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在中国正统的知识积累中,文人阶级对话语权力的垄断,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始终处于集体的“失语”状态。由文人所构筑的社会文化体系,事实上排除了普通大众的参与。在精英文化的掩盖下,民众的精神活动只能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大众普遍性的失语,使我们的文化传统体现为极少数社会成员思想片段的串联。即使是今天,我们仍然习惯于从那些思想家和大人物所留下的片言只语中去寻绎历史的线索,而无视对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的解读。
这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文人阶级在累积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了自身感受范围的局限。他们不屑于将大众生活面相纳入历史的范畴,更无从总结他们的精神体验。当我们今天面临历史知识的重构任务时,弥补这一缺憾,就成为不得不完成的一个课题。
显然,我们必须转向,寻求解释历史的新资源。
民谣就是这样一种资源。
作为重构历史的一种资源,民谣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和生动。尽管文人对民众生活的记录也不无意义,但在乡土社会中自由流淌的歌谣比任何文人的描述都更为鲜活和真切。
民谣对探讨民众生活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对各种具体场景与细节的描述,这是正统历史中无法看到的。这种细节未必是真实生活的完整复述,但却与生活本身保持了最紧密的距离和最合理的关系,使我们得以体会生活本身的鲜活与斑斓。
与大众生活紧密关联的民谣,若隐若现地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民众随意吟诵、篡改及至遗忘中,记录着群体的喜悦与哀怨、自得与黯然,以粗粝的方式呈现了中国民众的生活本相,表达着他们的价值观念、伦理信仰、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它所蕴涵的信息,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千百年来民众生活形成真实的观察印象,也可以使我们更接近原始状态下的民众精神世界。
选自 田涛《民谣里的中国》(有删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精英文化的掩盖下,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始终缺乏对社会文化的话语权。 |
B.大众普遍性的失语,使我们仍然习惯于从那些思想家和大人物所留下的片言只语中去寻绎历史的线索。 |
C.在中国正统的知识积累中,民众的精神活动只能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边缘地位,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也往往被人们忽略。 |
D.文人阶级在累积知识的过程中,也想将大众生活面相纳入历史的范畴,只是他们受到了自身感受范围的局限,无法总结大众的精神体验。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由于文人对底层生活接触不多,所以他们所记录的民众生活,往往是表面的,不够鲜活和真切,并没有多大意义。 |
B.民谣所记录的民众生活的细节未必是真实生活的完整复述,且是正统历史中无法看到的,我们不能采信。 |
C.虽然民谣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它被民众随意吟诵、篡改及至遗忘中,对重构历史意义很有限。 |
D.由于民谣记录着民众的生活本相,表达着他们的价值观念、伦理信仰、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所以它可以使我们更接近原始状态下的民众精神世界。 |
根据文意,概括民谣对重构历史有什么作用?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1)父亲是3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2)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3)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待:"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4)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5)"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6)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7)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了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待,又揣了回去。
(8)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9)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10)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1).第1段中"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表明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第1段中"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表明父亲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妻"的"交代"运用了句式简短的排比句,表现了"妻"当时什么样的心理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中的"贴身"两个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和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5.4).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
B.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态。 |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
D.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稳定的持久的独立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 |
B.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整个社会必然发展和谐。 |
