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请阅读宋代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完成下题。
赵郡苏轼①,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②。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③。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⑤?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⑥。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① 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北宋末年升为庆源府。苏轼是四川眉山人,由于他的远祖——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公元648—705年﹞是赵州栾城人,所以苏轼除署“眉山苏轼”外,又称“赵郡苏轼”。② 江陵府:今湖北省荆沙。司法参军,官名,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③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④ 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⑤ 庸讵:也作“庸遽”,岂,难道。⑥ 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遗:赠予
B.辱以顾余辱:侮辱
C.若不可极者也极:用尽
D.既得之于心矣得:契合

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吾其还也
B.孰有甚于予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特以文不近俗\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则于是焉\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B.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C.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D.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下面是对这篇赠序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携文求见,详读二生之文后,作者觉得黎安二生堪称“魁奇特起”之士。第2段叙述黎生在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第4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来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苏轼、韩愈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3分)
译文:                                                                
⑵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3分)
译文:                                                                
⑶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3分)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B.世祖之善:赞同
C.为为讳乎首:首领
D.半年可讫:完毕

下列句子全能直接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皇上的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反而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于是翟黑子对世祖不以实情坦白,世祖因此杀了他。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2)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文言文阅读
郭嘉传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戏志才,人名),筹划士也,太祖甚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④,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未知用人之机机:关键 ,奥秘 B.太祖甚:器重
C.以威附:门徒,手下 D.掩其不意:预测,意料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击之虏闻太祖至 B.袁公徒欲效周公下士而未知用人
C.其无备尚乌丸之资 D.夫智者审量主巴丘遇疾疫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初见袁绍,袁绍有周公礼贤下士之举,但郭嘉却看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的弱点而离开了他。
B.曹操在给荀彧的书信中忧心人才不济,荀彧给他推荐了郭嘉。曹操很是高兴,郭嘉也认为自己找到了明主。
C.曹操要征伐袁尚和三郡乌丸,又担心刘备袭击许都,但郭嘉认为刘备不值得提防,不堪一击。
D.后来太祖讨伐荆州失利回来,事多不顺意,于是很是怀念已逝世的郭嘉,深感人才的重要。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答:
(2)(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答:

文言文阅读
是岁也,大将军(指卫青)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择选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效此意,其为将如此。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遂:就
B.有气敢任:担当
C.使人先边要:要求
D.天子为遣太官数十乘赍:赠送

以下句子表明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的一组是()
①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②既还,重车余弃粱肉
③对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④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⑤无子,绝,国除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受到皇帝的赏识,在十八岁时,做了皇帝的侍中。
B.霍去病擅长骑马射箭,两次跟从大将军卫青出征,卫青奉汉武帝之命,拨给他壮勇之兵,任命他为剽姚校尉,他率八百骑兵追击敌军数百里,为了个人私利,杀俘敌人很多。
C.霍去病为人寡言少语,敢作敢为。天子曾想教他兵法,他却说:“打仗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兵法。 ”
D.霍去病死后,皇帝很悲痛,为他建立的坟墓,外形就像祁连山。他的儿子霍嬗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因此,他的后代断绝了,他的封国也就被废除了。
翻译
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

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全义,字国维,濮州临濮人。祖琏,父诚,为田农。全义少为县署役夫,尝为令所辱。黄巢起冤句。全义亡入巢军。巢入长安,以全义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巢败,依诸葛爽于河阳,屡有战功,爽为泽州刺史。爽卒,事其子仲方,仲方为留后,表全义为河南尹。梁祖建号,以全义兼河阳节度使,封魏王。性勤俭,善抚军民,虽贼寇充斥,而耕务农,由是仓储积。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民之来者抚绥之,无重刑,无租税,流民之归浙众。王命农隙,选丁夫授以弓矢枪剑,为坐作进退之法。行之一二年,每屯增户。大者六七千, 次者四千,下之二三千,共得丁夫闲弓矢、枪剑者二万余人。有贼盗即时擒捕之,刑宽事简,远近归之如市。且耕且战,岁滋垦辟,招复流散,待之如子。五年之内,号为富庶。每农祥劝耕之始,全义必自立畎亩,饷以酒食。数年之间,京畿无闲田,编户五六万。乃筑垒于故市,以防外寇。全义每喜民力耕织者,某家今年蚕麦善,去都城一舍之内,必马足及之,悉召其家老幼,亲慰劳之,赐以酒食茶彩,丈夫遗之布裤,妇人裙衫。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诘之。民诉以牛疲或阙人耕锄,则田边下马,立召其邻责之曰:“此少人牛,何不众助之?”邻皆伏罪,即赦之。自是洛阳之民无远近,民之少牛者相率助之,少人者亦然。
田夫田妇,相劝以耕桑为务,是以家有蓄积,水旱无饥民。天成初,薨于洛阳私第,年七十五,谥忠肃。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全义传》)
【注】①冤句:今山东菏泽。②梁祖建号:梁太祖朱温建立后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琏,父诚,为田农世:世代 B.虽贼寇充斥,而耕务农 劝:鼓励
C.爽为泽州刺史表:表彰 D.由是仓储积 殷:富足

