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
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盍为我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曰:“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和狡猾的盗 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 |
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
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任孟昌龄为都水使者,凿大伾三山,创天成、圣功二桥,大兴工役,无虑四十万。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僴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贯俱听命,各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
子攸、壝、绦,攸子行,皆至大学士,视执政。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厮养居大官,媵妾封夫人,然公论益不与,帝亦厌薄之。
宣和二年,令致仕。六年,以朱勔为地,再起领三省。京至是四当国,目昏毛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凡京所判,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 。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媒薛密谋,斥逐朝士,创宣和库式贡司,四方之金帛与府藏之所储,尽拘括以实之,为天子之私财。宰臣白时中、李邦彦惟奉行文书而已,既不能堪。兄攸亦发其事,上怒,欲窜之,京力丐免,特勒停侍养,而安置韩梠黄州。未几,褫绦侍读,毁赐出身敕,而京亦致仕。方时中等白罢绦以撼京,京殊无去意。帝呼童贯使诣京,令上章谢事,贯至,京泣曰:“上何不容京数年,当有相谗谮者。”贯曰:“不知也。”京不得已,以章授贯,帝命词臣代为作三表请去,乃降制从之。
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帝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柅之。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燕山之役,京送攸以诗,阳寓不可之意,冀事不成得以自解。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节选自《宋史·奸臣传·蔡京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
B.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
C.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
D.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京与他的弟弟蔡卞同在朝廷为官,蔡卞任中书舍人在先,按惯例,举行朝会入宫时应该排名在蔡京前面,但蔡卞报告朝廷,要求排位在蔡京之后。 |
B.蔡京第四次掌权,老眼昏花不能办事,政事都由他的小儿子蔡绦处理,蔡绦恣意为奸,窃弄威权,连他的哥哥蔡攸也揭发他的罪行。 |
C.白时中等上书请罢蔡绦以动摇蔡京的地位,蔡京毫无退意。皇上让童贯去令他上章辞官,蔡京不得已,把辞职的章奏交给童贯,皇上命词臣代他做辞职三表,于是,皇上降诏同意。 |
D.蔡京专门迎合皇帝的心思来谋求巩固地位,他对皇帝说,不必拘泥流俗,应竭尽四海九州的财力来满足自己享乐。皇帝也知道他的奸诈,不为他所动,并选与他不合的人执政来牵制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
(2) 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再迁吏部侍郎。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节选自《宋史·宋绶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常:依据 |
B.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除: 任命 |
C.当求德阀,以称坤仪称: 适合 |
D.事至而应,不亦殆欤殆:危险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
B.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
C.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
D.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绶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 |
B.当时太后掌权,垂帘断事,宋绶援引旧有制度,上奏书提出不同意见,违背了太后的旨意,后来被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 |
C.宋绶、王曾和许多大臣相继反对皇帝让近臣介绍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做皇后,认为这和以前的诏令相违背,皇帝只好作罢。 |
D.宋绶认为祸害往往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2)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汪广洋,字朝宗,高邮人,流寓太平。太祖渡江,召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置正军都谏司,擢谏官,迁行省都事,累进中书右司郎中。寻知骁骑卫事,参常遇春军务。下赣州,遂居守,拜江西参政。
洪武元年,山东平,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是年召入为中书省参政。明年出参政陕西。三年,李善长病,中书无官,召广洋为左丞。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其冬,封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诰词称其专删繁治剧,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及善长以病去位,遂以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广洋无所建白,久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而帝心终善广洋,复召为左御史大夫。十年复拜右丞相。广洋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帝数诫谕之。
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状。帝问之,对曰:“无有。”帝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赐敕诛之。
广洋少师余阙,淹通经史,善篆隶,工为歌诗。为人宽和自守,与奸人同位而不能去,故及于祸。赞曰:明初管领枢要,率以勋臣领其事。其从容丞弼之任者,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而已。惟庸败后,丞相之官遂废不设。故终明之世,惟善长、广洋得称丞相。独惜善长以布衣徒步,能择主于草昧之初,委身戮力,赞成鸿业,遂得剖符【注】开国,列爵上公,乃至富极贵溢,于衰暮之年自取覆灭。广洋谨厚自守,亦不能发奸远祸。
(选自《明史》)
【注】剖符:封建帝王对有功之臣分封、授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知骁骑卫事知:掌管 |
B.明年出参政陕西出:外出 |
C.淹通经史淹:深入 |
D.率以勋臣领其事领:处理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 |
B.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 |
C.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 |
D.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广洋仕途多舛。受杨宪的诬陷,被流放海南。直到杨宪被处死后,他才得到了平反,回到朝廷任职。 |
B.汪广洋辅佐太祖有功,太祖称赞其擅长处理复杂难办的事情,并多次献忠策,将他比作张良、孔明。 |
C.刘基为胡惟庸毒死后,太祖问及此事,广洋回说不知。太祖大怒,斥责他朋党欺君,将他贬谪广南。 |
D.汪广洋年少时曾跟随余阙学习,通经能文,工诗歌,擅长篆、隶大书。性格庄严稳重,为人宽和自守。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
⑵广洋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帝数诫谕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
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注]故事者,不听。
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南越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兵攻成,不克克:取胜 |
B.真迎之胥江迎:迎接 |
C.易乱为治者,上也治:安定 |
D.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逆:抗拒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复广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朝廷,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姓得以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