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
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任孟昌龄为都水使者,凿大伾三山,创天成、圣功二桥,大兴工役,无虑四十万。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僴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贯俱听命,各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
子攸、壝、绦,攸子行,皆至大学士,视执政。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厮养居大官,媵妾封夫人,然公论益不与,帝亦厌薄之。
宣和二年,令致仕。六年,以朱勔为地,再起领三省。京至是四当国,目昏毛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凡京所判,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 。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媒薛密谋,斥逐朝士,创宣和库式贡司,四方之金帛与府藏之所储,尽拘括以实之,为天子之私财。宰臣白时中、李邦彦惟奉行文书而已,既不能堪。兄攸亦发其事,上怒,欲窜之,京力丐免,特勒停侍养,而安置韩梠黄州。未几,褫绦侍读,毁赐出身敕,而京亦致仕。方时中等白罢绦以撼京,京殊无去意。帝呼童贯使诣京,令上章谢事,贯至,京泣曰:“上何不容京数年,当有相谗谮者。”贯曰:“不知也。”京不得已,以章授贯,帝命词臣代为作三表请去,乃降制从之。
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帝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柅之。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燕山之役,京送攸以诗,阳寓不可之意,冀事不成得以自解。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节选自《宋史·奸臣传·蔡京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
B.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
C.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
D.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京与他的弟弟蔡卞同在朝廷为官,蔡卞任中书舍人在先,按惯例,举行朝会入宫时应该排名在蔡京前面,但蔡卞报告朝廷,要求排位在蔡京之后。 |
B.蔡京第四次掌权,老眼昏花不能办事,政事都由他的小儿子蔡绦处理,蔡绦恣意为奸,窃弄威权,连他的哥哥蔡攸也揭发他的罪行。 |
C.白时中等上书请罢蔡绦以动摇蔡京的地位,蔡京毫无退意。皇上让童贯去令他上章辞官,蔡京不得已,把辞职的章奏交给童贯,皇上命词臣代他做辞职三表,于是,皇上降诏同意。 |
D.蔡京专门迎合皇帝的心思来谋求巩固地位,他对皇帝说,不必拘泥流俗,应竭尽四海九州的财力来满足自己享乐。皇帝也知道他的奸诈,不为他所动,并选与他不合的人执政来牵制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
(2) 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随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十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治:统治 |
B.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晏如:平静安定的样子 |
C.论者以此贵之贵:显贵 |
D.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逾:越过 |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B.①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C.①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②儿渺然不知所往 |
D.①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①守道居贫,晏如也②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③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④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④ B.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没有适合他的官职可干,就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
B.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
C.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史书,以此观察薛道衡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评论政事中肯得体,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从之。 |
D.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又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校坟籍,守道居分
(2)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
(3)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天策府建,为中郎。王为皇太子,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辍其半奠焉。尝赐玄龄黄银带,曰:“如晦与公同辅朕,今独见公。”泫然流泪曰:“世傅黄银鬼神畏之。”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后忽梦如晦若平生,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选自《新唐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令:美好 |
B.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吝:耻辱 |
C.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属:连接 |
D.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筹:谋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B.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C.明日为玄龄言之,敕所御馔往祭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
D.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房玄龄推崇杜如晦”和“皇帝思念杜如晦”的一组是
①因补滏阳尉,弃官去。②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③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④更取金带,遣玄龄送其家⑤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⑥敕所御馔往祭
A.①⑥ | B.③④ | C.②⑤ | D.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如晦年轻时就已经显示出较高的素质,在参加吏部选拔时,受到了有关官员的器重,认为他有栋梁的潜质。 |
B.房玄龄慧眼识英才,将杜如晦推荐给了皇帝。在之后两人的合作共事中,既能相互配合,又能相互尊重。 |
C.杜如晦英年早逝,皇帝十分痛惜,在他死时加官爵,赐谥号,并亲自下诏书,表达君臣痛悼的意思,并安排人刻写墓志铭。 |
D.杜如晦去死多天后,皇帝还非常想念,经常祭奠他,在赏赐他人物品时,也不忘记杜如晦,对他的遗属也十分关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⑵明年之祥,遣尚宫劳问妻子,国府官佐亦不之罢,恩礼无少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于襄阳书①
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来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这是韩愈所写的一封请求引荐的信。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
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於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韩愈以郭隗自比,用谦逊的口气希望得到提拔。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休:美好 |
B.未始不相须也相须:互相依赖 |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负:仗恃 |
D.未尝干之干:从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 B.然而千百载乃相遇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 | D.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
(2)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子之治东阿也!甚善矣,”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波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波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 ,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31、对下列四句中加线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曰。 数:屡次 B、而君反以罪臣。 罪:责怪
C、仓库少内。 内:交纳 D、便事左右。便:随机应变地,随意地。
3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臣请改道易行。 改道易行:更改行事的方法。
B、子退而自察。 自察:亲自考察。
C、货赂不至。 货赂:钱财礼物。
D、再拜,便僻。 再拜:拜两拜。
33、下列句子正确的解释是
(1)寡人将大诛于子 (2)陂波之鱼,以利贫民。
A、(1)我要大大地追究您的责任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使贫民受利。
B、(1)我要大大地追究您的责任。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给贫民谋利。
C、(1)我要对你大大地责罚。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给贫民谋利。
D、(1)我要对你大大地责罚。 (2)水泽池塘的鱼,用来使贫民受利。
34、以下六句话,全都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做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③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⑥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③⑥ D、②⑤
35、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受到景公赞扬,后改道易行,却受到景公责怪。晏子对景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
B、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却受到景公赞扬。晏子对景公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
C、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受到景公赞扬。晏子愿为景公终身效力。
D、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改道易行,受到景公赞扬,晏子愿为景公终身效力。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17题。(共10分)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相称,符合 |
B.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位居第一 |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好处 |
选出与例句中“其”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A.称其气之小大 | B.听其议论之宏辩 |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
C.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
D.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澹泊、秀杰清落。 |
翻译下列句子。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⑵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