全球粮食生产吃紧,粮价节节上升,特别是由于美国注重替代能源乙醇原料甘蔗的生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大为减少,国际市场
的大豆供不应求,价格也随之飙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巴西农民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另外,近些年来,人类对木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世界上的森林资源也越来越少,各国都盯着亚马孙这块世界上唯一保护得较完整的热带雨林,使巴西
的木材出口量不断加码。据统计,2007年巴西木材出口额达6.6亿美元,在农林产品出口中高居首位。
由于该地区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出发,对农民毁林种地听之任之,熟视无睹,巴西联邦政府已作出决定,收回亚马孙雨林周边两个州36个市镇砍伐森林的审批权,任何砍伐林木的许可证须由联邦政府直接颁发,同时派出联邦警察部队到亚马孙地区执法,以便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法律能够得到实施。
素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纵横南美洲北部8个国家.面积约7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热带雨林总面积的1/3。巴西境内有500多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70%。据科学家测定,亚马孙热带雨林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约占全球氧气总量的20%。这片雨林对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调节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上保护得较好的一片原始森林,但其面积正在日益缩减。近年来,雨林遭受破坏的速度非但没有被遏制住,还有加快的趋势,仅在1999年至2007年的8年间,就消失了近1 500平方公里。热带雨林的破坏加速了气候变暖,并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一位英国科学家警告说,如果不注重雨林的保护,随着树木死亡,土壤将被烈日烤干,雨林因此可能变成沙漠。这,绝不是危言耸听:2006年至2007年,拥有世界20%淡水量、世界水量最充沛的亚马孙河流域发生了干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选自2008年2月3日《人民日报》)
5.下列不属于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进入2l世纪,国际市场的大豆供不应求,价格也随之飙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巴西农民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B.近些年来,人类对木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世界上的森林资源也越来越少。
C.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出发,对农民毁林种地听之任之,熟视无睹。
D.2006年至2007年,亚马孙河流域发生了干旱,致使树木减少。
6.下列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素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上保护得较好的一片原始森林,但其面积也正在日益缩减。
B.热带雨林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约占全球氧气总量的20%,因此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C.一位英国科学家预测,亚马孙热带雨林随着水分的减少、树木的死亡,土壤将被烈日烤干,因此可能变成沙漠。
D.热带雨林的破坏加速了气候变暖。近年来,世界各地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就是证明。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信息的一项是 ( )
A.应该说在发展与环境保护、全局利益与地方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种种矛盾面前,巴西政府作出了坚决而又明确的表态。
B.亚马孙热带雨林不仅属于巴西,它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从自己做起,保护好它。
C.2007年是亚马孙热带雨林破坏最严重的一年,仅8月至12月短短的5个月里,就被毁掉70平方公里。
D.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占全球热带雨林总面积的1/3,拥有世界20%的淡水量。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19—21题。
生如夏花
在什邡市这个被称为“川西明珠”的地方,一江四河纵流全境,蓥华山巍峨秀丽。
21岁的向倩就生活在这里。远古地壳的剧烈运动,给什邡留下了一系列独特的地质奇观:飞来峰从数十公里以外飘来,大峡谷深逾千米。穿行其中,群山陡如刀削,山林郁郁葱葱,一副美不胜收的景象。当然,从学术角度讲,这个地方正属于龙门山断裂带,是一条待大“裂缝”: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
但不管如何,从地表上看,天地灵气仿佛集中在这里,向倩就像是这世外桃源中活跃的精灵。她刚参加工作8个月,在龙居小学还只是个见习老师。21岁的她喜欢唱英文歌,特别是那首《我心永恒》:
记得所有的感动,/星光下我们紧紧相拥。/无论是否能重逢,/我的心永远守候,/只盼来生与共……
尽管唱着爱情歌曲,可小姑娘还未品尝过恋爱的滋味儿;尽管工资只有区区700元,然而她尤其爱美。5月12日早晨升旗仪式,徐开波副校长记得特别清楚,小向老师就站在他前面。那天她一定是新烫了卷发,上身穿了件白T恤,下穿七分式的牛仔裤,脚穿旅游鞋,整个人显得特别精神,像个可爱的小精灵。
也是在这一天,造就了什邡奇秀景观,以百万年为计时单位的地质运动,突然又活跃起来。而且,这次活动太不同寻常,整个断裂带又被撕裂,地底下积攒千万年的能量,把山峰颠散,又把谷地填平。
这时候,向倩正在三楼的六(2)班教室里教孩子们唱歌。突然间,教学楼开始晃起来,地底下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如同闷雷在滚。房屋开始噼里啪啦地裂开,人被晃动的楼体甩来甩去。
这时,向倩的教室离楼梯口很近,她离教室门很近,其实她只需要跨一步,再走一步,耗时两秒,就能轻易越过那条“界线”。但她奋力一次次地飞跑,把学生拽着往楼梯口推!
