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不属于中国传统木结构抗震防震的方法的一项是

A.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
B.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
C.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
D.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的构件连接方式被大量使用。

不能充分体现“以柔克刚”思想的做法是

A.采用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的柔性框架体系。
B.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
C.通过榫卯使木结构产生变形来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D.利用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以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因此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 的矩形。
B.柜架结构具有“墙倒屋不塌”的功效、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
C.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特殊柔性结构体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
D.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访2008奥运会奖牌主创设计师肖勇
天,是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日子。下午2:30,记者有幸在烟台见到了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主创设计师——山东汉子肖勇。
记者:2008奥运会举世瞩目,能够设计奥运奖牌是一份非常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是怎样的机缘,让你有机会参与到这一工作中?
肖勇:作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我一直想着用设计来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前几年,我曾有机会到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参观,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尤其是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后,我非常渴望有一天能够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虽然我个人不是体育迷,但我对与运动相关的设计很感兴趣。可以说,我一直有这个准备。
记者:听说整个设计工作是由你和你的团队共同完成的,能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肖勇:是这样的,我是设计小组的组长、主创设计师,另有杭海、王沂蓬两位教授全程参与,先后有十几位学生参加。当时的工作很苦!2006年1月11日,我们的方案中标,整个团队立刻着手修改。因时间紧迫,限时3个月完成,24小时加班很正常。可以说很单调、枯燥。
记者:可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设计之初,你们拟订了怎样的一系列思路?
肖勇:我们尽可能屏除任何限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门类进行了地毯式挖掘,然后提出了100多套方案,分10多个方向进行梳理。第一次复选,我们的方案有多个入围前10名;第二次复选,我们有两个方案获得前3名,其中有一个最终胜出。总的来说,最终作品与我们的创意理念是吻合的。
我认为,设计奥运奖牌应该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以此来体现中国精神、北京特色。因此,在最终的设计中,我们也没有过多采用繁复的造型和图案,而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借此实现文化与奥运的沟通。
记者:对于这件作品,有官方评价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选用玉作为奖牌,这个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肖勇:玉的方案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出来的。在设计之初,所有设计者心目当中对奖牌的属性和最后的结果是摸不透的。设计团队成员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了馆藏的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元素和有传统文化代表性的线索。前期共产生了以脸谱、丝绸、敦煌壁画、铜镜、长城等许多代表中国元素的100多套构思方案,然后进行提炼、筛选。在这个由繁入简、从广至精的过程中,玉的理念逐步清晰。
记者:本届奥运会奖牌与往届有什么不同?体现在哪里?
肖勇:我们希望能够赋予奖牌一种新的文化符号,能够展示中国的文化、思想,从创意上真正地创造出与往届很不相同的奖牌设计。最终的设计,我想大家也看到了,它是中西合璧的。在整体形态上,融合了圆形和北京奥运的标志,还有包装的方形也体现出天圆地方的形态认识,还有中国传统对于天、地、人,对于自然、对于人文、对于奥运精神的一种追求,同时也真正能够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完美理念。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往往有多方面因素,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出肖勇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你是怎么理解官方评价肖勇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
肖勇设计的奖牌是怎么体现“个性”和“民族”的?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再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花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劫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下列各项,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