C.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
D.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每个社会必然要经历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
.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际。"小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
B.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
C.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即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
D.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古老阳光的末日
汤姆·哈特漫著马鸿文译
①大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煤就是古时植物垫的最表层——储存了三亿年之久的阳光;经由燃煤,人类第一次能够使用那些在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
②煤的开采减少了他们对当时阳光的依赖,使他们能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因为他们已不再完全依赖树木作为热源。愈来愈多的农地可以生产更多的食物,因此世界人口就从公元1000年左右的5亿,增加到公元1800年时的10亿人口。
③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我们的祖先从此刻开始依赖地球的阳光储蓄户头。周为可使用数亿年前储藏的阳光,他们开始在食物、热源及其他物质上,消耗比每天照在地球上的阳光所能供给的更多的资源;人口增长也超过人类只使用当时的阳光来作为能量及食物来源时地球所能负荷的量。
④如果我们祖先过早地用尽了煤,大自然就会接手控制他们的人口数。相反地,我们的祖先又发现了另一种可攫取的“银行户头”,另一种古老阳光的积蓄:石油。石油是数亿年前沉入海底的植物体因陷于地底下受到压力而形成的。
⑤石油,另一种被捕捉的阳光,约在1850年,于罗马尼亚第一次被广泛使用;而真正的盛行,则始于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发现石油时。当时的世界人口仅10亿出头,所赖以维生的根本来源,包括进入农作物和动物牧料的新鲜(即当时的)阳光,以及供燃烧开采自欧、亚、北美洲地底的煤而挖出的古老阳光。
⑥石油显然不止是一种燃料,进入20世纪以来,阳光储存的消耗更大了。石油可用以生产人造纤维(尼龙、人造丝、聚酯)、建栖身之所的树脂,以及(几乎可做任何事,包括为这本书打字的键盘)塑料。因为可直接用石油制造衣服,放羊的牧地和棉花田的需求减少,于是更多的非食物农地便可转为生产食物。
⑦食物供给的大跃进,使得世界人口猛增。1987年时的50亿人口,已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总质量最大的生物物种;而于1990年左右,我们成为数量最多的哺乳类,甚至超过鼠类。就代表地球所有可用的食物与能量总和的“净初级生产量”而言,40%以上为人类所消费,此外,我们还使用了50%以上的淡水资源。换言之,地球上其他每一种植物、动物都得为被人类剥夺之后所剩无几的资源而你争我夺。
⑧我们已造成了一个资源过度开发而且拥挤的世界。之所以如此,乃是借由消费古老阳光,将之转换为现代食物,再以这些食物供养更多的人。
⑨如果没有古老阳光的使用,地球所能维持的人口数约在2.5亿至10亿之间,也就是在石油与煤发现之前地球曾供养的人数;也就是说,若失去了石油与煤,50亿人口将会饿死。
(摘自《古老阳光的末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1月).对文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 |
B.人类第一次能够使用阳光能源。 |
C.人们能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已不再完全依赖树木作为热源。 |
D.世界人口就从公元1000年左右的5亿,增加到公元1800年时的10亿。 |
.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古老阳光”下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老阳光”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那些在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 |
B.“古老阳光”是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煤矿并开始把它当作能源。 |
C.“古老阳光”是约在1850年,于罗马尼亚第一次被广泛使用的石油能源。 |
D.“古老阳光”是约900年前和约1850年,人们先后发现的煤和石油能源。 |
.下面对“世界人口猛增”的原因推断最正确的一项是
A.煤的开采——减少了对当时阳光的依赖——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
B.使用那些在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在食物、热源及其他物质上消耗比每天照在地球上的阳光所能供给的更多的资源——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
C.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发现石油并开始作为能源——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
D.石油的发现和使用,用以生产人造纤维(尼龙、人造丝、聚酯)、建栖身之所的树脂,以及塑料——可直接用石油制造衣服,放羊的牧地和棉花田的需求减少——更多的非食物农地可转为生产食物——食物供给的大跃进。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寂夜的虫子叫
华姿
(1)睡不着,而且感觉肚子饿,就起来找东西吃,拿了一根香蕉走到窗口,没开灯,在窗前慢慢地吃完了,白天下过雨,所以夜风特别湿润,特别水灵。
(2)想起有个诗人说,像黑夜一样赤贫,像白昼一样富有,其实这话反说也是可以的,比如现在我就看见了这个夜晚的富有——我听到了的虫子叫。
(3)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4)在整个世界都睡熟了的时候,小小的虫子开始了感激和赞美,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发现,所以很快我就被感染了,发现失眠竟然也是可以这么好的。
(5)小小的虫子啊,你们这么快乐,好像这个大地都是你们的,好像这晚都是你们的,事实上,就因为你们这么快乐,这个大地就真的是你们的了,这个夜晚也真的是你们的了。
