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崔思兢,则天朝,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告者先诱藏宣家妾。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投尸于洛水。行岌按,略无状。则天怒,令重按。行岌奏如初。则天曰:“崔宣反状分明,汝宽纵之。我令俊臣勘,汝毋悔。”行岌曰:“臣推事不若俊臣,陛下委臣,须实状。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臣必以为陛下试臣耳。”则天厉色曰:“崔宣若实曾杀妾,反状自明矣,不获妾,如何自雪?”行岌惧,逼宣家令访妾。
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募匿妾者。数日,略无所闻,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思兢揣家中有同谋者,乃佯谓宣妻曰:“须绢三百匹,顾刺客杀告者。”而侵晨伏于台前。宣家有馆客姓舒,婺州人,言行无缺,为宣家服役,宣委之同于子弟。须臾,见其人至台赂阍人,以通于告者。告者遂称云:“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台中惊扰。思兢素重馆客,不知疑。密随之,到天津桥,料其无由至台,乃骂之曰:“无赖险獠,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何路自雪?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遗汝五百缣,归乡足成百年之业。不然,则亦杀汝必矣。”其人悔谢。乃引思兢于告者之家,搜获其妾。宣乃得免。
(刘肃《大唐新卷•卷494》)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
B.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须臾,见其人至台阁赂阍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选出全是描写“同谋者”言行的一组
①先诱藏宣家妾。②侵晨伏于台前。③言行无缺。④至台赂阍人。 
⑤其人悔谢。⑥引思兢于告者之家。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发生在武则天时期的一件冤案:崔宣被人陷害谋反,几遭杀身之祸。
B.御史张行岌开始处理这个案件时,找不到一点证据,最后逼着崔宣家找妾,终于为崔宣洗雪冤屈。
C.由于每次在家中暗地里商量的事情,诬告者都能很快知晓,崔思兢由此断定家里有内奸,于是将计就计,查出内奸,搜获崔宣的妾。
D.崔思兢假装不知情,像对待自家子弟那样,委派姓舒的馆客到御史台,买通看门人,向诬告者传递崔家要雇主刺客的假消息。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宣的妾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她被诬告者所收买,被藏起来,她能否被找出来,就成了办案的关键。
B.武则天开始相信诬告者的话,认为崔宣是谋反的,如果不是御史的坚持,崔宣早就被杀了。
C.御史张行岌是一位以事实为依据、执法严明的法官,他始终不畏淫威,并亲自明查暗访。
D.崔思兢平素非常重情义,这次崔思兢对忘恩负义的馆客说,只要他能找出崔家的妾,就送给他五百缣让他养老,否则他必遭杀身之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陛下委臣,须实状。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 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象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 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鞠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 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毂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 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颖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

"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

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

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

纯礼签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②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文言文阅读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 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 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 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D.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C.

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

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②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二)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 【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积微,月不胜 【1】 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 【2】 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 小事之至也数 ,其悬 【3】 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朴漏者危, 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 ,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 德輶 【4】 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 【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 【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全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 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 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 者王

王者敬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

不可胜日志

C.此 谓也

若白垩 与黑漆

D.察 秋毫

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事之至也数

B.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C.

大荒者亡

D.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E.

霸者之善著焉

F.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G.

赐失之矣

H.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 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 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罢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张。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客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1)下列文字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又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金,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边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维缜密。曾举荐王安石,王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的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