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流年  (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篷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付,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            
⑦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平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舂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篱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爱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母亲与吊脚楼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围绕吊脚楼,写了母亲的哪些往事?(3分)
赏析第3段划线的句子。(3分)
请为第6段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
A                  B                  
第6、7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标题“流年”虽未在文中出现,但却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密切相关。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5分)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1段是全文的总起,揭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湘西的吊脚楼和竹子,文章的描述也由此展开。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作者把吊脚楼比喻成一个思想者,在岁月的凝望中,又包含了过去的沧桑、母亲的乐观、新生的希望等,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厚重的。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E.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食品添加剂,防不胜防(节选)
据统计,食品业每年花在食品添加剂上的投资高达200亿美元,生产商用这些食品添加剂来改变食品的色、香、质和延长保质期,估计我们每个人每年要吃进六至七千克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业常常为自己辩解说,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为了防止食物变坏,保护消费者免遭食物中毒。但事实上,用于阻止有害微生物滋生的化学制剂(即防腐剂)和防止油脂变质的化学制剂(即抗氧化剂)只占食品添加剂总量的1%不到。大约90%的食品添加剂是装饰性的,其中包括40种不同的染色化学制剂(多数在谷类食品、零食、糖果和饮料中),13种甜味剂和4500种食品香料。此外还有乳化剂、稳定剂之类的食品加工助剂,它们的作用是使食品中的水油混合在一起,常常添加在人造黄油和蛋黄酱等食品中。
如何管理这些化学添加剂?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任何化学制剂只要不在明令禁止的名单上就可以添加到食品中。而现在大多数国家规定,只有获得许可的添加剂才能在食品中使用。1983年,欧盟采用E-NUMBER编号系统,将数百种获准使用的添加剂列入许可名单。
到目前为止,欧盟已宣布540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英国食品标准局的食品添加剂部门负责人罗德里·埃文斯博士解释了如何计算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程度。他说:“首先要获得大量安全性资料,显示某些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研究结果由独立的科学专家进行评估,如果可以接受,我们将根据这些结果确定每种食品添加剂的日认可摄取量—---它是指人在有生之年每天摄取多少添加剂不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威胁。”
批评食品添加剂检测系统的人对多达250种获得使用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提出怀疑。他们说,几乎检测食品添加剂的研究都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但实验结果是否同样适用于人还是一个未知数。此外,大多数研究是由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公司进行的。
科学政策专家埃里克·米尔斯通说:“我认为应该让与食品添加剂生产商无关的独立实验室进行检测,并不断更新研究成果。此外,我们还需要确定实验用鼠和人的相似度有多高。”他说,应该多用经过人体证实的证据来下结论。他说:“如果你去问那些生产或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相关行业工会,工会官员们会告诉你,工厂里的人会出现喘息不止、慢性头疼、出皮疹等种种症状。但在评估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却没有把这些证据包括在内。”
1.下列对“食品添加剂”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食品添加剂可以强化食品颜色,增加香味,提高产品的质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B.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目的是阻止微生物滋生,防止食品霉变,使消费者避免食物中毒。
C.食品添加剂一般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甜味剂、香料以及作为食品加工助剂的乳化剂、稳定剂等。
D.世界食品添加剂标准是欧盟1983年制定的,使用这个系统可以防止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半个世纪以前只要不是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就可使用,而现在世界各国规定只有获得许可的添加剂才能在食品中使用。
B.英国有关人士认为食品添加剂无害的标准是人一生在不威胁健康的情况下能够摄入的量,而不是实验室结论。
C.即使是与生产或使用添加剂有关的行业工会的官员也都会坦言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D.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的人最主要的怀疑理由是研究途径存在着问题。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食品添加剂中的香料,尽管其种类极多,但被欧洲主要国家认可并认为对人体无害的却是极小一部分。
B.食品安全不能只考虑添加剂,还要考虑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其他问题,但最根本的办法是多吃新鲜食品。
C.对食品添加剂检测系统持批评态度的人,其主要根据是只有极少数检测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是在人身上进行实验。
D.如果我们记住对人体有毒害的食品添加剂种类,不吃含有这些添加剂的食物,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丢草绳
陈传荣
①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结。患了疟疾,多半是听之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
②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③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听到了一个“好办法”,说是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根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④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呐!但看到我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违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⑤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⑥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夜色,匆匆地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的跑了回来。
⑦到家后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儿,母亲才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⑧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倒烧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⑨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伢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母亲说:“在往日,生上几天也就好了,这趟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母亲就开始抹起泪来。
⑩三姨的眼也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你给他丢过草绳了吗?”过了一会儿,三姨问。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
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母亲告诉了她。三姨拍了一下腿说:“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的,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望躺着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倒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母亲发现,刚刚由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淌出了许多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选自《文汇报》2007年10月8日,有删节)

