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①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
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
即日引军分行,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入康居东界,令军不得为寇。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谕以威信,与饮盟遣去。由是具知郅支情。
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郅支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楯为前,戟弩为后,昂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杀之。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稽首来宾,愿守北籓,累世称臣。
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延寿,延寿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与汤。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属:写作 |
B.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高:认为……高 |
C.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薄:逼近 |
D.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具:器具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令军不得为寇②是为郅支报仇也 |
B.①久畜之,必为西域患②久之,迁西域副校尉 |
C.①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②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 |
D.①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②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 |
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的一组是( )
①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
②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
③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
④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
⑤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谕以威信,与饮盟遣去
⑥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
A.①③④⑤ | B.①②③⑤ | C.①④⑤⑥ | D.②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汤年轻时就喜欢读书,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而四处借贷,没有节制,品行不被乡里人所看重。 |
B.陈汤举荐为秀才后等着升迁时他的父亲去世,没有按惯例回家奔丧,被司隶举报没有孝心而下狱治罪。 |
C.陈汤趁着西域校尉甘延寿生病之机假传圣旨,擅自调动兵马,当甘延寿试图制止时,他用武力胁迫甘延寿听从自己的调遣。 |
D.陈汤处事果断,有计谋,性格刚直,敢于直言,但同时他也不顾亲情,不顾名节,贪图功名,贪婪敛财。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
⑵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
⑶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稽首来宾,愿守北籓,累世称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①,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齐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氏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②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未。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隆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①太祖:朱元璋。太平:今安徽当涂,宋置太平州,明清改称府。②洪武:朱元璋称帝后的年号。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抚形胜以临四方 抚:据有 |
B.太祖多其能让 多:赞许 |
C.视诸儒最旧 视:看待 |
D.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耆儒:资深的儒家。 |
B.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乱:治理乱世 |
C.应天顺人,以行吊伐 吊伐:抚慰人民,讨伐罪人。 |
D.论前代兴亡本末 本末:原委。 |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制门帖子赐之 (代陶安) |
B.时人荣之 (代皇帝赐门帖子) |
C.闻之道路 (代陶安的“隐过”) |
D.帝大怒,立黜之 (代陶安) |
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下列句子,都说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⑥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④⑤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的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救民,顺 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美的地方 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有比自己 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
D.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他的见 |
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藩归周,寓居新丰。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隋文帝践阼,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上前日:“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大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隋书》)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
B.周代故事,天子临轩 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 |
C.遂原所笞者 原:追究 |
D.请加徒一年 徒:徒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遇萧脩以梁州北附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
B.①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
C.①今肇乃敢重其教命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D.①令则甚惭而不能改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刘行本端方正直的一组是( )
①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 ②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 ③因置笏于地而退 ④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 ⑤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A.①⑤ D.②③⑤ C.②④ D.①③④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行本曾刻苦读书,北周武帝时做掌朝下大夫,正直敢言,北周宣帝时因恳切进谏违 背皇帝心意,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 |
B.隋文帝曾发怒用竹板打一郎官,刘行本先是进言不该如此惩罚此人,隋文帝不听,刘 行本则直言谏争,终使皇帝知错而改。 |
C.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请求加重处罚违背他的约令的一犯罪州吏,刘行本反驳元肇不按 律令执法而树立个人威权的做法。 |
D.刘行本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之官,他直言谴责不用正道教导太子的左庶子唐令则,而 |
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慰勉。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巨所言非私!
译文:
(2)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
译文:
(3)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裴)子野字几原,生而母魏氏亡,为祖母殷氏所养。少好学,善属文,仕齐为江夏王行参军。梁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兼廷尉正,时三官①通署狱,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后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人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初,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宋史,未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称“松之已后无闻焉”。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从义师故也”②。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于是吏部尚书徐勉言之于武帝③,以为著作郎。普通七年,大举北侵,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武帝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乃奏,武帝深嘉焉。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靡丽,制多法古,与今文体异。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子野在禁省④十余年,默静自守,未尝有所请谒。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末年深信释教,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赐谥贞子。
(节选自《南史 裴子野传》)
[注]①三官:南朝梁时廷尉设廷尉监、廷尉正、廷尉平三官,称廷尉三官。②沈璞,沈约父,因未及时响应宋孝武帝平叛,被处死罪,并罪及家人,沈约在《宋书》中对此事曲文掩饰。③武帝:梁武帝萧衍。④禁省:皇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嘉:赞许。 |
B.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 目:眼睛。 |
C.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 敕:皇帝命令。 |
D.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 徐: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有争者,示之以理。 | B.松之已后无闻焉。 申之以孝悌之义。 于是余有叹焉。 |
C.未之为也。 | D.子野为文典而速。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蟹六跪而二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子野出色文才的一组是( )
①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②其叙事评论多善。③以为著作郎。④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⑤徐起操笔,昧爽便就。⑥唯以教诲为本。
A.①②④ | B.③④⑥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子野在兼任廷尉正时,因名字被同僚签署,受牵连获罪免官,但他能淡然处之, 终无怨恨之意;出任诸暨县令,不乱用刑罚,深受百姓称颂和喜爱。 |
B.裴子野继承曾祖父裴松之遗业,修完《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不掩 饰史实,但兰陵萧琛却不以为然,认为他的史论无法和《过秦》、《王命》相提并论。 |
C.裴子野为文既典雅又快速,其文与当时风行的文体不同,他所作的《移魏文》徐勉 等人深为叹服,武帝也称许其文气势豪壮。 |
D.裴子野为人静默自守、安贫乐道,对家人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唯以教诲为本,妻 |
室儿女长期苦于饥寒;晚年时,他深信佛教,素食至终。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事母谨甚。淹究经术,性謇特。举明经,诣京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娶。人问其然,日:“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素善刑部尚书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 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舞,人人悦顺。久之,徙洹水丞。而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依义方。将死,诿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 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曰:“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奏曰:“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帮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 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十五。英才苑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3分)
译文: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3分)
译文:
(3)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4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圬①者王承福传
韩 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馒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注:①圬:粉刷墙壁。 ②镘:粉刷墙壁的。 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色若自得者 神色 | B.稼而生者也 播种 |
C.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织布 | D.取其直 通“值”,价值。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欲以客往赴秦军 |
B.若器皿焉 青麻头伏焉 |
C.食焉而怠其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皆养于我者也 得复见将军于此 |
都能表现社会分工必要性的一项是( )
①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②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③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④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⑤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A.③④ | B.①③ | C.②⑤ | D.④⑤ |
下列句子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名为人物传记,实际上与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不一样,它主要通过圬者之言来阐发和宣扬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 |
B.圬者认为社会是有一定分工的,也只有承认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才能安心于自己所做的事业,得到自己应有的利益而问心无愧。 |
C.圬者经常到富贵人家干活,其目的是为了见证许多富贵人家日益破落,借此揭露当时腐败的吏治。 |
D.本文言辞犀利,直接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写人叙事,简明扼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翻译下面这段文字划线的句子。
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②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③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