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3年8月19日,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在中国云南省城昆明开幕。中国与东盟各国就推动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合作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和繁荣。
联系上述材料回答:
(1)在湄公河流域开发中,东盟为什么选择中国作为合作伙伴?
(2)结合材料,从哲学上说明我国积极参与湄公河开发的原因。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材料三:“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等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经过顽强努力,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之际召开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实践观知识,结合材料3,说明如何做好下一阶段的抗震救灾工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一李嘉图提出: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把一个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的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
材料二李嘉图认为:财富往往是在地租稳定甚或下降的时候增加得最为迅速。
(1)在李嘉图看来,国家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李嘉图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条件?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1:2008年、2007年广东省1-9月份出口增幅变化统计

注: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众多中小企业的订单急剧减少,2008年11月广东出口贸易零增长,进入了发展的“寒冬”。广东省1--9月倒闭的企业有5万多家,其中以“重灾区”珠三角的企业居多。
材料2:据报道,广东中小企业研发投入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对国外技术依存度在70%以上。产品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出口占70%以上。中小企业贷款在总贷款的余额中只占20%左右,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老板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只有10%,初、高中水平的人居多。
材料3:面对中小企业的困境,广东省政府积极引导他们由出口欧美市场转向东南亚市场,由出口导向型转向国内市场;落实国家自2009年1月1日起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为企业减少税负将达130亿左右;广东商业银行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大面积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省财政安排16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中有10亿元重点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贷款贴息或补助,把科技型、高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1和材料2之间有什么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请为广东省政府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寒冬”提几点建议。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一些地方和行业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使环境、资源问题严重恶化;同时,发展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严重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现的提出,为我圆在新时期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均衡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指明了道路。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用实践的观点,分析我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6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为什么必须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均衡发展?(11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