怎样理解“难忘”在文中的含义?
答: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作者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答:

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吗?请结合全文作具体探究。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湖 泊
王小妮
①带着一根擀面杖,德国的朋友坐两小时火车来和我们共同包一顿饺子。如果他不来,我们就得一律用细酒瓶擀面。吃过了中国饭喝过了中国酒,朋友说,这附近有一个熊湖,很值得一看。随后的一星期,找熊湖成了大事情。树林茂密,又不会问路,我们捉迷藏一样乱走。几次遇到一个跑步的德国小伙子,后背像扎武装带满满地扎了一排,远看像一排手榴弹。我们经常见他,细看时背后捆扎的竟是饮用水。
②别人的湖啊,你在哪儿?秋天了,橡树、核桃树、栗子树的果子劈劈啪啪又砸头又硌脚,路上采了我所见过的最大蘑菇,直径有30厘米。举着蘑菇见到了湖。哪里有熊,只有野鸭子在红黄绿各色树叶的粼粼倒影里。湖边有一个小酒吧,两层楼,有人端坐在高处看水,有人坐在水边晒太阳,我估计那一天有30人在熊湖边,一丝人声都没有。
③离熊湖几公里远有大停车场,车辆到那里为止,不能再接近湖。除林间偶尔有原木的秋千木椅外,没有什么设施。从公路到熊湖边,至少步行一小时的沙石路。林间几家原住户,外墙高处挂着鹿角猎枪松枝,湖区不供游人留宿。
④这以后的又一年秋天,我们早回了国回到东北,去看长白山脉的一串火山湖。夜里听到当地人讲各种熊瞎子的故事,熊瞎子掰苞米,熊瞎子偷蜂蜜,熊瞎子和老虎打架……在阵阵笑声中,那又笨拙又憨实的家伙,竟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于是让我想起了熊湖。在中国的东北部更应该有熊湖,一百年前这一带还完全蛮荒。德国的纬度和中国东北差不多。在德国中部平原上,能闻到中国北方旷野中浓烈的草香。特别在秋天,湖水山色完全相似,只是居住的人不同。
⑤10月的东北,过了旅游季节,立刻萧瑟,紧临火山湖修建的宾馆正要锁门过冬,松林间拉根电线,洗衣机整日整夜突突地响,脏水冲着飞旋的落叶直接流进湖里。
⑥有个清凉的早上,想到一个人的两句诗:德意志啊德意志,得到了意志,丧失了激情。
⑦和德国人比,中国人的激情实在太高涨了。这几年旅游业兴起,每逢旺季,或举家出行,或单位公款出游,大小车辆涌向这里,成排地挤满湖边。东北宾馆里的人说,来这儿的客人多数是彻夜打麻将,有时候下湖一会儿,主要是打鱼。谁看湖?拔凉拔凉的水有什么好看?
⑧中国东北最有名的湖是松花湖,10月中旬去,水边的简陋木屋全上了锁。说服老板开一间最豪华的,但是一打开房门,看到的竟是满天花板黑压压地爬满快冻僵的瓢虫,有电视机,没卫生间。在德国刚好相反,可以没电视机,干净的卫生间是必须的。德国的家庭旅馆还会送过来一份果盘,或者一束鲜插野花。在松花湖过的那一夜,老板送过来一只超长手电筒,专门叮嘱我们,出门就可以方便,不要走远,惹得狗叫。
⑨别人的东西不要羡慕,因为你自己也会有,我的长辈这么告诉我。但是,我怎么告诉我的孩子?

文中描绘的熊湖周围环境有何特点?
答: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在德国中部平原上,能闻到中国北方旷野中浓烈的草香。
答:
(2)德意志啊德意志,得到了意志,丧失了激情。
答: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

解释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
——《托尔斯泰日记》
①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日记,铅笔和羽毛笔。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颤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他精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改)

分析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小偷:
(2)野兽:

文章结尾说高尔基称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评价非常“精辟”。请简要分析这句评语“精辟”在何处。
答:

