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祟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臣愚以为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走:逃跑 |
B.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数:屡次 |
C.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
D.芝性亮直,不矜廉隅矜:夸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鲁阳山遇贼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此孝子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
C.芝乃驰檄济南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D.因芝妻伯父董昭相如因持璧却立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司马芝为政有方的一项是( )
⑴母老,唯在诸君 ⑵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 ⑶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⑷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⑸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⑹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A.⑴⑵⑷ | B.⑵⑶⑸ | C.⑴⑷⑹ | D.⑶⑸⑹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司马芝避乱荆州,守母遇贼之事,表现了他非凡的品格,为下文写其为官事迹起到有力的铺垫和烘托作用。 |
B.司马芝任菅长时,征调郡主簿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刘节不从。司马芝便上书太守,列举刘节的罪状。太守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使刘节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
C.司马芝任广平县令时,征虏将军刘勋给他写信,却不署姓名,多次嘱托他帮忙。鉴于刘勋的特殊身份,司马芝不得不听。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司马芝并没有因此获罪。 |
D.司马芝为人耿直,从不两面三刀。和别人谈话时,只要不同意,就当面指出,回去后也不会有微词。他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将一卷文言文阅读语段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⑶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晏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迁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 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通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闻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天禧初,进位太保.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一日,帝曰:“朕方以大事托卿,而卿疾如此.卿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旦曰:”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之.一再三问,不对.因曰:“试以卿意言之.”旦强起举笏曰:“以臣之愚,莫如寇准.”帝曰:“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旦曰:“他人,巨所不知也。臣病困,不能久侍.”遂辞退.后旦没岁余.竞用准为相.,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权:暂代官职
B.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驾:帝王
C.臣备住宰府备:满足
D.当坐死者百余人坐:因犯……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①惊视之,乃旦也.
②候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①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王旦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①表请天下建常平仓
②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
③所虑者政令,罚之不当
④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
⑤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
⑥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
A.④⑤⑥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④⑥
11.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契丹入侵时,王旦先随皇帝到澶州,后派回京城代理雍王处理留守事宜,他严令禁人传播.直到战争结束,他家里的人还不知道他回了京城,还以为他在前线,专门到郊外迎接他.
B.宫中失火,真宗很痛心两朝积蓄的财物一朝殆尽,王旦则认为财物事小,政令赏罚不当事大,首先要求罢免自己,使得真宗下诏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后来有人发现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要杀一百多人,王旦说服真宗不要追究.,
C.皇帝非常信任王旦,王旦却不愿意干预皇帝时继承人选的安排,并且说了解臣子谁也比不上国君,请皇上自己选择.
D.王旦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寇准专门说他的坏话。他却总是称赞寇准的好处,并且坚持向皇帝推荐寇准,才使寇准有机会成为一代名相.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①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3分)
译文:
②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2分)
译文:
③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2分)
译文: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于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cui,椽子)崩,侨(子产的名)将厌(通‘压’:下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通“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13.把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用/断开.(3分)
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
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先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超:越级
B.时辽事方急急:着急
C.以左侍郎理部事以:介词,凭、用
D.守敬且尔且:副词,尚且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光启有志用世的一组是()
①累疏请练兵自效。②由庶吉士历赞善。③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④练兵通州,列上十议。⑤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⑥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A.①③⑤ B.③④⑤C.①④⑥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光启,字子先,是上海的人。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并完全掌握其方法。
B.徐光启曾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虽然考虑采纳他的建议,但因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最终没有被采纳。
C.崇祯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但徐光启认为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而是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应该及时修正。
D.徐光启死后,他的儿子徐骥因主动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而被升为太保一职。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 (5分)
译文: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5分)
译文: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山涛为吏部尚书(《资治通鉴》)
以前太常山涛为吏部尚书。涛典选十余年,每一官缺,辄择才贲可为者启拟数人,得诏
旨有所向,然后显奏之。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言之于帝,帝益亲爱之。涛甄拔人物,各为题目而奏之,时称“山公启事”。
涛荐嵇绍于帝,请以为秘书郎,帝发诏征之。绍以父康得罪,屏居私门,欲辞不就。壹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况于人乎?”绍乃应命,帝以为秘书丞,初,东关之败,文帝问僚属日:“近日之事,谁任其咎?”安东司马王仪对曰:“责在主帅。”文帝怒日:“司马欲委罪孤邪!”引出斩之。仪子褒痛父非命,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未尝西向而坐,庐于墓侧,旦夕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读《诗》至。衷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为之废《蓼莪》「注1」 。家贫,计口而田,度身而蚕;人或馈之,不受;助之,不听。诸生密为刈麦,褒辙弃之。遂不仕而终。
臣光日:昔舜诛鲧而禹事舜,不敢废至公也。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事晋室可也。嵇绍苟无荡阴之忠「注2」 ,殆不免于君子之讥乎!