以下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
B.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
C.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
D.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全义是农家子弟出身,年少时曾在家乡县衙做差役,后来离开家乡,投身黄巢的军队。黄巢攻占长安后,曾任用张全义做史部尚书和水运使。
B.张全义崇尚节俭,勤于政事,尤其喜欢那些勤劳耕作的百姓,如果有人家养蚕种麦比较好,只要距都城不超出三十里地,他都一定亲自骑马前去慰劳。
C.看见谁家地里没有杂草,张全义会下马让随行宾客们观看,并赏赐田主。如果见庄稼中有草,地耕得不松软,就立即叫来田主,并在众人面前责打训斥。
D.洛阳地区的民众在张全义的治理下,百姓们致力于农桑,因此家家有蓄积,即使遇到水旱灾害时也没有出现饥荒的现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耕且战,岁滋垦辟,招复流散,待之如子。
(2)自是洛阳之民无远近,民之少牛者相率助之,少人者亦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南昌刘应文文稿叙
(元)虞集
江西之境,其山奇秀,而水清泻,委折演注,至于南昌,则山益壮、水益大,故生人是气者,多能文章,而其为文,又能脱略其鄙朴之质,振作其委靡之体。故言文者,未有先于江西。然习俗之弊,其上者常以怪诡险涩、断绝起顿、挥霍闪避为能事,以窃取庄子、释氏绪余,造语至不可解为绝妙;其次者泛取耳闻经史子传,下逮小说,无问类不类,剽割近似而杂举之,以多为博,而蔓延草积,如醉梦人,听之中日,不能了了而下者乃突兀其首尾,轻重其情状,若俳优谐谑,以文为事。呜呼!此何为者哉?大抵其人于学无所养于德无所蓄假以文其寡陋而从之者亦乐其易能无怪其祸之至此不可收拾也
呜呼,为文章者,未暇纵论古今天下也,即江西论之,欧阳文忠公、王文公、曽南丰非其人乎?执笔之君子,亦尝取其书而读之,凡己之所为,合于此三君否也?苟不合,则己之谬可知也,曾不出此,何也?盖三君之文,非徒然也,非止发于天资而已也。其通今博古,养德制行,所从来远矣,宜乎乐为寡陋而为能者不知思也。此三君子之文犹不足以知之,况三君子之上,有当知者尚远也,岂复知之乎?如此而欲以文自命,则亦惜乎秀气之者矣。悲夫!岂独学者之咎哉?岂独学者之咎哉?
南昌刘君资深,少于余一岁,相好也。不远万里,以其子应文之文求教于余。观资深之意,深有望其子矣。余观应文之笔端,清而不险,健而不怒,其连中于有司而分教一郡,宜矣!信乎山水秀润之所钟者,诚有可望者也。然余闻之传曰:“观会通,以行其典礼。”非观乎会通,则固陋而已。夫正其所已能,而进其所未能,君子之道也。余侨居江西三十年矣,是亦江西之人,于江西得无情乎?吾友人之子,余安得不以忧吾江西之文敝者,而告之应文,愿应文之勉之也?
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生人是气者禀:禀赋
B.不能了了了了:明白,懂得
C.惜乎秀气之者矣委:托付,交付
D.吾友人之子矧:况且,何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曾不出此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B.所从来远矣吾所以为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深有望其子矣少卿视仆妻子如何哉
D.观会通知不可骤得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赞扬江西之人秉山川灵秀之气,言文必称江西;而后用“然”字一转,严厉指出江西派文章上、中、下三等的弊病。
B.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三位江西籍的杰出散文家——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指出他们在文学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痛斥今人辜负了他们的期待,自然地挽合到开头的议论,显得前后呼应,文理清晰。
C.文章末端方落到为文稿作叙的题意上来,希望刘应文能广泛学习,融会贯通,按照文学创作的规律去实行,定会取得很大的成绩。
D.这片文章主要揭露宋元以来江西派文风的流弊,并以此告诫后学,希望他们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大 抵 其 人 于 学 无 所 养 于 德 无 所 蓄 假 以 文 其 寡 陋 而 从 之 者 亦乐 其 易 能 无 怪 其 祸 之 至 此 不 可 收 拾 也
把文中划线句子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下者乃突兀其首尾,轻重其情状,若俳优谐谑,以文为事。
(2)信乎山水秀润之所钟者,诚有可望者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