①她的学生肖雪和向芹跑到走廊的时候,从教室的第二扇窗子里,又看见小向老师从教室的门口扑向教室后面,刹那间,楼轰然倒了。
5月13日深夜11点,龙居中心小学救援现场,天下着瓢泼大雨。救援官兵小心翼翼地搬开几块叠压在一起的水泥断梁,发现了一双粉红色的高跟凉鞋,小向老师的脚露出来了,当最后一块断壁被搬开时,官兵们惊呆了,一个面目全非的老师弓趴在地上,她的身子已经断成了两截,只有脚上那双漂亮的粉红色凉鞋,透露着青春的气息。而她的双臂呈大环抱状,双手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她的胸前,护着另一个孩子!
生死刹那间的过程,一下子展现在救援官兵们的眼前:在教学楼即将倒塌的那一瞬间,向倩突然发现教室后面还有3个学生,她立刻以百米冲刺速度冲过去,抓住3个孩子想冲回来,然而楼倒了,②在断梁砸下来的那一刻,她把3个孩子一把揽进了怀抱里……
“敬礼!”这些年轻的战士,大雨里齐刷刷举起右手,对一个可敬的教师表达军人最崇高的敬意!
再也听不到这一声“敬礼”的小向老师,生前最爱吃苹果,人长得恬静,圆圆的脸,笑起来也像苹果一样甜。她有一副好脾气,可偶尔也喜欢耍个小脾气。有一次她找徐校长请假想去城里参加本科函授考试。徐开波没准她假,气得她嘴巴撅了好半天。后来徐开波想起来给她“赔不是”,“借”她的英语发了个“sorry”短信,没想到人家回复说“我忘了”。等徐开波真的快忘了时,她却又没头没脑地发给他两个字“快乐”,搞得他哭笑不得。
向倩的家在离学校10公里外。徐开波家也在校外,每个星期五两个人常一起坐公交车离
校。有一次两个人坐在回家的汽车里,他说:“听说咱校园以前可是个坟地,你夜晚在校怕不怕鬼?”笑吟吟的向倩说:“咱可是百米冠军,什么‘鬼’能追得上我?两个人说着说着到站了,她掏出手机给父亲打电话让来接她,可父亲当天正好在开会,说没空接,她立马就在电话里嘟囔开了,缠得当爸的没办法。徐开波说:“你爸爸对你真好!”她却一脸的嗔怪,嘟囔着说:“那只是你的认为。”这个还略显青涩的小丫头呀,在这个生机勃发的初夏,她再也无法领会到爸爸的爱了。
5月28日,在向倩的家里举行了追悼会,她的灵堂前摆放着她生前的一张工作照。在哀
痛的抽泣里,有一首特别的旋律在吧嗒吧嗒的泪滴中,湿漉漉地慢慢响起。那是小向老师喜欢的,现在正由她的学生,并不整齐地唱给她。你听,那是小 向老师喜欢的曲子——“哪里是天堂,哪里有你……”
19.这则通讯写出了向倩老师哪些个性特征?
20.分析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与括号内的字相比的好处。
① 她的学生肖雪和向芹跑到走廊的时候,从教室的第二扇窗子里,又看见小向老师从教室的门口扑(跑)向教室后面,刹那间,楼轰然倒了。
②在断梁砸下来的那一刻,她把3个孩子一把揽(搂)进了怀抱里……
21. 通讯的标题被喻为通讯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试结合全文探究“生如夏花”这一标题的精彩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16—18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 一米 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 三米 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捉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摘自《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16.文中的“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17.(1)本文的第一、二两段似乎与描写这只独立特行的猪并无多大关系,你认为是否可以删去?
(2)文章对于这只猪的结局的设置,你认为合理吗?
18.联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语境,根据这头“猪”特点,试探究王小波笔下这头“猪”的复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