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积微,月不胜 【1】 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 【2】 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 小事之至也数 ,其悬 【3】 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朴漏者危, 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 ,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 德輶 【4】 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 【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 【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全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 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不胜月 |
时:季节 |
B.仅存之国危而后 戚之 |
戚:为……悲伤 |
C.智士贤者 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
相与:一同、都 |
D.取其金,则无损于 行 |
行:行为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 日者王 |
王者敬 日 |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 也 |
不可胜日志 也 |
C.此 之谓也 |
若白垩 之与黑漆 |
D.察 其秋毫 |
其 人拜之以牛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事之至也数 |
B. |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
C. |
大荒者亡 |
D. |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
E. |
霸者之善著焉 |
F. |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
G. |
赐失之矣 |
H. |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3分)
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1分)
1. |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
2. |
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
3. |
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②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注释:①孟敬子,鲁国大夫。②笾豆:“笾”古代一种竹制的礼器,祭祀时用于盛果脯,“豆”古代盛食物盛肉的器皿。(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8.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曾子病危时对鲁国大夫孟敬子的嘱咐。后来沿用这一说法,常用于一个人临终前对别人的真诚的劝告。 |
B.曾子提出君子应重视三个方面的道德——容貌谦和严肃、脸色正派庄重、言词得体,以此来提高修养。 |
C.曾子认为国家政事的处理要符合礼的规范,祭祀和礼节仪式应由主管的官吏去办。 |
D.第二则材料中“犯而不校”是曾子对犯了错误而不愿改正的人的批评。 |
9.曾子和颜回都认为学习上应保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选段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18题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16、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属:归属
B见乘舆车骑,即走耳走:走出来
C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令:使,让
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公共:共同遵守
1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以为行已过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祖逖闻鸡起舞》)
B今法如此而更重之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鸭子捉兔》)
C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陈蕃愿扫除天下》)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项羽志大才疏》)
18、与“匿桥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廷尉,天下之平也
B是法不信于民也
C大丈夫┅┅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班超投笔从戎》)
D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画家赵广不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②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注释:①孟敬子,鲁国大夫。②笾豆:“笾”古代一种竹制的礼器,祭祀时用于盛果脯,“豆”古代盛食物盛肉的器皿。(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8.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曾子病危时对鲁国大夫孟敬子的嘱咐。后来沿用这一说法,常用于一个人临终前对别人的真诚的劝告。 |
B.曾子提出君子应重视三个方面的道德——容貌谦和严肃、脸色正派庄重、言词得体,以此来提高修养。 |
C.曾子认为国家政事的处理要符合礼的规范,祭祀和礼节仪式应由主管的官吏去办。 |
D.第二则材料中“犯而不校”是曾子对犯了错误而不愿改正的人的批评。 |
9.曾子和颜回都认为学习上应保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选段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