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攻,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皇帝即位,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天子下诏称扬,后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霸材长于治民,及为丞相,总纲纪号令,功名损于治郡。然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刑罚痛绳群下群下:众多下人 |
B.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鳏寡:鳏夫和寡妇 |
C.班行之于民间班行:颁布施行 |
D.霸具为区处区处:分别处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处议当于法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而霸独用宽和为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C.吏民不知所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D.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黄霸“外宽内明”“长于治民”的一组是 ( )
①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 ②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
③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 ④宣帝即位,闻霸持法平
⑤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⑥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⑤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霸年轻时就学习法律,喜欢做胥吏,后来由于廉洁被任命为河南太守丞。他待人处事公正温和,按法律办事,得到太守信任,在官民中有很好的声誉。 |
B.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时期曾使用严刑酷法处置谋反的人,于是一般庸俗的官吏就崇尚严酷,认为这才是有本事,惟独黄霸不盲从,仍然崇尚宽和。 |
C.汉宣帝时,黄霸在朝廷处理疑难案件,再次以公平著称,后来被提拔做扬州太守,他加强教化工作,指导发展生产,大得民心,社会安定天下第一。 |
D.黄霸当太守政绩卓著,受到皇帝赏识,他由太子太傅做起,一路升迁直到担任丞相并封侯。但是他在总领朝纲号令方面并不擅长,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答:
(2)霸材长于治民,及为丞相,总纲纪号令,功名损于治郡。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扁鹊者,渤海郡鄚人也。少时为人舍长①。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②,三十日当知物③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④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当晋昭公时,诸大夫强而公族弱,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居二日半,简子寤,董安于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望见桓侯而还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⑤;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注] ①舍长:供客人食宿的馆舍主管人。②上池之水:指草木的露水。③知物:洞察事物。④垣一方:墙那一边。⑤带下医:妇科医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遇:对待 |
B.不出三日必间间:病愈 |
C.后五日,桓侯体病病:患病 |
D.过邯郸,闻贵妇人贵:尊贵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扁鹊医术高明的一组是()
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②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
③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⑤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⑥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③④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为馆舍主管人时,非常恭敬地对待长桑君。长桑君也看出扁鹊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在交往十余年后,把自己私藏的药方传给了扁鹊。 |
B.晋国大夫赵简子执掌国事时患病,五天昏迷不醒,大夫们都很担心。扁鹊看后断言不出三天赵简子会痊愈,结果果如扁鹊所说,因此赵简子赏赐扁鹊田地四万亩。 |
C.扁鹊到齐国时,看出齐桓侯身体有病,但齐桓侯讳疾忌医,使扁鹊很生气。所以当后来齐桓侯病重再召请他时,他负气逃到别的国家,致使齐桓侯不治而亡。 |
D.扁鹊名扬天下后,仍然随俗为变,致力于解除病人的痛苦。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自愧弗如,派人杀害了他,但是他诊脉的方法却受到后人的推崇。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2)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二
傅竖眼,本清河人。沉毅壮烈,少有父风。入国,镇南王肃见而异之,且奇其父节,倾心礼敬,表为参军。从肃征伐,累有战功,稍迁给事中、步兵校尉、左中郎将,常为统军,东西征伐。世宗时为建武将军,讨扬州贼。破之,仍镇于合肥,萧衍民归之者数千户。
后武兴氐杨集义反叛,推其兄子绍先为主,攻围关城。梁州刺史邢峦遣竖眼讨之。集义众逆战,频破走之,乘胜追北,仍克武兴。还洛,诏假节,行南兖州事。竖眼善于绥抚,南人多归之。
竖眼性既清素,不营产业,衣食之外,俸禄粟帛皆以飨赐夷首,赈恤士卒。抚蜀人以恩信为本,保境安民,不以小利侵窃。远近杂夷相率款谒,仰其德化,思为魏民矣。是以蜀民请军者旬月相继,世宗甚嘉之。肃宗初,屡请解州,乃以元法僧代之。益州民追随恋泣者数百里。
朝廷以西南为忧,乃驿征竖眼于淮南。既至,率步骑三千以讨张齐。竖眼三日之中,转战二百余里,甲不去身,频致九捷。张齐引兵西退,遂奔葭萌。蜀民闻竖眼复为刺史,人人喜悦,迎于路者日有百数。竖眼至州,白水以东,民皆宁业。
竖眼表求解州,不许,仍转梁州刺史。梁州之人既得竖眼为牧,人咸自贺。而竖眼至州,遇患不堪综理,其子敬绍险暴不仁,聚货耽色,甚为民害,远近怨望焉。敬绍颇览书传,微有胆力,而奢淫倜傥,轻为残害。又见天下多事,阴怀异图,欲杜绝四方,擅据南郑。令其妾兄唐崐仑扇搅于外,聚众围城,敬绍谋为内应。贼围既合,其事泄露,在城兵武执敬绍,白竖眼而杀之。竖眼耻恚发疾,遂卒。永安中,赠征东将军、吏部尚书、齐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五十八﹒傅竖眼》,有删节》 [注]①氐:我国古代民族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给事中稍:逐渐,慢慢 |
B.集义众逆战逆:抵触,违背 |
C.行南兖州事行:代理,处理 |
D.远近怨望焉望:埋怨,责怪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小利侵窃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B.迎于路者日有百数 不拘于时,学于余 |
C.梁州之人既得竖眼为牧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D.远近怨望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推举兄长之子做君主的叛贼杨集义,竖眼接连攻克,并且乘胜追击。 |
B.竖眼做事深得民心,以至远近的少数民族都来叩拜,想要成为北魏百姓。 |
C.竖眼之子谋逆反叛,终招致杀身之祸,可见,竖眼也有教子无方的不足。 |
D.竖眼能征善武,屡立战功;多地为官,遇到任何复杂问题都能总揽管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俸禄粟帛皆以飨赐夷首,赈恤士卒
(2)敬绍颇览书传,微有胆力,而奢淫倜傥,轻为残害用斜线(/)给短文画线句断句。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 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 次:排列 |
B.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秽:杂草 |
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失意 |
D.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起:起任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登者忘其险焉 //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B.乃相与怃然而去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 //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 |
D.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②登者忘其险焉③日就圮毁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⑤因以告之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
译:
(2)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译:
(3)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归而求救国之策②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
B.①以资政殿学士行②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
C.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②以至于永嘉 |
D.①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②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
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B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C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D 请罪于母,母不许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忠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革除了右丞相,而兼任枢密使。 |
B.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贾余庆等人请求朝廷把他派到元京大都去。 |
C.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奔走在草野间,歇宿于露天,每天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而没有互相遇见。 |
D.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实在是没料想到他们能够归还我的衣帽,让我能重新见到太阳与月亮。 |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下来并不是不容寻常,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啊。 |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违背劳动规律,山谷中就有不可胜数的食物。。 |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和天相接,四望浑然一体。 |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死去的人如同这东去的江水,再也不能品味人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