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下题。
程昱传
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①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②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魏书曰: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及兖州反,赖昱得完三城。於是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
(《三国志•魏志•卷十四•程昱传》)
注:①望:敬仰 ②匹夫之雄:匹夫之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祖临兖州,辟昱辟:征召 |
B.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执:拘捕 |
C.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绝:堵住 |
D.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 然:这样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中“太祖”“曹使君”都是指曹操。曹操征伐徐州,兖州守将张邈等反叛,投降了吕布,兖州属地纷纷响应,唯有鄄城、范县、东阿没有反叛。 |
B.程昱与荀彧同守鄄城,荀彧认为在此危急存亡时刻,只有深受百姓敬仰的程昱能劝说范县县令靳允坚持固守,方能使吏民团结一心,坚守城池。 |
C.太祖认为在保全三城中,全靠程昱一人的功劳,因此非常感激器重他,于是提拔程昱任东平相,太祖自己驻扎在范县。 |
D.程昱原来叫程立,他曾经梦见自己登上泰山双手捧日并告诉了荀彧,荀彧把这件事禀告了太祖,太祖认定程昱就是自己的心腹之人,给他改名叫程昱。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2)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朋 党 论
欧阳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古文观止》)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 |
B.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目:看做 |
C.尽解党人而释之释:解释。 |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责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已无救矣②理固宜然 |
B.①所惜者名节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C.①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②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D.①惟君子则有之②此则寡人之罪也踿 |
以下句子中,全都符合君子之朋兴国这一思想的一组是()
①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③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④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⑤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⑥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A.①③⑥ | B.②③④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
B.文章第③节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
C.文章第④节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乱![]() |
D.本文是一篇富有战![]()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译文:
(2)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译文:
(3)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译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预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
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右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B.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C.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D.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曾不若孀妻弱子。 |
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①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③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A.①②③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堪称忠臣义士。 |
B.郄疵虽然没有享受智伯以“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
C.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不能算作忠臣义士。 |
D.豫让袖手帝规,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不配为“国士”之称。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答:
(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答:
(3)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答: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0题。
预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
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右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B.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C.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D.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曾不若孀妻弱子。 |
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①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③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A.①②③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堪称忠臣义士。 |
B.郄疵虽然没有享受智伯以“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
C.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不能算作忠臣义士。 |
D.豫让袖手帝规,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不配为“国士”之称。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答:
(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答:
(3)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答: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 ,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恶;厌恶 |
B.不出闾巷而售者售:买入 |
C.吾请令公厌事可乎厌事:担任很多的事 |
D.行道![]() |
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B.犀首见之夜驰之沛公军 |
C.愿谒行于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D.吾为事来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且见弃,轸不见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④,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椑: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棺为最里层的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文龙将卒反将:率领 |
B.先生则躬樵汲樵:木柴 |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市:购买 |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催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本相高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
B.①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②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
C.①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D.①其从孙某以书诣郡 |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以致来到山中的显贵都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 |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译:
(2)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