(6)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晨,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7)感激是一所绝佳的学校,它培育着我们内心的爱,赞美也是。
(8)当我真的学会了感激和赞美,像寂寞的虫子一样,也许,我就真正地学会了爱,学会了快乐。
(9)什么是赤贫啊,真正的赤贫就是没有感激和赞美——没有喜悦。
(10)什么是富有啊,真正的富有就是拥有感激和赞美——拥有喜悦。
(11)感激是一朵最美的花,赞美也是,甚至是一朵最伟大的花;没有感谢和赞美,我们的生命根本无法开放,也无法被点亮。
(12)因此,我们以为的“应该”我“理所应当”,其实是从不存在的。太阳“应该”为我升起吗?清风“应该”吹在我身上吗?蓝天和大地“应该”为我所用吗?不,不是这样的。人因为不承认那伟大的创造者的存在——不承认这一切都出自一种非凡的爱与仁慈,所以才骄横地认为一切理所应当。因为理所应当,所以不愿相信,也不肯感激。
(13)你以为,星星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夜晚的天空吗?河流会无缘无故地在大地上奔流吗?大地会无缘无故地滋生甘美之物吗?卑小的虫子会无缘无故地在雨后的寂夜一唱再唱吗?我告诉你,如果不是因为爱,星星就不会出现在夜晚的天空了,河流就不会在大地奔流了,大地就不会永无止境地滋生甘美之物了,而今夜的虫子,更不会在雨后的草丛里一唱再唱了。
(14)这就是存在的真相,倘若我们真的洞见了存在的真相——人与上天的关系,我们也就能清楚明了地看见人世的真相了——人与人的关系。
(15)当“应该”终于从我们的意识里訇然而逝的时候,感激就自然成了我们的生之必需。
(16)一阵清凉的夜风吹来,这时,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了一种祷告的渴望,也就是,一种喷涌的感激的渴望,强烈到我自己都深感整个世界都在熟睡,而心灵开始了它的舞蹈。
(选自《长江文艺》2005年第6期)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叫者,虫叫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六段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第七到十三段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请分别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说“现在我就看见了这个夜晚的富有”,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夜晚很富有?
(2)文末说“心灵开始了它的舞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令人期待的纳米机器人
对外科医生的地位提出挑战的是一种全新意义的机器人,它就是纳米机器人。
组卡斯尔大学纳米技术中心主任肯·斯诺登教授介绍说:“纳米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技术,它在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的规律以及机械运动的特性。”
组卡斯尔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中心,科学家们殚精竭虑,希望发明纳米外科手术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操作精度极高,甚至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做手术。这种机器人的特性与众不同,它不用手术刀,不用开刀,不用像一般的机器人那样用一些植入物置换掉病人身体中的一些东西,他们试图开发的这种装置可以寻找、鉴别并消灭细胞和有机体的缺陷,这种装置完成的工作只能由非侵入性外科手术来完成。这些纳米机器人可能是人工结构和生物结构制成的。
人们希望,这种机器人可以从细菌中获取自然界自己的发动机,从而解决推动力的问题。比如E型大肠菌有一个鞭子型的尾巴,跟机械轴承非常相似,这个尾巴使E型大肠菌可以在人体中游动。斯诺登想,可以把细菌里的这种动力提取出来作为纳米机器人的推动力。纳米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也将来自生物系统。
纳米技术将带来一场革命,彻底改变目前外科手术的意义。将来,外科手术不会出现手术刀,那时的手术工具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只有原子或分子那么大,今后,膝关节置换手术也许会成为历史,纳米机器人将进入有病变的关节,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关节。
100年前,外科医生为了医治腿病,不得不截掉病人的整条腿。今天,有了超级机器人和自动机械装置的帮助,医生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洞完成创口非常小的手术。将来,外科手术的创口只有针尖那么大,手术时,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那时,手术的精确度和有效性是今天的医生做梦都想不到的。这就是最先进的外科手术理念。根据文意,下列对试图开发的纳米外科手术机器人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机器人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做手术,操作精度高。 |
B.这种机器人不用开刀,就可以直接置入一些植入物。 |
C.这种机器人可以寻找、鉴别并消灭有缺陷的细胞和有机体。 |
D.这种机器人可能是人工制成或生物制成。 |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斯诺登想,试图开发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利用如E型大肠菌一类的物质作为推动力。 |
B.为了解决纳米机器人的推动力问题,科学家想从生物细菌中提取出一种动力。 |
C.纳米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也可以用从细菌中提取动力的方法从生物系统中获得。 |
D.在先进程度上,纳米机器人手术的精度和有效性远远优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因此,外科医生这个职业将不复存在。 |
文章说,纳米技术有可能给外科手术带来“革命”,对此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外科手术将不再使用手术刀,取而代之是如原子和分子般大小的机器人。 |
B.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人体有病变的组织,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组织。 |
C.使用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的创口非常小,可以减轻接受手术者的痛苦。 |
D.今后进行外科手术,医生们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再由它完成所有的治疗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