文章第①自然段画线句连用三个“到”字,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连用四个“从”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他的文学创作,而选取他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这一事件?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黄山绿卡
陈祖芬
①哈根达斯是顶级冰淇淋的象征。哈根达斯店的象征,是那纯白的椅子套和系在椅子套后的粉红大蝴蝶结。那纯白和粉红,叫人想起一含就化的香草冰淇淋和草莓冰淇淋。那厚重的布料,叫人感觉到一种坚挺的自信。
②走进黄山市的一个会场,好像一下跨进了哈根达斯的世界。满眼的白椅套和椅子背后的粉红蝴蝶结。只是这种蝴蝶结是粉红的薄纱。没有哈根达斯的强势,但是比哈根达斯更梦幻。
③比纯白和粉红更多的,是人。这个首届世界500强(黄山)国际论坛,显然来的人数超过了预计。会议就要开始了,服务人员还在扛着一把把座椅,扛着一个个粉红的梦幻进来。
④和我坐在一起的,一位是李总,福建人,在上海创业,早就做成上海人了,又到黄山做事。还有很多的“还有”。又一位是何总,从黑龙江到上海的。又从上海做到了国外。然后一掉头到黄山,在李总那C2C酒店买下一万平米,用来做亚健康研究。她说她去欧洲讲学,说起黑龙江,有的欧洲人不知道。她说黄山,都说知道。欧洲人又接着问:黑龙江离黄山有多远?
⑤想起一个越来越常用的词,叫做:资源组合。那何总原先学财会的,那李总原先学汽车制造的。只是他们比一般人更会把自我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他们称自己是新上海人。而我觉得,他们就要成为新黄山人了。黄山的资源,文化含量,名山秀水和一等的生态环境,这些资源一旦用新概念重新组合,那么黄山,一如市中心那条南宋时期开始兴建的屯溪老街那样,这座非常南宋,非常明清,非常徽派,非常古典的皖南山城,就突然与500强这个词连在了一起。
⑥在非常哈根达斯的会议厅里,中国人外国人杂坐在一起,最后两排也坐着不少老外,好像一个单位的人。我看到有美国苹果公司、英国世纪投资公司、IBM、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杜邦公司……于是我又想起哈根达斯冰淇淋店那纯白椅背上的、坚挺的粉红蝴蝶结。500强是坚挺的,比起他们,黄山的经济就如这个会议厅里粉红纱的蝴蝶结,一种美好的梦幻,引人遐想。
⑦黄山人自己觉得,这个会“外向度不是很高”。不过,毕竟开始了。我包里装着一叠与会者给我的名片,外资、合资、港商、徽商。我一头雾水地看着这一堆名片,觉得好像拿着一堆黄山绿卡。
⑧黄山人自古就有攀岩而上的传统。有一种工作,是腰际系着绳索,在世界自然、世界文化双遗产的黄山的山崖山壁上拾捡垃圾。人称“放绳工”,我看可称为“黄山男”。有黄山男,就会有外向度。
⑨会议的论题之一是全球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演讲者是太平洋岛国论坛驻华贸易代表处首席代表艾伯翰先生和英国世纪投资集团总裁安托号·休欧沃。他们讲到市场决定一切,讲到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讲企业内部从最高层到最底层沟通……我听他们演讲,并未感到太多的冲击力,倒是最后一句,从老外口中讲出“我们的黄山”觉得新鲜而亲切。黄山成了“我们的黄山”,老外也就成了我们的老外。
⑩我去黄山闹市的屯溪老街,发现论坛上的老外们洒在老街的一条条小巷里了。一个老外要买三国里的刘、关、张。一个中国女孩问:“你喜欢这个?”老外用共鸣很强的男中音和洋腔洋调的汉语大声说:“喜欢!因为他们是三国的英雄。”
走下论坛的洋人,在屯溪老街寻觅三国英雄的洋人,他们的符号意义或许更强于实际意义。
《光明日报》8月报道:黄山深得“二老”厚爱,一是“老天爷”,一是“老祖宗”。黄山市今年上半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78.9万人次。其中欧美市场游客接待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2%。还有增加城市外向度的国际民俗文化节、国际旅游节、国际山地车比赛、徽文化国际研讨会,甚至这个世界500强国际论坛。我到黄山国际大酒店一住下,先翻看会议安排。细细密密的好几页。第7条,大会安排中英文同声传译,1频道为中文,2频道为英文。
而我想,1频道为徽文化,2频道为全球化。(选自2007年10月30日《文汇报》,有改动)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黄山绿卡:
(2)“老天爷”:
(3)“老祖宗”:

第⑧自然段,作者写了“黄山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蝴蝶结、屯溪老街?
答:

请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文末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