A.中国人盼“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
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个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从雷锋到周杰伦……30年偶像之变
吕绍刚
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潮流,而潮流往往造就风流。偶像,作为风流人物的代表,在每个历史年代,都会应运而生,成为社会与时代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在这一点上,改革开放30年,也不例外。
⑵如果说,传统中国,千年来,一个孔子,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翘楚;那么现代中国,鲁迅与雷锋,则至少占据了大半个世纪;而到了当代中国,短短30年,人们的偶像崇拜,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物是人非”的速度,令人惊诧。在这种惊诧中,我们窥见的是,社会进步的车轮与时代精神的变迁。
⑶30年来,偶像崇拜的对象,从“榜样”,走向“三星”(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再到“民星”(草根明星)。
⑷80年代,偶像崇拜,还基本延续着过去的以“英模”“榜样”为主。所以,人们除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学习赖宁的舍己为人,学习张海迪的自强不息;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催生大众文化的兴起。它们以“一无所有”“过把瘾就死”的反叛姿态,消解崇高与神圣,并与港台传递过来的“三星”潮,迅速合流,塑造出以时尚、享乐、光鲜为核心的偶像特质;到了2000年代,网络与多媒体的发展,促使“秀”时代全面到来,造就了无数草根明星与平民偶像。
⑸30年来,偶像崇拜的精神,从“为国为民”的崇高奉献,走向“我酷故我在”的标新立异,再到“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的平民姿态。人们开始摒弃“高大全”,乐意于承认偶像也是普通人,或者跃跃欲试,走到台前,秀上一把,展现自我的风采。
⑹应当指出的是,“榜样”型的偶像崇拜,是以精神特质为中心,孔武有力,具有很强烈的社会示范意义;而以“三星”和“民星”为主的偶像崇拜,更多是以外在特征为中心,喧闹欢腾,凸显私人性与浅表化。
⑺30年来,偶像崇拜的趋势,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收藏”走向“消费”。对于19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来说,他们的偶像比较单一,不是英雄王杰,就是铁人王进喜,社会的价值取向大体一致。而对于之后的人来说,随着明星的增多,对个性的尊崇,偶像崇拜开始“分众化”,有喜欢港台的,有喜欢欧荚的,有喜欢大陆的,不一而足。过去,人们把偶像当成精神支柱与实践高标,来虔诚收藏。如今,人们更多把偶像当成消费,关注一些八卦,娱乐身心。
(8)30年偶像之变,反映出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姿,以及这个时代的包容与开放。偶像们的“前赴后继”,也丰富着时代精神与文化生态。
(9) 30年来,有的偶像,如过眼烟云,不着痕迹;有的偶像,如日薄西山,风光不再;有的偶像,却“宝刀未老”,感召力依旧。比如,近日张海迪当选残联主席,引来众人关注,说明她并没有被人遗忘。
(10)这也提示着我们,30年来,尽管我们的偶像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同时,也有许多根本的价值观并没有变。
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没有变。所以,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因为奋力保护火炬,瞬间成为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偶像;所以,在今年的抗雪灾、抗震灾过程中,那些英模人物,依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敬仰崇拜的对象。所以,当一些明星出现有辱民族尊严的言行时,“粉丝”们会迅速倒戈,怒目相向。
(11)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变。30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告诉国家和个人一个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给每个人带来了改变命运的希望,每个人也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所以,只要是励志型的偶像,他们始终能给予人们力量。这也就不奇怪,时隔20多年,我们依然爱着张海迪。
(12)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变。那些坚守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偶像人物,依然受到社会尊崇。30年来,涌现出了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祁爱群等一大批时代先锋与英雄楷模。这些社会脊梁式的偶像人物,以人格魅力让世人感怀,同时,也在继续壮大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回30年的偶像人物,从一个侧面诉说着社会巨变与人世沧桑。变与不变,和谐共处。在变与不变之中,我们各取所需,走向未来。(新华网2008年11月23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偶像分析的角度来看社会进步的车轮与时代精神的变迁,选取标准准确,分寸把握适度。
B.③~⑩段为文章主体部分,先从偶像崇拜的对象、精神、趋势三个方面“变”中看时代的包容与开放,进而从一些根本价值观“不变”中肯定主流价值。
C.本文结构清晰,分析极有条理,无论是偶像崇拜对象的分类,还是偶像崇拜精神的辨析,都非常准确而经典,这样分类解说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30年来的偶像变迁。
D.对“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偶像崇拜表示质疑,认为当代青年会陷入盲目崇拜,而忘记了自己该有的坚守。

E.文章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评述没有变的价值观,如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最后一段说“变与不变,和谐共处”。请你结合全文,谈谈是怎样和谐共处的。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
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口,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篇写了炎黄二帝给自己带来的震撼。这种震撼源于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源于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博大的精神。
B.文中划线句运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前者描写的侧重点在于气度(外部神态等),而后者描写的侧重点在于性格(内心世界等)。
C.炎黄二帝的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炎黄二帝的目光能给我们以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净化,起到了呼应开头、深化主旨的作用。
D.作者认为如果没有“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我们就会软弱,也会懈怠,人生将走投无路,因此对塑像要持顶礼膜拜的态度。

