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阿留传
明•陆容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②不材,蕲③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注释①参亭:参互和均匀。樗栎chū lì:都指无用的木材。②蕲:能“祈”,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应门:应答门人 |
B.宾客虽稔熟者稔熟:熟悉 |
C.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歧生:分枝错生 |
D.历园中竟日竟日:整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 | B.曰:“何难乎是?”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C.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 | D.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阿留“痴呆无状”,却工于书法,善于绘画。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主人“专任”,被长期奉养,终身不弃。 |
B.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提出了“天地间无弃物”、用人应当用其所长的观点,成为文章的关键部分。 |
C.作者对能容人、用人的周元素赞美有加,并联想到现实中的“造命者”每每用人不当,这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
D.作者叙事简洁,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议论则精辟深透,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批判性。 |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
译文:
(2)(阿留)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
译文:
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吾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②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③吾闻君子不党()④苟有过,人必知之()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根据上述两章文字,说说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修身思想有哪些共同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甘利
明·江盈科
呜呼,味之至甘者,莫过于利;人之至苦者,莫甚于贫。以至甘之味,投至厌苦之人,往往如石授水,有受无拒。故四知却馈,杨震标誉于关西;一钱受选,刘宠著称于东汉;挥锄隐居,视同瓦砾;披裘老子,耻拾道遗。史册所书,晨里落落;而垂涎染指,曲取贪图者,则天下滔滔也。
尝闻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谲计诳人。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
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坐彝伦堂,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
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怒,问之曰:“尔金从何处来?”
曰:“得诸地中。”
又问:“尔欲作何处置?”
生答曰:“弟子故贫,无资业。今与妻计,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买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书,将发愤从事焉,而以其半致馈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
博士曰:“有是哉!不佞何以当之?”
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
饮半酣,博士问生曰:“尔适匆匆来,亦曾收金箧中扃钥耶?”
生起曰:“弟子布置此金甫定,为荆妻转身触弟子,醒,已失金所在。安用箧?”
博士遽然曰:“尔所言金,梦耶?”
生答曰:“固梦耳。”
博士不怿,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徐曰:“尔自雅情,梦中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更一再觞出之。
嘻,此狡生者,持梦中之金,回博士于盛怒之际,既赦其扑,又从而厚款之。然则金之名且能溺人,彼实馈者,人安得不为所溺?可惧也已!
尝观韩非以出妇喻黜官曰:“为妇而出,常也,所贵善营私耳;居官而黜,亦常也,所贵善货殖耳。”
呜呼,韩子之言,世情也。
楚有一人为令,以墨罢官归,而美衣媮食,歌童舞姬,受享拟王者。醉中语人曰:“我若无主意,听孔夫子说话,今且无饭吃,安得有此?”
噫,此造业之人,造业之言。然彼直狂诞,敢为此语,世之“口不若人,心若人”者,可胜数哉!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怒霁:(怒气)消除 |
B.不佞何以当之不佞:不才 |
C.博士不怿,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怿:高兴 |
D.楚有一人为令,以墨罢官归墨:错判官司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弟子布置此金甫定,为荆妻转身触弟子 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
B.尝观韩非以出妇喻黜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史册所书,晨星落落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D.人之至苦者,莫甚于贫 |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听学生说钱乃梦中所得,非常不高兴,但又想到自己已经用好酒好菜招待了他,于是就没有发作,又敬了学生两杯酒后就走出门去。 |
B.文章开头作者直陈自己的观点,然后连举杨震等四例进行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
C.作者用“造业之人,造业之言”痛斥那个楚令和他所说的话,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无耻丑陋言行的强烈批判。 |
D.这篇文章所讲的几个故事显示了金钱的巨大力量。文章的思想意义在于抨击了贪官污吏的丑行,揭露了金钱的无形而巨大的腐蚀力量,让人们警醒和自戒。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
译文:
(2)然则金之名且能溺人,彼实馈者,人安得不为所溺?
译文:
(3)为妇而出,常也,所贵善营私耳;居官而黜,亦常也,所贵善货殖耳。
译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 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傅嘏(gǔ),字兰石。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全军之长策也全:整个,全部 |
B.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
D.谢之不暇谢:道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败于官渡 |
B.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纵一苇之所如 |
C.袁绍不用田丰之计悉宥之 |
D.弟昭时为监军卒为所笑 |
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2)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 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jui杙yi、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 |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 |
C.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变亦酷矣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B.莫不病焉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
C.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D.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i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鲁人或恶吴起恶:毁谤 |
B.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薄:轻视、看不起 |
C.鲁君疑之,谢吴起谢:劝诫 |
D.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卒:士兵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
①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③其母死,起终不归
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①②③ |
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去得过辉煌成功。 |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也“终不归”。 |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