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②门③耳
2.翻译:
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②安敢失其序哉?。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
②有人认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
③有人问两人在当时谁高谁低;
④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戮(méi) 击(zhèn)变(huī)樊期(wú)
B.火(cuì)唱(hè)目(chēn)夜而出(zhuì)
C.自(wù)视(wǔ)厚(yí)夏无(jū)
D.剑(qiàn)踞(jī)目(xuán)之狐(shī)

下来各组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弱 / 位卑 / 秦 / 乐
B.偏 / 地 / 劝迎 /
C.南 / 模 / 伤 /
D.仓 / 士业 / 虐衣 /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D.图而匕首见穷:穷尽

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则名而众寡(细小,轻微)
B.毛色日益衰,志气日益(衰微,弱)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颔之(暗中,秘密地)
D.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下来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王必说见臣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王还柱而走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下来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踞以骂曰
B.又而为歌曰
C.皆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来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荆轲笑武阳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
B.已,无可奈何 / 克,公问其故
C.轲自知事不 / 更互用之,瞬息可
D.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 图穷而匕首

下列关于先秦历史散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与《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B.《国语》我国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1卷,其记人叙事以记言见胜。
C.《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四史”之一,西汉司马迁著。
D.《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现代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如《鸡鸣狗盗》、《狐假虎威》即出于此书。

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不同

下列对文章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以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武阳——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寥寥几句,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文章高潮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绘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称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己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椽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具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后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里,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县人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殓。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汉章帝即位,征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君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
时,诏赐降胡子缣,尚书案事,误以十为百。帝见司农上簿,大怒,召郎,将笞之,意因入叩头曰:“过误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为,则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轻,咎皆在臣,臣当先坐。”乃解衣就格。帝意解,使复冠而贳郎。
意视事五年,以爱利为化,人多殷富。以久病卒官。
《后汉书•钟离意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部送徒河内诣:到
B.盗窃县里,意人问状屏:退下
C.意亦以闻具:详细的
D.悉以地而不拜赐委:放下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钟离意以仁爱感化人的一组是()
 ①意独身自隐亲,经给医药
 ②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
 ③不忍加刑,遣令长休
 ④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殓
 ⑤罪自我归,义不累下
 ⑥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值寒冬季节,钟离意接受命令押送一批犯人时,不只让临近县里为囚犯缝制衣服,还擅自解除犯人的镣铐,私自放了他们。
B.堂邑县人防广因报父仇,入狱;母亲又因病去世,作为县令的钟离意力排众议,放防广回家,殡葬母亲,事后防广按期回到狱中。
C.交阯太守张恢,贪污受贿,资产被没入官府,而皇帝却用这些东西赐予群臣,钟离意分得珠宝,却拒绝接受这些肮脏的钱财。
D.皇帝赐予别人细绢的数量,尚书郎误把十写成百,皇帝发现后非常气愤,钟离意认为职员有错,作为上司的自己应该负主要责任,所以愿受惩罚。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2)“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彀者,射手)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骑。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击数牛士 飨:犒劳,慰劳
B.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  保:通“堡”,营垒
C.赵王李牧,李牧如故  让:谦让
D.赵使人捕得李牧微:暗中,秘密地

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①习射骑,厚遇战士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牧是赵国防御匈奴的优秀将领,他不急于攻打匈奴,而是将当地的租税都纳为军费。常飨士卒,训练士兵骑射,小心看守烽火台。这样好几年,赵国没受到什么损失。
B.由于赵王的误解,李牧被革职,后来赵王醒悟了,又再次起用李牧,李牧在赵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后才就任。
C.李牧到边境后,还是没有立即攻打匈奴,士兵们却愿意打一仗,在这种情况下,李牧精选了大量的战车、战马和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以及射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最后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匈奴。
D.李牧被二次起用后,虽用兵有方,多次击退敌人,但由于他仍不听从王命,惹怒赵王,因而遭秦反间而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霸上军:驻扎
B.善留侯张良素:一向
C.君安与项伯有故:原因
D.沛公奉酒为寿 卮:酒器

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项伯乃夜驰沛公军②辍耕垄上
B.①谁为大王此计者②问渠那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
C.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②家祭无忘告
D.①是项伯复夜去②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

下面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组是()

A.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项伯连夜前往刘邦军中力劝张良赶快离开沛公。
B.沛公把项伯当兄长看待,并相互约定做儿女亲家。
C.沛公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在关中称王的意图。
D.项伯劝沛公与自己一同去向项羽赔礼道歉,以免遭受攻击。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③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扬孙戍之,乃还。
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而出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筑土墙用的夹板)焉。
C.既东封郑,又欲(延伸,扩张)其西(疆界)
D.晋(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其无理于晋,且二于楚也。
②若舍郑为东道主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
④吾还也。
用亡郑以陪邻?
⑥若不阙秦,将取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不同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充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烛之武)见秦伯
B.若(秦国)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晋国)既东封郑,(晋国)又欲肆其西封

烛之武从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劝说秦穆公退兵,下列各句全都表明“阙秦以利晋”的一组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
⑤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①②④⑧ B.②③⑤⑦ C.③④⑧ D.④⑤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