注l:《蓼莪》,《诗经‘小雅》篇名.歌咏“为人子必须尽孝”,诗中反复吟哦“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吴天罔扳”。
注2:晋惠帝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败绩于荡阴,中三矢,百官侍御皆散,丽嵇绍朝服,下马登辇,以身卫惠帝,被乱兵所杀。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言之于帝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绍以父康得罪令以责之里正
C•树为之枯缇骑接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D•计口而田子路率尔而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涛典选十余年典:主管,执掌。
B.得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之显:明显。
C•近日之事,谁任其咎? 任:听凭,放任。
D.司马欲委罪孤邪!委:推卸。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这则短文写到的人物有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文中的文帝)、吏部尚书山涛、嵇康与其子嵇绍、王仪与其子王褒。短文说的是山涛掌管吏部为晋武帝推荐干部很能干,嵇绍事晋、王褒不事晋,以及《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B 山涛任吏部尚书推荐干部,善于揣摩晋武帝的意思。他先拟出数人,看晋武帝倾向于哪一个,他就将这个人排在推荐名单的前头,因此每次推荐的干部都被晋武帝任用。大臣们不知就里,以为是山涛太过于自作主张了。
C•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残害死了,他的儿子嵇绍却在山涛的劝说下,出来为晋王朝服务;而王褒则因其父王仪不该死而被文帝司马昭害死了,终生不仕。司马光按照忠孝标准对这两人不同的做法都表示了赞同。
D•王褒痛父非命,隐居教授。他成天哀痛父母,吟哦《诗经•小雅。蓼莪》篇,使得他的学生都不敢再吟诵这首诗了。学生们看到他生活贫困,经常周济他,帮助他做农活,最终让他安享天年。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O分)
(1) 涛谓之日;“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况于人乎?”
译文;
(2) 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事晋室可也。
译文: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自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
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天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令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敷;陈述
B.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忿:愤怒
C.明其道,不计其功功:事功
D.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端:头绪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诸君其亦念之哉!
B.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
C.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
D.讲明义理,以修其身而责其身以必然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这是朱熹为自鹿洞书院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表明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是为了向世人揭示书院的办学思想。
B.文章体现了朱熹办学以儒家思想教化士人的宗旨,体现了书院学子尊孔读经、明理修身的办学理念。
C.朱熹认为当时流行的所谓“学规”,既不合古人办学的思想,又不为求学者考虑,所以朱熹不把那些学规条款列在堂上。
D.从文中可以看出,朱熹很强调士人做学问的目的是修身,言行一致,培养出思想与行为都符合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唏嘘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遂至邺下,与迥交战。仍共宇文忻、李询等设策,因平尉迥。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注]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又拜左领大将军,余官如故。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会议伐辽东,颎固谏不可。上不从,以颎为元帅长史,从汉王征辽东。遇霖潦疾疫,不利而还。后言于上曰:“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又上以汉王谅年少,专委军于颎。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谅所言多不从,甚衔之,及还,谅泣言于母后曰:“儿幸免高颎所杀。”上闻之,弥不平。俄而上柱国王世积以罪诛,当推核之际,乃有宫禁中事,云于颎处得知。上欲成颎之罪,闻此大惊。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明颎无罪,上逾怒,皆以之属吏。自是朝臣莫敢言者。颎竟坐免,以公就第。——(节选自《隋书•高颎传》)
[注] 颎父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方辞父在山东辞:告辞,道别
B. 朝臣莫与为比比:并列
C. 会议伐辽东会:恰逢
D. 甚衔之衔:怨恨,怀恨
9.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军至河阳,(故)莫敢先进B. 上欲成其美,(则)听解仆射
C. 上特命勿去(之),以示后人D.颎初不欲行,(然)陛下强遣之
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叛军的战斗中,高颎事先准备了很多堵水的土袋,成功抵御了叛军的火筏,过河后焚毁桥梁背水一战,最终得胜回朝,高祖对他大加褒奖。
B. 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表示亲切;又成就其谦让的美名,然后继续重用;命令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以示纪念,这些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C. 高颎功高位显,但因忧虑母亲而去职,只过了二十天,朝廷就命令他返回原来的职位处理政事,尽管他再三流涕推辞,但高祖都不答应。
D. 高颎对高祖竭尽忠诚,为主甘愿杀身灭族,但后因谗言而被高祖疏远,又受王世积一案牵连,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译文:
(2)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