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戆窝记
方孝孺
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材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聪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
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尚也。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今也天子惩近代之弊,立谏诤,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
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获见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使长孺、子布为布衣,亦将闻于时、传于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负气:恃其意气 |
B.今也天子惩近代之弊惩:戒止 |
C.君居其名、师其道师:学习 |
D.以其节之足尚也尚:同“上”,上升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的一组是()
①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
②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
③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
④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
⑤有志者不累乎用舍
⑥立谏诤,风厉在位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篇便提出:“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可谓振聋发聩、先声夺势,也定下了全文激昂的基调。 |
B.作者表明仰慕古之戆者的心迹, 表达了欲与“长孺”、“子布”结交而不可得的遗憾。最后, 表达了对同乡的赞美之情,并且想要造访倾谈。 |
C.作者对流俗所谓的“戆人”作了定义,他们不取合当世,不阿附权贵,遇到事情就争论不休。 |
D.作者以“甘脆之味”、“姜桂之和”来分别喻“材智之士”和“气节之臣”,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别有韵味而又富于理趣。 |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
②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 《陈情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
C.寻蒙国恩。寻:寻找 |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
B.本文一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⑴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丁】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同“蠕”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④滫,xiǔ,臭水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
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 渐:浸泡。 |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就:接近。 |
D.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B.一可以为法则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
C.吾尝终日而思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
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下面各句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四段文字的基本观点,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段文字说的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
B.【乙】段文字说的是,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 |
C.【丙】段文字说的是,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
D.【丁】段文字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帮助,不要自己逞强。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玉汝,字君璋,郓人。少习吏事。金末迁民南渡,玉汝奉其亲从间道还。行台严实入据郓,署玉汝为掾史,稍迁,补行台令史。中书令耶律楚材过东平,奇之,版授东平路奏差官。以事至京师,游楚材门,待之若家人父子然。实年老艰于从戎,玉汝奏请以本府总管代之行。夏津灾,玉汝奏请复其民一岁。济州长官欲以州直隶朝廷,大名长官欲以冠氏等十七城改隶大名,玉汝皆辨正之。
戊戌,以东平地分封诸勋贵,裂而为十,各私其入,与有司无相关。玉汝曰:“若是,则严公事业存者无几矣。”夜静,哭于楚材帐后。明日,召问其故,曰:“玉汝为严公之使,今严公之地分裂,而不能救止,无面目还报,将死此荒寒之野,是以哭耳。”楚才恻然良久,使诣帝前陈诉。玉汝进言曰:“严实以三十万户归朝廷,卒无异志,今裂其土地,析其人民,非所以旌有功也。”帝嘉玉汝忠款,且以其言为直,由是得不分。迁行台知事,仍遥领平阴令。
辛丑,实子忠济袭职,授左右司郎中,遂总行台之政。分封之家,以严氏总握其事,颇不自便,定宗即位,皆聚阙下①,复欲剖分东平地。是时,众心危疑,将俯首听命,玉汝力排群言,事遂已。宪宗即位,有旨令常赋外,岁出银六两,谓之包垛银。玉汝曰:“民力不支矣!”纠率诸路管民官,诉之阙下,得减三分之一。累官至龙虎卫上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兼兖州管内观察使。
壬子,以病谢事杜门,日以经史自娱。乙卯,忠济使人谓玉汝曰:“君闲久矣,可暂起,为吾分忧。”玉汝坚辞,以参议印强委之,不得已起视事,仅五六日,裁书署置,焕然一新。八月既望,有星陨庭中,已而玉汝卒。
(选自《元史·王玉汝传》有删节)
注:①阙下:指帝王所居之处,代指朝廷。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汝奉其亲从间道还间道:小路 |
B.玉汝奏请复其民一岁复:恢复 |
C.使诣帝前陈诉诣:到 |
D.楚才恻然良久恻:哀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裂而为十,各私其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B.若是,则严公事业存者无几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君闲久矣,可暂起,为吾分忧臣为韩王送沛公 |
D.今严公之地分裂,而不能救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实以三十万户归朝廷,卒无异志,今裂其土地,析其人民,非所以旌有功也。
(2)是时,众心危疑,将俯首听命,玉汝力排群言,事遂已。王玉汝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
挂 于 患 而 欲 谨 则 无 益 矣 自 知 者 不 怨 人 知 命 者 不 怨 天 怨 人 者 穷 怨 天 者 无 志 失 之 己 反 之 人 岂 不 迂 乎 哉!(选自《荀子·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