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杲,字景初,汶上人。正德九年进士。授临汾知县。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①。帝遣中官②分守兰、靖。杲言穷边饥岁,不宜设官累民,不报。
嘉靖三年,帝将遣中官督织造于苏、杭,杲疏而谏,不纳。久之,擢太仆少卿。改大理,再迁左副都御史,进户部右侍郎。河南大饥,命杲往振。杲请急发帑金③,诏赉临清仓银五万两以行。既至,复请发十五万两。全活不可胜计。事竣,赐银币。寻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故事,缮运艘,军三民七。总兵官顾寰以军民用敝,请发两淮余盐银七十万,户部尚书李如圭不可,杲请改折两年漕运十之三,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勿重困军民,报可。
踰年,入为户部尚书。后父安平侯方锐乞张家庄马房地。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不可许,宜以大恩寺入官地二十顷予之。帝从其议。时国储告匮,诸边请增饷无虚月,四方多水旱,给事中李文进请议广储蓄。杲列九事以献,已又上制财用十事,帝咸纳之。旧制,岁漕四百万石。杲以粟有余而用不足,遇灾伤率改折以便民。一日,帝见改折者过半,大惊,以诘户部,杲等引罪。敕自今务遵祖制,毋轻变。
杲掌邦计,事无不办,帝深倚之。后有诏买龙涎香,久不进,帝以此不悦。给事中马锡劾杲及巡仓御史艾朴受贿,给事中历汝进言仓场尚书王炜亦然,并下狱。杲、朴遣戍,炜斥为民。杲竟卒于雷州戍所。隆庆初,给事中辛自修等讼杲冤。诏复官,赐祭葬,赠太子太保。
[注]①茶马,即茶马司,主管榷茶,买马。 ②中官,宦官,太监。 ③帑金,公款。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宜设官累民累:劳累 | B.勿重困军民,报可报:回答 |
C.再迁左副都御史迁:调动 | D.杲等引罪引:引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杲竞卒于雷州戍所 | B.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 得复见将军于此公亦以此自矜 ![]() ![]() |
C.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 | D.杲以粟有余而用不足 |
秋毫不敢有所近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下列各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王杲体恤百姓的一项是
①杲言穷边饥岁,不宜设官累民 ②帝将遣中官督织造于苏、杭,杲疏而谏
③请发两淮余盐银七十万 ④杲请改折两年漕运十之三,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
⑤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不可许 ⑥后有诏买龙涎香,久不进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王杲对中官出任地方官吏,一直持反对态度;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由此深获信任得以加官进爵。 |
B.赈济河南大饥,王杲得到朝廷支持,先后发放赈济灾银二十万两,使很多灾民避免了饥饿致死的命运。 |
C.在户部尚书任上,针对社会边穷库虚的实际,王杲献言献策治国,深得信任;积极治政安民,却不尽合乎帝意。 |
D.阻止安平侯请地一事成功,被劾受贿下狱而又无力自雪其冤,王杲命运的起伏,反映了封建人臣仕途难以自主的社会现实。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3+3=8分)
(1)授临汾知县,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
(2)故事,缮运艘,军三民七。
(3)时国储告匮,诸边请增饷无虚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邻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振畿辅饥民畿辅京城附近 |
B.属信钩考钩考逮捕拷问 |
C.母忧归母忧 母亲的丧事 |
D.制许便宜从事便宜 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 |
B.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 |
C.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 |
D.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信督战果敢。也先侵犯京城时,程信不让攻击也先失利的都督孙镗撤军进城,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没有退路的孙镗越战越勇,击退了也先。 |
B.程信恪尽职守。程信提出的赈济京城附近饥民,恢复河间被罢免学官的官职和被遣送生徒的学业等建议,都得到皇上许可;任太仆卿时,他定期征用马匹,及时掌握马匹的增减情况。 |
C.程信平叛有功。朝廷发大军征讨四川戎县蛮人叛乱,程信与总兵官李瑾居中调度,分路进军,转战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平定了叛乱。 |
D.程信能识大体。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认为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不要越俎代庖,行使主管官吏的职责。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
(2)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荫登第,调郴尉登第:应试得中。 |
B.持节招纳夷人持节:坚守气节。 |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济时:拯救时世。 |
D.帝幡然而改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放,字元直,车骑将军睿之子。初为齐晋安王宁朔迎主簿,高祖临雍州,又召为主簿。放身长七尺七寸,腰带八围,容貌甚伟。天监元年,为盱眙太守,寻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迁镇右始兴王谘议参军,以父忧去职。服阕,袭封永昌县侯,出为轻车南平王长史、襄阳太守。转假节、明威将军、竟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六年,大举北伐,以放为贞威将军,与胡龙牙会曹仲宗进军。
普通八年,高祖遣兼领军曹仲宗等攻涡阳,又以放为明威将军,帅师会之。魏大将费穆帅众奄至,放军营未立,麾下止有二百余人。放从弟洵骁果有勇力,一军所仗,放令洵单骑击刺,屡折魏军,洵马亦被伤不能进,放胄又三贯流矢。众皆失色,请放突去。放厉声叱之曰:“今日唯有死耳。”乃免胄下马,据胡床处分。于是士皆殊死战,莫不一当百。魏军遂退,放逐北至涡阳。魏又遣常山王元昭、大将军李奖、乞佛宝、费穆等众五万来援,放率所督将陈度、赵伯超等夹击,大破之。涡阳城主王纬以城降。放乃登城,简出降口四千二百人,器仗充牣;又遣降人三十,分报李奖、费穆等。魏人弃诸营垒,一时奔溃,众军乘之,斩获略尽。擒穆弟超,并王纬送于京师。中大通二年,徙督北徐州诸军事、北徐州刺史,增封四百户,持节、将军如故。在镇三年,卒,时年五十九。
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其后各产男女,未及成长而率亡,遗嗣孤弱,放常赡恤之。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放曰:“吾不失信于故友。”乃以息(儿子)岐娶率女,又以女适率子,时称放能笃旧。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寻:不久 |
B.帅师会之帅:同“率”,率领 |
C.放从弟洵骁果有勇力果:果然 |
D.又以女适率子适:出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父忧去职以放为贞威将军 |
B.为吏民所称及为北徐州 |
C.乃免胄下马放乃登城 |
D.并王纬送于京师吾不失信于故友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 |
B.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 |
C.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 |
D.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放在担任明威将军、竟陵太守时,所管辖的郡政通人和,当地的吏民都称赞他。 |
B.魏大将费穆率兵来犯时,韦放部下只有二百多人。他率领士兵殊死奋战,以一当百,大败魏军。 |
C.韦放指挥士兵乘胜追击,几乎杀伤、俘获全部敌人,生擒了费超,并和王纬一起把费超押送京师。 |
D.虽然张率去世了,韦放依然履行了先前两家定下的婚约,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魏大将费穆帅众奄至,放军营未立,麾下止有二百余人。
②其后各产男女,未及成长而率亡,遗嗣孤弱,放常赡恤之。
(2)从文中找出能直接表现韦放“英勇杀敌”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孤长幼在其中长:成年人 |
B.尚复被水旱之灾被:遭受 |
C.有者半贾而卖贾:通“价”,价格 |
D.三曰劝农功。劝:鼓励 |
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①薄赋敛,广畜积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
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
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
D.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