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国家贸易增长率表(单位:%)
类别 年份 |
进口 |
出口 |
2000年 |
27.5 |
19.2 |
2003年 |
51.2 |
26.6 |
注:2003年上半年,中国从东北亚、东南亚进口分别增长48.5%、55.7%和81.9%,进口总额达到1 286亿美元。
材料二: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我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与周边地区合作的重要性,并适时调整了发展经济的战略。目前,在亚洲各种区域和次区域的合作机制大概有40多个,中国几乎全部参加,并在各种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东盟到南盟,从东亚10+3到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各种机制层出不穷,泛亚合作也已展开。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图表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
(2)从哲学上说明材料二中我国参加与周边地区合作的正确性。
(3)我国政府的行为是如何遵循我国对外政策的?
材料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挽救本国经济,出台了一系列带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政策。如美国要求接受政府援助的企业,在公共工程施工中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产品;法国要求接受政府救助金的企业不得向国外转移生产;德、日等国对本国重点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采取广泛的减税、现金补贴政策。针对这些现象,一些国际组织在相继召开的会议上,强调要反对和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然而,这一努力至今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贸易保护主义还在继续蔓延。
材料二: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之时,全世界的平均关税率超过40%。后经多轮多边贸易谈判,到1995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率降为4%,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率降为1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关税率继续下降。与此同时,世界贸易总额则从1947年的5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42110亿美元。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简析西方发达国家所出台的政策错误,并说明国际组织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努力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阐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经济意义。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需要政府履行相关职能。针对下表列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政府应该怎样做?
北京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确定发展公共交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确定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性定位,在加快轨道建设的同时,对地面公交系统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拟对公共交通施行设施用地、投资安排、路权分配、财税扶持的“四优先”政策,方便市民出行。
运用本课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为什么要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执政为民?
(2)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做到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