E.作者匠心独运,文章洋溢着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本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拟人和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
请分析中原儿女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
文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塑像与目光”,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这次我演什么角色?(节选)
[美国]库·冯尼格
哈里·纳什是一个五金行的小职员,也是业余剧团——北克劳弗尔德假面假发俱乐部的演员,成功扮演过很多角色,但他对自己的演技很不自信,每次导演邀请他时,他都会凄苦地问:“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他从不参加任何会议,因为要是手里不拿着剧本,他从来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他还没有结婚,他不同女孩子出去闲逛——就连要好的男朋友也没有。
海伦·肖是一家电话公司的女职员,长期摆着同一副笑脸。应酬查询电话费顾客的职业生活,把她训练成了电话公司的一架殷勤有礼的自动机器:她能享受到的作为一个人的乐趣,大概就是被某个电影明星惠顾的幻想。
哈里·纳什与海伦·肖都被邀请出演《欲望号街车》,哈里扮演剧中的丈夫,海伦扮演剧中的妻子。同台演出使她萌发了追求哈里的决心。一次演出结束后,哈里面对到台上来祝贺的观众又准备逃走,海伦把他留了下来,说有礼物送给他。
海伦拿着礼物走回来。礼物是一本小蓝书,带有一条当书签用的大红缎带。这是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里非常尴尬,除了“谢谢”两个字以外再也想不到要说什么。
“夹着书签的那一页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海伦说。
“唔。”哈里说。
“你不想看看我喜欢的是哪一场吗?”她问道。
哈里无可奈何地把书翻到夹着红带子的一页。
海伦凑到他身边来,读了一行朱丽叶的台词。“‘告诉我,你怎么会到这儿来,为什么到这儿来?”’她读道,“‘花园的墙这么高,是不容易爬上来的;要是我家里的人瞧见你在这儿,他们一定不让你活命。”’她指着下面的一行。“现在看看罗密欧说什么。”她说。
“唔。”哈里说。
“你读读罗密欧的话。”海伦说。
哈里清了清喉咙。他不想读这个剧,但却不能不读。“‘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他用平常说话的语气读道。但是他的声调一下子变了。“‘因为砖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他朗读道,身子挺直起来,一下子年轻了八岁;他变得又英武又洒脱。“‘爱情的力量能做到的事,他都会冒险尝试,”’他大声念道,“‘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
“‘要是他们瞧见了你,”’海伦说,她带着他向舞台一边走去。
“‘唉!”’哈里说,“‘你的眼睛比他们二十柄刀剑还厉害。”’
在海伦的带领下,他俩走向舞台的下场门。“‘只要你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哈里说,“‘他们就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我怎么也不愿让他们瞧见你在这儿。”’海伦说。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后一句话。这两人从舞台上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演员们举办的茶话会两个人都没有参加。一个星期以后这两个人结婚了。
他们生活得好像蛮幸福,尽管有时候表现得有些古怪;这就要看这一时期他们一起朗读的是什么剧本了。
“上个星期,”她说,“我同奥瑟罗结了婚,浮士德使劲和我谈恋爱,后来我又被巴里斯诱拐走了。你说我是不是咱们这里最幸福的姑娘?”
我说我想是这样的。我还说城里大多数女性也都是这样的。
“她们本来也是有这样机会的。”她说。
“她们多数人受不了那种兴奋劲儿。”我说。我告诉她俱乐部又请我导演一个剧。我问她和哈里能不能参加演出。她笑容满面地说:“这次我演什么角色啊?”
对小说以“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为题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了人物具有演员的身份,提示小说内容涉及的生活领域。
B.小说的标题是一个问句,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C.暗示了小说主人公把生活等同于演戏的行为。
D.形象地暗示小说主人公对戏剧表演的热爱。

小说为什么要详细描述送礼物、念台词的情节?
哈里和海伦一个星期以后结婚了,你认为他们的婚姻会幸福吗?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